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地理环境对民歌研究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地理环境对民歌研究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不同的地理方位、不同的地貌和地理资源,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考察了地理环境民歌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地理环境对民歌的形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民歌的研究中,必须紧密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地理环境进行研究,才能得到客观、准确、透彻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国民歌;影响

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是全面而巨大的,特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形成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一定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其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情感体验。由于民歌在留存和分布上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空间区域范围,同时又时刻受到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地理环境与民歌的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不同地理方位、地形地貌对民歌风格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方位和自然的地形地貌对各地民歌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看不同地理方位对民歌风格的影响。根据所处地理方位的不同,可将中国民歌按水系细分为西北风格区(黄河上游)、中原风格区(黄河中游)、华北风格区(黄河下游)、西南风格区(长江上游)、中南风格区(长江中游)、华东风格区(长江下游)、东北松辽风格区、东南沿海风格区和南部海岸风格区九个风格区。以黄河水系为例,西北风格区由于地处黄河上游,自然条件恶劣,因此盛行以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为代表的山歌,其大都具有高亢、悠长的旋律风格,以及苍凉、凄楚、淳厚的情感特征,如《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等。中原风格区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理条件较优越,因此小调流行最广,盛行装饰性润腔的民歌。其音乐风格具有双重性:既有刚健泼辣的大腔大调,又有柔和淳朴的精巧小曲。如《王大娘补缸》(见谱例1)《编花篮》等。而地处黄河下游的华北风格区由于西临大陆,东靠沿海,因此民歌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如靠近河北太行山的地区盛行山歌,其风格近似内蒙古中部的爬山调,旋律婉转优美,气息深邃悠长;而靠近东部沿海的海洋号子则旋律平稳抒情,节奏感强。可见,即使是在同一水系,各地也会由于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而形成不同的民歌风格。

[谱例1]

王大娘补缸

河南民歌

其次,不同的地形地貌对民歌风格有着较大影响。试以河南、河北两省民歌为例,比较不同的地形地貌对民歌风格的影响。河南地貌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差异明显。其二,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齐全。因此河南民歌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音乐风格区:第一,盛行山歌的大别山、桐柏山区。该区以山地为主,故山歌、田歌盛行。其声调高亢、嘹亮,感情真挚动人。如山歌《石榴开花叶儿稀》,田歌《哈哈调》等。第二,地方韵味浓厚的伏牛山区和南阳地区。该区以山地、盆地地形为主,因而当地特色和乡土风格保留得较好。其民歌敦厚朴实,中州韵味浓郁,如淅川锣鼓曲、南阳灯歌《云彩舞》等。第三,流行田歌的豫西山区。豫西田歌中尤以卢氏县劳动号子特别突出,其曲调粗犷质朴,声腔浑厚有力。第四,小调为主的平原风格区。该区民歌以小调为主,旋律多用五声音阶,曲调平缓流畅、柔和优美。如开封《送情郎》,洛阳《十对花》等。

再看河北省,河北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分高原、山地、平原三级阶梯呈半环状逐级下降。受地势地貌的影响,河北民歌大致可分为五种音乐风格区。第一,以小调为主的冀中平原区。该区小调形式短小、旋律流畅、平稳,以叙事为主,抒情性较强,如《小白菜》。(见谱例2)第二,西部太行山区。该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原。因此,其民歌除具有一般平原歌曲的特色外,还带有明显的山歌特点,曲调爽朗,节奏流畅,如《你走那个山梁我走那个沟》。第三,独具特色的冀东地区。该区以渔民号子和小调最具特色。其号子曲调简单、节奏分明、旋律线条连绵起伏,如丰南《渔民号子》。小调则比较欢快活泼,富有律动感,如唐山《小看戏》。第四,山歌盛行的北部及西北地区。该区山歌旋律婉转优美,气息深厚绵长。第五,以小调为主的冀南地区。该区的小调叙事性较强,口语成分偏多,如邯郸地区的“武安落子”。

[谱例2]

小白菜

河北民歌

由以上分析可见,尽管河南、河北两省紧紧相邻,但由于所属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有所不同,各地流行的民歌风格与品种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在研究民歌的过程中,必须首先了解不同国家与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方位,以及相关的地形地貌。要尽可能准确地划分出民歌的地理方位,详细地进行民歌种类分布及其传播的地形地貌描述,才能够显示出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格特征和文化类型,从而使人们可以从地理方位和地形地貌上对民歌风格特征进行初始的比较和认识。

二、不同的地理资源对民歌品种的影响

民歌由于不同地理资源的影响,在音乐品种方面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一般而言,以牧草资源为主要生计的地区多形成以牧歌为主的民歌品种;以稻粟等农作物为主要生计的地区常形成秧歌、田歌等民歌品种;而以林木资源为主要生计的地区则形成了林区号子、猎歌等民歌品种。

