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五代艺文补志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五代艺文补志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著录时限、收书数量、资料来源、分类标准、具体解题5个方面,对清代以来补志五代艺文的8种著作(即徐炯《五代史记补考・艺文考》、陈《续唐书・经籍志》、顾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汪之昌《补南唐艺文志》、唐圭璋《南唐艺文志》、杜文玉《南唐艺文志》和张兴武《五代艺文考》)加以探讨,指出其优长与不足,以此来反映目前五代艺文补志的概貌,并就进一步深入考证提出看法。

[关键词]五代 著述 艺文志

[分类号]G257

五代纷乱而短暂,传世的著作很少,然而这一时期却是唐宋变革的重要转捩点,文化成就不容小视。新旧《五代史》、马令、陆游两《南唐书》均不志艺文,除宋人蔑视五代之偏见以外,实因这些小王朝大都没有像样的藏书目录,而北宋书目对于作者时代、国别多不能详,编纂难度较大。清代补史艺文志之风大兴,实肇端于五代艺文志之补撰。其后著作如林,蔚为大观。从清初以至近年,以“五代艺文志”之类名目编撰的著作即有8部之多,分别是徐炯《五代史记补考・艺文考》、陈《续唐书・经籍志》、顾三《补五代史艺文志》、朱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汪之昌《补南唐艺文志》、唐圭璋《南唐艺文志》、杜文玉《南唐艺文志》和张兴武《五代艺文考》。尤其是张兴武教授2003年出版的《五代艺文考》,吸取徐、陈以外诸家之长,著录最为宏富,并逐书作出考证,可谓五代艺文志中集大成之作。但是,若以更中审慎的眼光来看,这8种补志仍存在不少问题。下面分别从著录时限、收书数量、资料来源、分类标准、具体解题5个方面对这几部书作一简要评述。同时,就如何对五代著述做进一步深入考证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 著录时限

著录时限方面,各家基本一致,即不以朝代更迭为准,查考的大致范围均处于唐末农民战争结束至宋太宗在位之间。这完全是把五代放入历史变革的大背景中去考虑的一种做法,对今天的唐宋文史以至中国文史研究是颇有启发的。在这方面,徐炯的《五代史记补考・艺文考》是开风气之先者。如此书史类中徐铉、汤悦的《江南录》本是奉宋太宗之命撰写,但因二人大半生身在南唐,其书内容又是记录南唐之事,所以收录。这一时限著录原则与自《旧五代史》以来历代史家对“五代”的基本看法相符,而在目录学史上却是有着开创意义的。但是,在8种补五代志尤其清人的补志中,又有不少与五代无关而杂人的书籍。因此,若重做五代著述考,则有必要在时间上做一个稍微明确的划分。我们认为,具体著录的起止年限应在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之间。凡在这一时间段内著成的书籍,一律收入。其中,由唐入五代和由五代入宋各家不涉及五代十国的著述,一概不收,不能确定的,暂且收录。这样,可能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纠葛。

2 收书数量

在收书数量方面,愈后自然愈多。徐炯《五代史记补考・艺文考》共收书165种;陈《续唐书・经籍志》著录458种,8 957卷;顾三的《补五代史艺文志》收书631种,11810卷。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完全抄自顾三的《补五代史艺文志》。宋书今存咸丰刻本与今本顾《志》完全相同,只是在最后补遗了40种图书,6358卷(含300篇),其中仅《闽寿山寺佛经》就达5408卷。三种南唐艺文志以汪之昌著录最多,共237种,唐圭璋著录179种,杜文玉著录202种,这种数量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三人著录标准不同而造成的。另外,汪氏《补南唐志》有一大特色,就是在卷末附有南唐时期的碑刻文字简目,共收录碑刻112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张兴武的著作。张氏《五代艺文考》著录图书1063种,20798卷,另附有五代金石辑录,是目前搜集五代艺文最多的专著。然而,徐炯之书虽然著录最少,但还有两部后代补志未曾注意到的书籍,即史类的《亲征图》和子类的《范氏注太玄经解》,直至今日亦不见有人道及。

