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习《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点滴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习《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点滴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是什么?语文学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这一系列看起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要想回答好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当我们在漫无边际的沙滩上寻找出路的时候,《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粉墨登场了。它给我们诠释了语文课程的真正内涵,像一盏明亮的灯塔一样指引着我们的语文课改方向。

一、语文是什么

《2011版课标》将“语文”定位于“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首先是“工具”和“载体”,是人们用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用语文来学习与交流的工具和载体。语文这种工具和载体,不同于其它任何生产、生活的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和信息载体。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说话,就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文章,就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语言这种工具和载体一旦拿来运用就要表达自己观点、想法、就要承载一定的内容,就不可能不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学科必然具有人文性。

二、语文的性质

在《2011版课标》中对语文的性质表述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白了语文的工具性,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文性呢?本人理解为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方面,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文的方面就是语文课所承载的内容,语文课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等。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即:“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一句话:“面向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崔峦先生解读到:”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三、语文教学中要从阅读入手,重视语文课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作用

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语文教师应认真落实2011版新课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笔者认为,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应该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书本教材与学生发生联系的媒介,又是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的中介,通过阅读优秀文章可以学习借鉴写作方法、写作经验;反过来写作也可以从某个侧面了解阅读效果如何;阅读之后交流阅读体会,听与说既可成为阅读的延伸,反过来又可评价阅读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改革定位于阅读。在2011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的建议中写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为了在读中学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文素养而读的,而不单单是为了理解、领会内容而读的,对于学生的理解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或跟老师的想法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次 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依据语文学科 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 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融、紧密结合。崔峦先生解读到:以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改革时代精神、良好思想素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生。放大语文的“文”的文化、文字、文学因素,用文化的因素激发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既得意又得言”: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得这么好,让学生既理解掌握文本内容意思,又能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