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建筑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建筑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之一,其具有内在的文化特征,是文化的载体,本文通过对建筑文化的解读,进一步认识建筑文化是复杂多样的,从而对设计创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建筑文化 地域性 双重性 时代性

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一切活动及其所创造出的所有事物之总和。一般意义上的亦即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以及人类其他精神活动及其产物。

建筑是人类解决本身与自然关系的产物之一。建筑文化是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风俗、时尚及技术条件在建筑上的反映,往往被首先看作是某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有着两层含义:建筑样式和建筑性格。建筑样式尤如人的穿着打扮,诉诸于外在的形象,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建筑性格却像人的性格,是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取决于一个地方所特有的环境特征、文化基因以及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文化现象:哲学、、美学、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等或多或少都通过建筑表现出来。建筑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建筑的样式、性格表现为不同的特征。

一、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区域地理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比如说在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广东,岭南区域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岭南建筑既保留了中原文化固有的院落布局,就是民居的形式,同时,由于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岭南建筑是一种吸收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这样一种建筑概念,这可以看得出,很多装修,很多处理,都受西方的南洋建筑的一些影响,是一种兼容的,综合性的文化。在中国西北及其邻近地区的黄土高原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建筑空间。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生态的观点、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创造出地域特色。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城内河道密布,由于这种特定的地域水环境,形成一种以河道为脉络,建筑临河而建的城市肌理,船就是城市的交通工具。

二、建筑的双重性

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本身,但凡精品建筑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例如侗族鼓楼,外形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条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过去鼓楼都悬挂牛皮长鼓一面,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项,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有的地方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这样,一寨传一寨,信息很快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所以,侗族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作为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等有明显的地域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例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和回族的清真寺。“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用毡块、木料构成,圆形尖顶,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包门方而小,寒气不易侵入。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大,但是包内的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的特点。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也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为圆顶式,即阿拉伯式。明代以后,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一个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环境,表达这个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简单来说,建什么,设计什么用途的建筑,首先就应该表达这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的内涵。就等于说设计一个校园建筑,它总要表达校园那种高雅的,学术殿堂的,非常有机的这样一个建筑的形态;设计一个商店,可能是一个购物环境很好,非常休闲的这样一种环境。每一大类型的建筑,它要固有着一种文化内涵表达。

三、建筑的时代性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反映,所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建筑的空间跨度高度和空间的品质有了很大的灵活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了新的建筑类型,科学技术的变化,促进建筑创作的发展变化。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如香港的汇丰银行总部大楼建筑悬挂在排成3跨的4对钢柱上。在建筑的整个高度上,5组2层高的桁架将钢柱连接起来,各组楼层就悬挂在桁架上,3跨结构的高度不同,形成了一个错落的轮廓。外墙是特别设计的外包铝板结构和透明玻璃板的组合,以表现内部空间的丰富性。 该建筑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科技性、精密性,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

建筑的地域性、双重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双重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文化集中体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建筑文化在构成上是复杂多样的,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文化在不同状况下的特质,是创作出具有特色的建筑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张兴国.从民居到聚落:中国地域建筑文化研究新走向―以西南地区为例.建筑学报,2009,(1):82―84.

2. 朱 莹.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初探 .陕西建筑,2009,(7):9―11.

3.刘松茯,丁格菲.高技术发展与新建筑文化的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1):91―94.

4. 高静,刘加平,户拥军.地域建筑文化的三种技术表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5,(6):200―203.

5. 羊恂.中国建筑文化中反映的象征性.华中建筑,2003,(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