3 资料来源

在资料来源方面,各家查考范围主要涉及史部和子部中宋元人所作有关五代十国的著述。其主要采择对象有以下数种:两《唐书》、新旧《五代史》、《宋史》、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吴越备史》、《十国春秋》、《五代会要》、《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通志・艺文略》、《文献通考・经籍考》、《玉海》、《北梦琐言》、《鉴诫录》、《清异录》、《江表志》等及部分宋元以来方志。可见,搜罗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当然,具体到各家又有不同,著录图书数量较多的陈、顾三、张兴武三家,参考的书籍自然也就广泛一些。在这些书中,新旧《五代史》、《宋史》、《十国春秋》是查考最多的4部史书,《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文献通考・经籍考》是使用最多的4种目录。可以说,8种补志的编者基本抓住了集中著录五代著述的几种重要著作。

但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①对参考书籍阅读不细,比勘不精,故而遗漏不少。如陈和顾三两人之作参考的书籍大致相当,然顾书著录而陈书所无者,达424种,5198卷,陈书著录而顾书未录者也有140种,2244卷。张兴武先生的《五代艺文考》最晚出版,但据我们统计,陈有而张无的书籍还有81种,1572卷,这其中除因著录标准有异外,更多的属于三人的遗漏。而《崇文总目》和《宋史・艺文志》中还有大量五代人著述为8种补志作者所未收。②可资参考的书籍尚有很多而未被注意到。其中《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是与《崇文总目》、《宋史・艺文志》同样重要的著录五代文献的三种目录之一,但孤本流传,世人罕见。清人徐松辑有《四库阙书目》,然收书太少且流传不广。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叶德辉将此书孤本刊刻行世,世人才得睹真容,故汪之昌以上诸人不得见,情有可原。但张兴武先生之书亦不曾借以勾稽,实为憾事。唐圭璋先生的《南唐艺文志》注意到清人的这两种本子,可谓独具慧眼。另外,史部、子部尚有大量宋人杂史笔记、地理方志、仙释五行、政书类书等未被纳入搜罗的视野,集部的宋人别集中也暗藏着相当一部分五代人的著述,这些都应该作为采择的源泉,而8种补志的作者均未注意到这些。今天倘要重做著述考证,除了以上提及的,还应注意到不断涌现的大量石刻文献、佛道两藏、敦煌遗书、海外汉籍、今人单篇考证文章等,以求减少遗漏。

4 分类标准

在分类和著录顺序方面,大致可以分成两个系统:一是徐炯、陈、唐圭璋、杜文玉一系;二是顾三、宋祖骏、汪之昌、张兴武一系。可以说,陈《续唐书・经籍志》的分类是几种补志中最为精审的,唐圭璋根据南唐艺文实际情况略有改动,称得上精到,而杜文玉的分类比唐氏稍有不及。至于顾三的分类,则颇为凌乱,古典目录中少有同者。宋、汪、张三人或照搬顾氏体例,或只稍作调整,并未能弥补顾氏的不足,相反由于书籍的增多,还会令人倍觉眼花缭乱。下面主要就陈、顾二人的著录体例作一简要评介。

4.1陈《续唐书・经籍志》分类标准

如下:

・甲部经录: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论语类,孝经类,尔雅类,群经类,乐类,小学类。

・乙部史录:正史类,编年类,实录类,伪史类,杂史类,政事类,法令类,时令类,地里类。

・丙部子录:儒家类,道家类,杂家类,小说家类,农家类,阴阳家类,艺术家类,类书类,医家类,术数类,仙释类。

・丁部集录:别集类,总集类。

作为《续唐书》的一部分,陈《志》的分类方法很明显是在刻意模仿两《唐志》。首先,四部分类体系下今存书目的一级分类,只有两《唐志》称为“甲部经录”、“乙部史录”、“丙部子录”、“丁部集录”,这是袭用唐代《群书四录》、《古今书录》的名称,而陈氏又加袭用。其次,陈《志》四部之下设立33个二级类目,分别比新、旧《唐志》少11、12个类目。这种类目减省现象,除了因为漏收外,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五代著述的实际状况,去掉了五代没有相关著述的类目。如经录无谶纬类,因图谶之学盛行于东汉,早已式微,两《唐志》所载皆前代著述。而从陈《志》所设类目来看,无论是类目名称还是各类的先后顺序,都与两《唐志》有很多相似之处,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

