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邂逅”选修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邂逅”选修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选修课的设置与实验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文主要阐述了自己对选修教材的认识,以及实施选修课教学应做的相关准备。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 思想性 人文性 “实用性”

选修课是新的高中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特色的一个部分,而语文选修课同其他学科相比,更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与选修教材的“邂逅”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有力补充

必修课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必修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它扩展了学校课程的种类与范围。

就语文学科而言,选修教材在内容上极大地补充了必修课,丰富了语文教学课堂,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例如,诗歌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首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就可以在众多作品的相互联系中、在多角度的比较中,在纵向和横向的“作品之链”中进行阅读鉴赏,这是提高诗歌散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良好基础。尽管在义务教育和高中必修课阶段,学生在诗歌散文的阅读面和数量上已有相当积累,但要显著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还远远不够。而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有效地弥补了必修教材的缺陷,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巩固了必修课中学到的知识。

二、选修课的思想性与人文性

语文学科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与人文素养的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教育优势,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拥有优良的品德。《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前者立足于学科中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熏陶,后者侧重于专业的技巧、技能等方面,两者本应该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与高考制度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使教师在上课时将精力与时间过多地放在后者身上,必修课上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不到足够重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选修课的开设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途径。例如学习《先秦诸子选读》,学生不仅了解了更多古代思想家的光辉思想,领略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且学习了很多立身处世的道理和方法。又如学习《中外传记选读》,教材中选编了有关几位仁人志士的传记,不仅拉近了学生与他们的距离,而且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了洗礼,在精神上受到了感召。杜甫毁家纾难的爱国情怀,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坚韧,马克思为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献身精神,等等,无一不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素材。

选修课的实施就是要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仅仅让学生在考场上想起老师的“苦口婆心”,更要让他们汲取漫步人生路中所需要的智慧。

三、选修教材的“实用性”

与必修教材相比,选修教材充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学生可以活学活用,将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语文能力。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生活中所学不能致用。因为长期以来,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做题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实践,导致学生思维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差,写作能力无法实际应用。而选修课则填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缺失。如《语言文字应用》让学生认识到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让他们在思想上重视语文学习,在现实中正确使用汉语。又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闻媒体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了解新闻、阅读新闻能够让我们获取信息,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因此,《新闻阅读与实践》的开设很有意义,一方面让学生学会阅读新闻,培养初步的传媒素养,另一方面学以致用,尝试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因此,选修课的开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对必修教材的有力辅助,其作用不容小觑,但这同时也就意味着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对此,我觉得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实施选修课教学的准备。

1.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语文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而选修课的内容较必修课更专业、更丰富,文学上包括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语言上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等。此外,还与诸多非专业学科息息相关,如政治学、经济学、天文学、地理学、哲学、心理学等。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应是“通才”,不能只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思维方法和能力,而应当具有宽域思维的方法和能力。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博览群书,充实自我,只有汲取丰富的营养,开阔眼界,在课堂上才能厚积薄发,信手拈来。

2.立足实际,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选修课不像必修课那样有较多学习的要求,它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大,所以首先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由于学生只是高中生,接受能力毕竟有限,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还需提高,因此,应选择适合他们的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必修课实施应循序渐进、线性推进,注重课堂讲授、讨论探究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而选修课则可跨越跃进,以非线性的方式加以实施,专家讲座、学生自学、讨论、实践为其基本形式。

3.把握时间,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许多老师认为选修课的开设使原本就有限的教学时间更加紧张,因此将选修课随意带过甚至置之不理。而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只是一个平台,教材的取舍权在师生手里。教材教不完可能客观存在,但学生把重点篇目基本学完是可能的。为此,有些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有些课文可以一带而过,有些课文就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学。因此,无论对于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我们都可将时间合理有效地分配,必修课不一定课课精讲,选修课也不会形同虚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选修模块内容深,容量大,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不完正常,教完了反而不正常,但只要学生对感兴趣的、重点的内容有收获就行。

4.联系生活,让语文鲜活起来。

随着大语文教学深入人心,“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大自然、走进网络媒体,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更主要的是唤醒了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紧紧联系生活实际,把语文教学活水注入课堂。如学习诸子百家的作品,老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生活及生命的意义。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必修和选修的关系,在实践中深入思考,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就一定会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魏本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

[2]潘洪建,曹汉斌.关于高中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