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文化应脱离“功利化”陷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文化应脱离“功利化”陷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曾掀起公众重温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热潮。节目中,上海学生在“百人团”中占据近10%名额,“沪生”表现极为抢眼,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同学更是一举夺冠。这与上海长期弘扬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日常诗词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不只是形式,而是切实走进学生的心里。反观另一些地区的学校面对传统文化图名不图实,雷声大,雨点小,最后罔顾了“传统文化”的招牌。这就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学习传统文化时如何脱离功利化”陷阱

传统文化案例解读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武亦姝同学在“飞花令”以“月”为题的比拼环节中,脱口而出《诗经・七月》中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引起网友一片赞叹。有网友评论:年仅16岁,眉目清秀的武亦姝,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幻想,比起网红,这些散发着诗香的“学霸”,才是学生应该有的样子。也因此,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套传统文化读本也受到人们关注。

据悉,这套传统文化读本已在复旦附中使用了10多年,主编之一、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坦言:推广这套读本虽然并不容易,由此建立的独特古诗文教育体系已开始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学生喜欢上了传统文化。在很多学生眼里,黄荣华老师似乎并不讨人喜欢,因为,他所在的教研组要求学生背诵古诗文的量远远超过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他给高一学生布置的寒假作业中,就有“学习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高一第二学期)‘第三编’、学习《文心雕龙》”等。开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考试,内容全来自这部校本教材。

因为不是高考内容,每年都有学生找黄荣华要说法,比如:“高考语文一共才6分默写,背古诗词的时间却占了很多,有这么多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早把那几分赚回来了!”“背完大纲要求篇目,就已经很多了,哪有精力学习课外古诗文!”“我又不考中文系,没有必要学这么多吧!”令人欣慰的是,今年春节《中国诗词大》热播期间,一名2014届毕业生给黄荣华发来微信说“恨多年前未听黄老师的劝告,多背点古诗文”。一位毕业多年的复旦附中学生被问及“高中时期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她脱口而出:“读了3年《论语》《古文观止》《诗经》《楚辞》和《声律启蒙》!”黄荣华说:“‘应景’地教一教、背一背,不是真正的古诗文教育,没有课程设置、不融入日常教学,是不可能落实的。”目前,在复旦附中围绕古诗文教育的系列课程分为3类,即以6册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为主的必修课、以《中国人》为校本教材的选修课、以课题研究为目的的荣誉课程。他们的目标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30%的优秀学生学习此教材70%的内容,30%的合格学生学习50%的内容,30%的普通学生学习30%的内容,10%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学习。此外,在学生每次的假期作业中,还有拓展性古诗文自学内容,若完成得好,将获得学校的评比奖励。

在上海,不只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如此重视古诗词的学习。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课程与教学部主任朱煜说:“上海当前语文教材中,小学生要背诵116首古诗。我曾与其他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比较过,这个数量是比较多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则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按照教材要求,上海学生在初中4年、高中3年各需背诵1万字古诗文。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周飞说:“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上海构建了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的‘六进’长效机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武亦姝的语文老师王希明认为:开展传统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并不意味着要排斥西方文化。他说:“必须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碰撞的背景下,才能形成并巩固本民族文化认同。吸纳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优秀文化成果,建立认识自我的坐标系,本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复兴。”

传统文化应结合本地特色

传统文化浩瀚精深,涵盖万象。近些年来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皮影戏进校园……各地根据风土人情、自然条件,设立了自己的校本课程。河北省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开设了皮影课,课堂上学生们正在兴奋地制作皮影戏《三打白骨精》。手中舞动着5根竹棍,嘴里念着地道的对白,脚下制动着锣鼓,韵味十足。

皮影戏是河北乐亭的一大特色文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这些‘遗产’后继有人,一代代传承下去,就得从娃娃抓起。”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校长赵丽侠说:“学校最开始设立这项校本课程的时候,只是有二十几个学生参加的兴趣小组,老师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而现在,几乎每个学生都会玩皮影戏,皮影文化已是学校的一大亮点。学校不仅编写了校本教程、设置了皮影文化开放课,还邀请刘佳文、吴文志等皮影名家来学校培训,为培养文化传承人打下基础。”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舞龙舞狮的传统,既是一种年俗,也是日常强身健体的方式;潮汕的功夫茶既是文化遗产,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是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才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加强乡土观念和地方文化教育,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让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