但陈《志》也并非机械地照搬两《唐志》的分类方法,而是做了不少于史有据、相当合理的变通。其变通大致可分三种情况:①类目名称的改变。如史录实录类,两《唐志》作起居注类,但实际上著录的唐代部分几乎都是实录,称起居注的基本上均为唐以前的书,所以宋代以后书目多称实录类,陈氏亦效之。②类目的合并。如史录政事类,相当于两《唐志》故事类、职官类、仪注类的合并,另外刑法类改名法令类,但还分出部分图书归入此类。这是吸收了《四库全书总目》的成果。③类目顺序的个别调整。这方面可能参考了徐炯的看法,但也可能包含了两人的某些共识。如乐类,乐经早已亡佚,后世乐类著录的多是记载有关俗乐甚至外来音乐的书籍,宋代书目经部仍设乐类,收录律吕之书,而将俗乐之书改入子部艺术类,《直斋书录解题》更在子部专门设置音乐类来收录这些书。徐、陈二人不将乐类移出经部,而是排在最后一位――小学类之前,既照顾到传统,又反映了实际,其做法应该说是极为可取的。

当然,陈《志》分类方面也略有瑕疵。如子部设阴阳家类,收录历算类书籍8种。刘歆《七略》已有数术类,收有天文、历谱等著作;《汉志》将其归入阴阳家;至《隋志》已无阴阳之称,而立天文、历数之名;两《唐志》遵《隋志》之法而改历数为历算,置于子部,为宋元以来大多数书目所沿袭。是以阴阳之名,久已不用,陈氏立阴阳家类,与学术发展状况是不相符的。

4.2顾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分类标准

共有19类,依次是:经部,史部,霸史类,杂史类,表状类,格令类,仪注类,声乐类,小学类,历算类,儒家类,道家类,释氏类,杂家类,技术类,舆地类,小说类,总集类,诗文集类。

其一,有经部、史部而无子部、集部之名,声乐、小学原属经部却单独立目,霸史、杂史、表状、格令、仪注、舆地均属史部而单独立目,原属子部的历算、儒家、道家、释氏、杂家、技术、小说也都自立门户,未立集部且用诗文集来代替别集,这与传统的四分法大相径庭,让人有一种部类不分之感。

其二,许多类目的归并与分离都不尽合理。如正史、实录和编年三类合成史部,不设目录类而将这一类书归入总集类,这都是前不见古人的做法。再从类目排列顺序的角度看,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舆地类本属史部,一般而言应置于史部最后,而顾书却将它放在了子部诸类的倒数第二位;小学类不在经部之后却在史部诸类的后面;历算类被置于儒家类之前,这些也是亘古未有的事情。而在具体图书的归类方面,亦是问题多多。如同是儒家类,顾氏儒家类所收书籍除在陈鳢《续唐书・经籍志》相同类目下存在者外,又见于陈氏仙释类、道家类、别集类和杂家类。考之具体篇目,则知顾氏多有疏漏。如这一类中钱的《政本》,《吴越备史》卷四云其:“平生好吟咏,在国中编三百余篇,目曰《政本集》。”《宋史》卷四八0亦称其:“在吴越日,自编其诗数百首为《正本集》。”诗集以《政本》或《正本》为名,可能诗作多涉教化,陈氏列之于别集类,则似乎更为准确。

总之,若单独从分类角度而言,顾氏的《补志》颇为混乱,远不及陈的《续唐书・经籍志》,更不用提《新唐志》。有人怀疑此书是顾氏初稿,未经整理,或非空穴来风。

张兴武先生《五代艺文考》著录宏富,但由于沿用顾氏分类,以致在具体书籍的归属上,仍存在不少问题。顾书中原有的不当之处,张书一仍其旧,如钱的《政本》依然在儒家类而不入诗文集,《竹谱》、《笱谱》依然在小说家类而不入杂家。即便在张先生的《五代艺文志补遗》中,也存在归属不当的问题。如乐史的《江南登科记》在杂史类,而赵修的《五代登科记》却在小说家类;小学类有僧应之的《临书关要》,而在技术类中又再次出现。

五代是唐宋之间的一个短暂时期,长时间的混乱使得学术研究几乎停滞,具体到图书分类方面也没有什么创见。宋初编纂的《新唐书・艺文志》已经不同于《旧唐志》,反映出了人们分类观念的某些变化。宋初距离五代最近,补志五代艺文以《新唐志》作为基准而根据实际情况略作变通,势必成为首选。在这方面,陈的《续唐书・经籍志》是做得最好的。唐圭璋的《南唐艺文志》也很不错,它们可以作为重要参考。而顾三的分类则完全可以拿来做反面教材,它与陈、唐两人在具体类目设立和图书归属上存在的瑕疵,作为警钟应常备左右。

