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于无疑处生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于无疑处生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手”本是一种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方法,而且是一种灵活的基础基本功,后来被引申为泛指事情发展背后的助推者。不讳直言,有许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仍像中国足球一样缺乏有力的“临门一脚”,如果有“推手”助其一臂之力的话,教学效果将大大提升。

近日,听了一堂高一语文课,老师上的是高一上(必修)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该老师整个教学分作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诵读。先是老师范读,然后是学生自读,稍作字音提示后,又是学生齐读。

第二版块:理解。先是要求学生自己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然后要求学生相互交流理解上的疑难,适当展开讨论,最后抽学生分段翻译全文。

第三版块:整理。在学生通译全文的基础上,教师按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引导学生作归类整理,并适当作拓展性讲解。

第四版块:分析。要求学生根据烛之武的人物特点,教师作补充。

教学中,第二版块和第三版块用时最多。第四版块显得匆忙,有一名学生起来说了两个概括性词语,老师紧接着补充了一个词,这节课就下课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必修课程的教学”中明确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对照这堂课,“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得到了体现,但“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却体现得很是不够。

高中文言文到底应当怎样教学?可能不同的名家也有不同的回答。实际教学中按以上四个版块处理的,也一定不在少数。是二个版块、三个版块,还是四个版块组织教学,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而定,这没有定势。但我想要说的是,不管你按哪种版块组织教学,一定要“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关键还是两点:一是提高文言字词句的理解能力,二是提高文言篇章的分析能力。所以,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理解和分析。也就是说:“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指的主要就是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作的一切,都应该紧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个核心。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活动,也应该在这两点上下足功夫。

回过头再来看那堂课,老师将理解和分析有侧重地分开安排成了两个版块,老师有重理解和分析的意识,但是这两个环节的教学实际状况显示,这堂课对“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是无效的,或者说至少是低效的。为什么呢?首先,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诵读版块,怎样才能读到位(读出当时形势的紧迫、读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这需要对词句表达的内涵作理解和分析;又如整理版块,要对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作出正确的归类,也需要对这些字词句进行理解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看到老师对学生在这些方面进行有关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引导,也没有更深入的活动。甚至,在老师特意安排的第二个版块和第三个版块中,理解和分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和落实。如第二个版块中,虽然安排了学生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的活动,但也只是学生的个体化理解,老师成了完完全全的旁观者。虽凸现了“自主”、“合作”的新课程理念(这值得肯定),但缺乏老师必要的引导和方法点拨,学生的理解要么是漫游式的,要么是蜻蜓点水式的,在有限的时间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实在可惜。在第三个版块中,学生更是没有一点分析的时间,当然也没有了分析的过程,学生随口说出的答案,即使正确,也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分析的结果,更不要一厢情愿地自我判断——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有了提高,非也。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其实,老师已走到了“理解和分析”的门口,但只是在门口观望或打探,如果能借助“推手”,结合教材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理解和分析”的海洋里去遨游,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当然,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还要作适当的调整)。

又纵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确确实实存在着两种典型的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一种是将理解和分析完全交给学生完成,教师只是任务的布置者,学生活动时,教师就成了一个旁观者,失去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本真。另一种就是将学生视作完全的无知者,教师一讲到底,整堂课都是老师忙碌的言行,失去了“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实质。自然地,这两种教学行为,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都得不到的有效培养,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那么,从教师的教学看,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呢?

很多语文教学专家都曾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引思”智慧,应当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运用恰当的方式,以教本为例,活用教本,引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无限的思维能力。在现代文阅读和鉴赏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比较重视“引思”处理,但在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却忽视了它的必要性,即使有,也多是“隔靴挠痒”,未能真正深入。

文言文教学必须要重视“引思”,“引思”是进入理解和分析的关键途径。其中,于无疑生疑是“引思”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而我今天要谈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最主要的“推手”,就是教师要善于在“无疑处生疑”,以助推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助推学生思维的发展。

仍以那位老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为例,可以在四个版块设置“于无疑处生疑”的助推活动:

第一版块:诵读。在老师范读时,要求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注意老师的读音,更要注意老师哪些地方读得重,哪些地方读得轻,哪些地方语气急促,哪些地方语气舒缓,并想想为什么老师要那样读,你还有没有别的读法,为什么要按你的读法读。这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有了理解和分析的活动,而且这种理解和分析有很明确的指向,这样的活动就是有效的。学生自读时,也要提出理解和分析类要求,如在读的过程中请想想:文章大概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主人公是谁?你初读课文后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学生的读就不是泛泛地读了,自然就有了理解和分析的活动融入其中。

第二版块:理解。在要求学生自己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学生特别注意文章下面注解中有关字词的含义,同时思考这些字词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是否见到过它,在别的篇章中它的含义和用法与现在有何异同?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另一方面要学生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注意与诵读时对文章人物和事件的理解作点比较,看看有哪些地方诵读时没理解到,有哪些分析不全面,并完善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在抽学生分段翻译全文的过程中,穿插请其他同学说说与自己的翻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分别说说为什么自己要那样翻译,既落实了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又培养了学生求真、求实的学习品质。

第三版块:整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作归类整理的过程中,更要巧妙地“无疑处生疑”,故意设置一些重点文言字词的比较性、辨识性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明确认识,巩固积累。

第四版块:分析。这是全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作的引导性活动特别多,千万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简单告知即可。这可以从情节、人物和劝说艺术三个方面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如从情节角度设疑:①文章开篇“晋侯、秦伯围郑”能否写成“秦伯、晋侯围郑”?为什么?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句话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章最后一段能否用这样一句话代替“晋军亦去之”?为什么?从人物角度设疑:①文章主人公是烛之武,第二段写佚之狐和郑伯的话有何作用?②第三段写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这个细节,有何作用?③全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烛之武?他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从劝说艺术设疑:请精读第三段,思考:①烛之武的劝说有几层意思?②其中最能打动秦伯的是哪句?③从烛之武劝秦伯的话中你学到了哪些劝说技巧?在这些问题的导引下,学生就能真正进入理解和分析活动中,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一定全面,但一定是他们自己探所得,就是十分宝贵的。

中学文言文教学千万不要在乎表面的结果,也不要为了赶所谓的进度而浮在面上,一定要沉下去,落实理解和分析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而这之中,恰当地于无疑处生疑是非常重要的“推手”。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