如我国长江下游华东一带,江海交汇,气候温润,河湖密布,土地丰饶,景色宜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优越的地理资源使得交通便利、城镇发达,物质充沛、人们生活富足,这为小调的盛行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因此,华东一带的民歌品种以小调为主,少有山歌及劳动号子。其音乐风格清丽柔缦而不失风骨,轻灵雅致又不失淳朴。如《紫竹调》《顺采茶,倒采茶》等。而西北的黄土高原一带,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城镇稀少,物质匮乏,人民生活困苦,这为山歌的传唱提供了理想的场景。在这种地理资源情况下形成的山歌旋律悠长、奔放、苍凉、深沉,充分体现了当地的地方特色。如《走西口的人儿转回来》《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等。

再看山西地理资源对山西民歌的影响。山西省境为一个整体隆起、中间低凹的山地高原,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建国后成为我国的煤炭之乡和能源基地。受地理资源的影响,山西的民歌品种较为多样,既盛行小调、秧歌,又流行山歌。一般而言,晋中、晋南以及晋东南由于地处盆地,地理资源相对丰富,因此小调、秧歌盛行。其音乐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起伏跌宕、委婉曲折,地方色彩浓郁,如著名的祁太秧歌《看秧歌》,交城小调《交城山》。(见谱例3)同时,还流行地灯、竹马、花船等歌舞小调,多属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而晋西北以山地、高原为主,地理资源相对较差,因此山歌最盛。其音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极具山野风味。其中,以河曲的山曲最负盛名,如《提起哥哥走西口》《人家都在你不在》。

[谱例3]

交城山

山西民歌

可见,不同的自然地理资源常常是造就不同民歌品种的物质基础,人们要依据不同的自然资源并采用相应的生产方式去进行生产、开发,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民歌。因此,在进行民歌研究时,必须注意研究各地相关的自然地理资源和相应的生产方式,将其与不同的民歌品种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把握住不同民歌品种的各自特色。

三、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对民歌审美风格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民歌的审美风格影响很大,体现出复杂多样的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试以山西民歌与山东民歌为例,比较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各地民歌审美风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首先看山西民歌,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是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山西虽然资源丰富,但土地贫瘠,加上长期的生产方式交融和民族交融,形成了吸收、融合的文化特色,并进而形成睿智、中庸、善于经商理财、适应性强的性格特点。简言之,山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培育了山西人偏爱粗犷开朗的艺术传统和深沉质朴的审美情趣,因此山西民歌多数具有高亢奔放、质朴明朗的性格特征。

如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该曲反映了离别之痛,是河曲“走西口”生活的代表曲目之一。歌曲开始在全曲的最高音上,然后逐渐下行。起伏不大的旋律和4/8、3/8拍两种短型节拍的交替出现,削弱了歌曲的歌唱性,使口语化和宣叙性得以加强,深刻揭示出女主人公撕肝裂肺的悲恸之情。同时,直白、无任何修饰的歌词,更准确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强烈的、难舍难离的感情。(见谱例4)

[谱例4]

提起哥哥走西口

山西民歌

再看山东民歌,山东民歌与儒家文化有着天然的、相互交融的关系。儒家思想文化对山东民歌的审美风格有着直接和深刻的影响。在儒家重现实生活、倡导与民同乐的思想影响下,山东民歌的内容多与世俗生活劳动有关。温柔敦厚、讲求和谐的儒家思想使山东人的性格显得豪放宽容、朴实诙谐,由此也形成了山东民歌质朴敦厚、诙谐风趣的整体审美特征。

如山东情歌,山东情歌里含蓄内敛、中正平和者居多,少有强烈的感情倾诉与表达。其歌词多用双关语,演唱时普遍带有某种调侃味,部分地区还将情歌称为“酸曲”“荤歌”。事实上,这正是山东民歌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儒家倡导的“克己复礼”以及由此形成的礼法秩序及氛围,限制了人们对感情的直接表达。故山东民歌中常以寻常事物来隐喻感情,情感色彩上或半隐半露、或充满调侃意味,如《光棍哭妻》《尼姑思凡》等。

可见,不同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不同区域人群的性格。民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各民族的现实生活,更折射出一定的音乐观念、和人生态度等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民歌研究时,要仔细考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深入探究其对音乐审美风格的影响,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才能准确地描述和研究所涉及的民歌事象。

综上所述,由于地理环境对于民歌的形成、发展以及风格特色、品种类别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民歌的过程中,应提倡将地理环境与民歌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地、综合性地考察,才能得到准确、客观、透彻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梁旋程.《解析山西民歌中的五度三音列结构》,《音乐

研究》,2006年第1期

[2]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区划研究综述》,《音乐研

究》,2003年第4期

[3]张士闪.《山东传统民歌中儒家文化的渗透与影响》,

《民族艺术》,1997年第2期

[4]李国华,许来渠.《河北歌谣简论》,河北大学学报,

1995年第2期

[5]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