5 具体解题

8种补志中仅徐炯《五代史记补考・艺文考》、唐圭璋《南唐艺文志》和张兴武《五代艺文考》有具体解题。徐氏解题主要从一些书目和类书中辑出,而对于作者、书名、卷数及书籍的内容、佚文等均无自己的辨析或考证,只是罗列前人观点。因此,所引之书中的错误与不当之处依然存在。值得赞许的是,该书把石刻经书列于经类之首,继之以雕印九经,凸现出石刻书籍和新兴雕版印刷的版本价值,及时反映出了新的媒介在书籍传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唐圭璋解题内容主要包括注明书籍来源,考辨书名、作者、卷数,介绍大致内容,列举现存版本等方面,可以说是三种解题中考辨最为精审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学史家的身份,唐先生还在有关条目下注出《全唐诗》、《全唐文》等总集中收录的作者单篇著述的数目。五代人著述现存的并不多,尤其是集部多已散失,唐先生这么做,既保持了补史艺文志的体例,又为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张兴武先生的解题以每种书下的“考订”形式出现,对所著录的书籍从名称、卷数、作者方面进行考辨,但基本不涉及书的内容。考订后列有作者简介,下面还有所著录书籍的今存善本,可以说,考虑比较周全,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是有帮助的。张先生在其书前言中将顾、宋两志著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三点:一是书名不确,二是卷数不实,三是撰者不确,下面举了不少例子,在正文的考订中也确实纠正了许多错误。但他的部分考订恰恰也存在上述三种问题,限于篇幅,仅举一例。

张书经学类著录有郭忠恕《古今尚书释文》一卷。“考订”的全文仅有下面这句话:“《宋史》卷四二二《郭忠恕传》称,忠恕‘所定《古今尚书》并《释文》并行于世’。”我们认为,郭忠恕没有写过这本书,他只是校订过《尚书》和《经典释文》中的《尚书》部分。理由如下:《玉海》卷三十七“开宝《尚书》《释文》”条下云:“唐陆德明《释文》用古文,后周显德六年郭忠恕定古文刻板(注:忠恕定《古文尚书》并《释文》)。太祖命判国子监周惟简等重修,开宝五年二月诏翰林学士李校定上之,诏名《开宝新定(尚书)(释文)》。”宋王《东都事略・郭忠恕传》亦言其“所定《古文尚书》并《释文》并行于世”。由上可知,郭忠恕所校订的《古文尚书》及《经典释文》的《尚书》部分经宋初重修,于开宝五年刊刻完毕,印成一书,流行于世。这当是宋国子监将《经典释文》中诸经音义析出而附刻于经书之后的开始。《宋史》已误《古文尚书》为《古今尚书》,而顾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又将《经典释文》的简称误认为《古今尚书释文》的简称,因此错将《古今尚书释文》一书当作郭忠恕所著,并进而推测为一卷。张先生没有进行仔细考察而沿用顾说,所以出现了失误。

今天若重做五代著述考,其具体解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书名、卷数、作者、内容、佚文及版本等角度全面考查、认真分析,以作者事迹、书籍流传、内容评介为主线,尽量反映出此种著述的全貌。

以上大致介绍了目前8种五代艺文补志的概况。徐炯的《五代史记补考・艺文考》早于各种单独成书的四朝补志几十年,可以说是清代第一部正式的补史艺文志。但其收书数量仅165种,而且分类不精。继之而起的陈的《续唐书・经籍志》,分类体例上最称完善,但著录数目还是有限。享有盛名的顾三《补五代史艺文志》,搜罗宏富,居清人补五代志之首,然而其分类却颇为凌乱,著录多有舛讹,使用起来甚是不便。汪之昌的《补南唐艺文志》专志一国,突出了南唐的文化史地位,可谓别具慧眼;收书不少但体例却袭用顾《志》,给后人留下了遗憾。唐圭璋《南唐艺文志》,分类精审,考辨周全,著录数量亦不逊汪《志》多少,是现代补史艺文志中的佳作。杜文玉《南唐艺文志》在唐圭璋基础上又有整合。张兴武综合清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著成《五代艺文考》,著录图书数量相当可观,又有具体的考证,堪称集目前补五代艺文志之大成。然而,此书亦沿用顾《志》体例,谬误舛讹之处亦复不少,五代著述研究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