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特色钢琴风格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特色钢琴风格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钢琴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西洋乐器,最早的古钢琴仅供皇室娱乐和宗教用途。到了清代,伴随着西欧商人的东渡,钢琴开始在民间流传,清人李声振有诗云:“今日 ‘平湖’弦索冷,丝铜争唱打洋琴”,此“洋琴”即钢琴①,但是这时中国并没有属于自己的钢琴曲作品和作曲家,农耕文明的时代,号称“贵族奢侈品”的钢琴并没有什么市场。直至19世纪末期,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钢琴才开始取得社会性地位。

关键词:中国特色钢琴风格;钢琴音乐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97-02

鸦片战争后,大量的西方文化艺术涌入中国,两种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进行了交融和碰撞。钢琴音乐文化在争论中逐渐实现了中西两种音乐文化的结合,中国作曲家们运用西方乐器和西方创作技法,结合中国音乐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精神,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富有中国特色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

一、中国原创钢琴音乐的萌芽

1900年到1919年是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创作的萌芽阶段。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至1911年辛亥革命,新学堂里普遍开设了乐歌课,开始向幼童们推荐西洋歌曲的演唱形式、五线谱、基本乐理、记谱法。学生们开始慢慢的接触到钢琴、风琴、提琴等乐器课。当时从海外回来的音乐家如萧友梅、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斋、高寿田②等人,留学回国时带回了日本流行的各种音乐教科书,如拜厄,车尔尼初级钢琴练习曲集,《哈农练指法》,《小奏鸣曲集》等,成为中国钢琴初级教学中常常使用到的教材,甚至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还是如此。

1915年赵元任发表《和平进行曲》③,拉开中国20世纪初期原创钢琴音乐的序幕。该乐曲结构短小,曲调流畅,但其典型的G大调式的欧式和声,使这首曲子缺少民族风格。其1917年的作品《偶成》、1919年的《小朋友进行曲》,同样是运用西方作曲技巧,配以中国式曲调,加上装饰音。而萧友梅在1916年所创作的《夜曲》和《哀悼引》更多的是带了肖邦和贝多芬的痕迹。老志诚的《夜曲一肖邦的回忆》也是为纪念肖邦而作的,几乎各方面都在模仿肖邦的《夜曲》。江文也的早期作品《素描》也显露着明显的巴托克和穆索尔斯基的创作格调。

1915年5月4日发生了新文化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受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的影响,“为人生的艺术”成为当时大部分音乐家作为自己进行音乐实践的出发点。有些音乐家还接受了“平民文学”的思想影响,力求使音乐艺术为多数下层人民群众所接受,更好的发挥其思想启蒙的作用。这期间,一部分作曲家,如李荣寿,萧友梅等音乐家在钢琴艺术传播过程中逐渐探索把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结合,创作出了中西合璧的钢琴作品,1921年李荣寿创作的《锯大缸》、沈仰田的《钉缸》虽仍是配以欧洲传统和声,模仿欧洲的古典主义风格的钢琴曲作,但已有了试图突出民族风格、使用民间旋律的倾向。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在1923年创作了《新霓裳羽衣舞》曲。这部作品在最初的时候是管弦乐曲,后来经过修改变成了钢琴曲的形式出版。

总的来说,20世纪一二十年代,是中国原创钢琴曲开始探索、实践的时代,这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是在我国近代专业音乐创作几乎一片空白的基础上起步的,音乐创作带有明显的探索和实验性质的痕迹。但是这时期钢琴曲创作体现了萧友梅的“我国作曲家不愿意投降于西乐时,必须创造出一种新作风,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与其他各民族音乐有分别的”④思想,他们在熟练应用欧洲作曲技术的基础上.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音乐的某些特质,刻意让自己的作品打上“中国风格”印记的创造性尝试,应是这些钢琴音乐作品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中国特色钢琴音乐风格的初步形成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钢琴作曲家们进行的“中西合璧,兼收并蓄”的探索开始卓见成效。1927年中国第一所规模较大的独立的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在上海成立,使当时的上海汇集了许多著名的中外音乐家,中国的整个学校音乐教育、特别是专业音乐教育逐步发展,钢琴演奏技术不断有所提高,钢琴演奏人才也不断增加,中国钢琴艺术进入了稳定而有序的发展时期,这对中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一大批包含中国风味的作品纷纷面世。

《牧童之乐》,是早期中国原创钢琴音乐进行民族风格探索比较成功的作品之一。老志诚,广东顺德人,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在艺术科学习钢琴。其创作的主要钢琴作品有《牧童之乐》、《钢琴小品集》等等。《牧童之乐》,是早期中国原创钢琴音乐进行民族风格探索比较成功的作品之一。它以清爽明快的笔调,描述了北方农村生活的图景,表现了作者在北京香山乡间度假的生活感受。乐曲由“散板”节奏开始,乐思如行云流水般自由地展开,节奏多变的音调即兴式地不断发展着,表现了在天朗气清的假日里,人们一面观赏景色,一面闲适地自由遐想的情景⑤。

这首作品在动机发展、节拍变化、调式转换的处理上极为自由,运用了多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手法,这些大胆的应用使音乐自然明朗,欧洲传统音乐技法的应用无拘无束,特别是在和声创作方面上,作者以琵琶四、五度叠置构思和弦,以二、四、五度的平行进行,突破了欧洲传统和声三度叠置和弦的规范,全音阶和声的倾向再加上三、四、五度的平行进行,削弱了欧洲调式和声的功能性,并运用四度和弦增强了乐曲的色彩,使作品呈现出新颖的和声效果,齐尔品认为“与法国印象派的音乐有相通之处”。

1934年5月21日,游历中国的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为了在世界各地演奏中国音乐,由他发起、出资,萧友梅筹划,上海音专(即“国立音乐学院”)协助,组织了“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比赛,目的是“使我有机会可以把中国音乐介绍给其他国家,这是我衷心的希望。”⑥,希望能够唤起中国人对音乐创作中的民族风格的重视。获得这次比赛第一名的作品,就是著名中国作曲家,当年上海音专学生贺绿汀的《牧童短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