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虚假新闻是隐藏于新闻界的“致命毒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虚假新闻是隐藏于新闻界的“致命毒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媒体而言,“虚假新闻”害莫大焉。不但有损其自身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隐患。如果受众总是以怀疑的态度对待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就无从谈起。可以说:“虚假新闻的存在是新闻界的耻辱”。

一 虚假新闻的新变化

虚假新闻每年都有,并涵盖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内容,盘点发生在2006年至今的一些假新闻,我们会发现一些新的变化:

1,及时更正并勇于向读者道歉。前几年,不少假新闻被披露后,当事媒体或“沉默是金”,或强调客观因素,或强词夺理,更有甚者还打上门来无理纠缠,扬言要诉诸法庭……。至于能及时更正者当属凤毛麟角,更谈不上公开向读者臻歉。而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媒体在发现新闻有假之后,都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正,有的还对错发假新闻的原因进行了严肃的自省,例如最初播出的“纸馅包子”的北京电视台对此向全社会公开道歉自省。

2,完全凭空捏造的假新闻大为减少。前几年的假新闻,有许多完全是凭空捏造,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甚至连捕风捉影也无从谈起。纵观2006年出现的假新闻,绝对无中生有的状况已难寻踪迹,更多的是事出有因,有的是由于记者采访作风不扎实,道听途说,主观猜测,从而酿成大错。

3,新闻图片造假现象日益严重。近年来,数码摄影技术日臻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新闻摄影宽领域,为新闻摄影与发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较之于传统的摄影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造假实在是易如反掌,这就为不少善于“创作”而非踏实记录的摄影记者大开方便之门,新闻图片的造假也就层出不穷了。

4,网络媒体假新闻多。由于信息的开放性和把关环节的缺失,网络媒体成了假新闻的“土壤”和“放大镜”,这也是如今网络新闻缺少品牌和公信力的症结所在。

二 虚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

为什么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为什么明知有些新闻有疑问,还是让其顺利见光?在笔者看来,一方面是经济利益驱使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各类媒介呈几何增长,同质竞争、同城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受众,扩大发行量、收视率、点击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不想抢首发新闻、抢独家新闻、抢可读性强的新闻。在这其中,商业化货币侵蚀媒体,为片面追求娱乐性、轰动性,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将一桩小事炒做成热点,或是无中生有,将并未发生过的事描述的活灵活现。

另一方面是对虚假新闻责任追究软弱无力。虚假新闻一出,我们更多听到的是有关方面的口头批评和谴责,在查处上真正动真格的摧毁性措施却很少见。笔者不反对对制造假新闻者和有关媒体进行职业道德等思想教育,但在当下媒体普遍追求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仅靠思想教育是很难奏效的,不解决媒体领导追求经济效益的主导思想,不采取措施强化监督和制度约束,就会使赚钱心理淹没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心,使职业操守屈从于功利追求,在激烈的竞争和诱人的经济利益面前,把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抛在一边。正因为如此,不少从业人员不是把新闻工作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而是当做一个回报丰厚的职业。

三 虚假新闻的社会危害性

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容置疑。事实表明,几乎每一次虚假新闻,特别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不实新闻,都会在社会上产生恶劣的影响,甚至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些虚假新闻严重地败坏了国家声誉,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

四 防治、打击虚假新闻应多措并举

1,防治虚假新闻应有章可循。防治虚假新闻,必须以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并且得到贯彻和落实。我国各级新闻管理部门,先后出台各种规章和文件,防范媒体传播虚假新闻。2005年通过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对媒体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以及补救、惩罚措施,做了较为详细、具体的规定。

2,建立行业准入退出与更正制度。在建立健全防范虚假新闻报道规章制度中,有两个方面的制度建设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坚决实行行业资格准入与退出制度;二是要大力推行更正制度。

3,用法律武器捍卫新闻的真实性。针对虚假新闻猖獗的现象,仅仅靠制度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依靠健全的法律来严厉打击虚假新闻,严惩造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