在山东潍坊,学生们的校本课堂就是扎制风筝。很多学校请当地的老手工艺人教学生扎制风筝;在有着号称“南路秦腔”的汉调桄桄的陕西汉中,非遗传承人到学校进行专业指导;还有广西瑶族的排瑶刺绣、甘肃武威的微型沙雕、辽宁黑山的满族剪纸……这些与地方风土民俗结合的传统文化,正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生根发芽。

脱离“功利化”陷阱

尽管各地中小学都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可是,为何很多人却感受不到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传统文化教育陷入了功利化陷阱。在他看来,一些家长即便为孩子前途着想选择了传统文化项目,大多也是以能掌握多少“加分点”作为依据。在这种短视行为的指导下,学生们很难会把修习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修养。在当下,如果不与考试、升学挂钩,任何学习、培养都很难落到实处。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学生李赛一学习京剧已经有两年了。除了在学校里跟着京剧老师练习唱念做打,周末还由爸妈陪着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铜锤花脸。“同在W校京剧社团的小伙伴却在家长的干预下放弃了,而她的妈妈一直愿意她学习这样的冷门。她就是感觉太苦了。刚开始时练肢体基本功,贴墙倒立、抻筋压腿,一样都没落下,但看到孩子因劈叉不到位,疼得哇哇叫,真不忍心待在一旁观看。”这位母亲说:“我们希望孩子练合唱或是钢琴,愿意接收这方面特长生的中学比较多,而京剧的接收面就窄得多了。”不过,李赛一最终还是执拗地选择了钟爱的京剧。

因为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很多学生左右为难。石景山古城小学二年级的张鹏,他喜欢的传统文化项目是中华武术,“我妈妈其实很反对我练武术,她希望我学器乐。”小男孩话不多,挺瘦弱的模样,可当武术老师喊出“侧卧”口令时,他毫不犹豫地倒下,任由身边的脏水溅满手臂。五年级的郭家诚是张鹏的队友,她学习武术有些“传奇”,只因为有一年在少林寺游玩时,多看了几眼那些练武的僧侣,就再也没能忘掉那些起起落落的漂亮招式。她的妈妈原本希望自己的女儿学舞蹈,“女孩子学舞蹈多好啊,练武术总觉得怪怪的。”当然,也有不少孩子被父母成功劝阻。一个学期里,总有人从武术队里退出。

很多学校担心学习竞技项目不安全,京城小学里开设武术课的并不多。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有一支10人规模的武术队,这是武术教练商凤西凭一己之力打造出来的。他说:“运动本身是让人更安全的,只要练习时顾及别人就好。中国传统武术不是只有攻防,更讲究‘精气神’,以养生为主。”武术队里的小队员,每天下午4点放学后都要留下来,接受一个半小时的“小灶”训练。

商凤西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有关部门想从学校找一些可以参与仪仗队的学生,结果一圈下来,愣是没有合适的。大多数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一些孩子的脊椎早早就扭曲了。最后,只得到部队里挑人。从那时起,武术课上他就特别在意孩子们的站姿和神态。就像他屡屡提及的,传授武术技艺的最高境界不是教会几套拳,也不是练就以一敌百的本领,而是亮出一股子不服输的精气神儿,一种看一眼就留下堂堂正正印象的气场。可惜呀!现在武术丢掉的好东西太多了。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去学习跆拳道等外来的运动,就是因为它看起来规范、时髦。其实,类似的规矩、服装、礼仪,我们传统武术都是有的。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广泛开展,让我们在下一代的身上看到了文化传承的热情与希望。但另一方面,一些急功近利的“幼儿读经热”“唐宋诗词热”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有的学校举办成人礼、毕业礼,上千学生在操场上三跪九叩;有的地方办诵读活动,小孩子们穿着汉服、摇头晃脑;还有所谓“女德班”“国学班”,吹得天花乱坠……

武汉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于亭表示:传统文化不是赶时髦,而是一个延续的常态化生活化的过程。“国学热”的时候读经典,“非遗热”的时候学技艺,请几个专家传承人、做几次讲座、办两场活动,如果仅仅采取这样的方式而不坚持下去,那必然无法实现文化的传承。针对学生、家长和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走过程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我国中高考改革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指出:我们一方面要注意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应该适度地在教育中融入传统元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因为毕竟现在要培养的是具有现代意识、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