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故宫记得遗忘的乡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60年的记忆在镜头前摊开纪录片《》中的那些故宫文物和故事,又是另一番对“多层历史”,的解构。
1948年12月26日,“中鼎号”运输舰在海上颠簸了4天,终于驶进了台湾北部重要港口基隆。运输舰上面700多个神秘箱子里满载着故宫的文物,这是第一批运到台湾的故宫文物。
同样在这年的冬天,陪伴故宫文物初到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职工们,给家里添置的家具,大都是竹子做的――竹子的便宜,他们想着在台北“临时住一阵子”就回大陆,“买木制的家具浪费钱”。
此后的60年里,文物和陪伴他们赴台的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从此与中国大陆隔绝开来。当年包装文物的大箱子,如今还剩几百个,也一直存放在的库房里。当年的想法是:“箱子都是按照不同文物‘量身定做’,回北京时还用得着。”
纪录片《》摄制组,逐一敲开当年护送文物赴台的故宫职工的家门。60年沉淀的记忆在镜头前摊开,而这些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则又是另一番对“多层历史”的解构。
谁在历史中薪火相传
“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薪火相传。”《》开篇用这句话作为片首语。从2004年开始策划,到2006年7月开始制作,周兵带着他的《故宫》原班人马,耗时两年多,完成了12集纪录片《》。
来自台湾的音乐人小虫,这次为《》配乐,这是他首次为纪录片配乐。“当初我看《故宫》的时候,感觉是很宏大的制作,只是很奇怪――为什么用那么严肃的声音做旁白呢?”在制作一系列《》配乐时,小虫还没看过样片――片子当时还未剪辑,而小虫的音乐,此后成了剪辑师剪片时的节奏参考。“我是南部的小孩,十七八岁才从高雄到了台北,也是那时候才第一次去了。”小虫说,台湾的小孩小学毕业时都会集体去参观,而他小时候为了省下旅差费,没有跟队前往,“小孩是不用付门票钱的,但是我怕花路上的饭钱。”
《》配乐中有一首歌,小虫指定由台湾原住民歌手纪晓君演唱,而当时纪晓君正在怀孕。“她很担心现在怀孕能唱吗,我当时突然找到一种代代相传的感觉,开玩笑和她说:最好是一边唱一边把孩子生出来。”“我很不想用语言或者文字把配乐框起来,也很想用时代的音乐语言来包装它,本土、民族的东西不一定就只有‘高山青’。”小虫强调无论是哪种曲风,“生活质感”和“情感传承”才是最需要考虑的要素。小虫说的“生活质感”和“情感传承”,在这次配乐的制作中,得到总导演周兵的认同。
因为时隔太久又两地生疏,《》摄制组初到台湾之时,寻找采访对象非常困难。当年运送文物赴台的工作人员,许多已经过世,能采访到的人物多为他们的子女。“也恰恰因此,每次采访都有新的发现,都有意想不到的料被挖出来。”周兵回忆,因为无法预知能采访到谁,也无法预知采访的人都能说出些什么故事,最后的结果往往让他们惊喜,“我们往往是找到一个当事人的后代,然后再通过他们找到另一个要采访的人,他们再介绍其他相关的人和我们交流,说出很多他们收藏了几十年的故事。”
在剧组工作人员的印象里,与相关的被访者,诉说的欲望非常强烈,“他们几十年来都是非常安静地在工作着,没有媒体或者其他平台给他们一个‘讲故事’的机会,心里的想法沉淀了很久,这次终于讲出来。”
周杰伦和桂纶镁眼中的
在访问周杰伦、方文山以及桂纶镁之前,《》总撰稿人胡骁没想到台湾的青年人对“历史文物”这件“东西”如此关心。
“方文山和周杰伦会出现在我们的纪录片里,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名人,而是他们对文物和历史的认识实在让我惊奇。”面对摄制组的访问,方文山和周杰伦、桂纶镁以及其他一些被访的台湾青年讲出大量个人的感受和认知。
“比如方文山,他谈江南文化的根源和青花瓷等话题时,完全是从一个学者角度来阐述的。去台湾之前,我们看了大量的电视节目,包括综艺、纪录片、新闻,去了之后才发现台湾青年人和电视节目里看到的很不一样。”周兵坦言,台湾的电视节目很夸张,把很小的事情无限放大,而台湾的青年人“其实很重视文化修养,并不像台湾综艺里表现得那么八卦、娱乐。”
除了访问各类相关的社会人士,剪辑文物资料,还原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成了剧组另一个重要工作内容。“比如讲到汝窑瓷器的时候,会有一个汝窑瓷器的制造过程,找到台湾的瓷器专家蔡晓芳,请他讲述了瓷器的烧制过程一一当然,现在汝窑的烧制方法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是让后人猜测着还原当年的过程。”在胡骁采访之前,台湾瓷器大师蔡晓芳从未将烧制过程公开发表过。
而摄制组所做的一切“还原”和“讲述”,想解答的就是导演周兵开篇提及的设问――“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薪火相传。”
“片子的脉络,既有按照的文物去说,也有按照的历史去说。我希望把台湾60年的历史也在片子里讲述,但是在十几集的片子中这一点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所以主要还是讲述文物。”面对12集的纪录片,周兵想“说清楚”的历史,各种“时间”交错――既有千年的文物,又有几百年的故宫,还有几十年的。
在“千年”“百年”或者“十年”的时间单位里,时间有可能遗忘的东西,故宫都记得。
: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
收藏着65万件艺术珍品,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北京故宫是“国之重器和瑰宝”。由于日寇入侵,部分故宫文物于1933年南迁,这批极其脆弱的珍宝在中国颠沛流离,历经战争离乱,辗转上海、南京、贵州,四川、陕西诸省市,最终远赴台湾。从此,代表华夏民族人文精神的这批国之瑰宝,与大陆隔海相望。
1965年,博物院馆舍正式落成。
65万件文物虽尘封已久,然而其光辉却分毫未减。每年在参观的人群众多,也是台湾青少年必去的参观之地。 馆藏文物与北京故宫文物本是同根同祖、一脉相承,却分藏两地。多年以来,有幸亲眼目睹藏于宝岛这批“国之瑰宝”的大陆民众少之又少,更遑论鉴赏、研究和普查。纪录片《》的制作,在“回望同根历程,解读同祖文化”的铺陈中,使“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理念,在文化层面上得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