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区域性门脉高压症7例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域性门脉高压症7例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区域性门脉高压症(RPH)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原因,2006~2010年收治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患者7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例,男4例,女3例;年龄32~68岁,平均46岁。合并慢性胰腺炎5例(其中并胰腺囊肿2例,胰管结石并胰管扩张1例),胰体尾部肿瘤2例。7例患者均有黑便及上腹疼痛病史,其中1例出现急性呕血。胃镜检查2例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5例合并胃底食道静脉曲张。7例均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脏正常,均合并有不同程度脾脏增大,门脉主干通畅,而脾静脉增宽,脾周静脉迂曲,发现胰腺囊肿2例,肿瘤2例。CT检查4例,均提示脾大,发现胰腺囊肿2例,肿瘤2例胰管结石并胰管扩张1例。其中2例增强,CT检查提示有脾静脉闭塞情况及脾胃区静脉迂曲成团。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肝脏正常,脾静脉、胃网膜静脉及胃短静脉均迂曲扩张。①原发病处理:胰腺囊肿均行胰肠Roux-y内引流术,胰腺癌病例1例已侵及腹膜后血管未予处理,1例行胰体尾切除,胰管结石并胰管扩张行切开取石,胰肠内引流术。②消化道出血的治疗:7例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结 果

2例胰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2个月及7个月死亡,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其中3例半年后复查胃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已明显减轻。

讨 论

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又称左侧门脉高压症,是因为脾静脉回流受阻而出现的脾脏肿大、脾亢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候群。引起脾静脉受阻常见于胰腺疾病,包括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脓肿、胰腺肿瘤等,所以临床上又称为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

区域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常有如下特点:①有急慢性胰腺炎症、肿瘤等原发病表现。②无肝病史,或肝功能正常,门脉正常,而脾脏肿大。③孤立性胃底或兼有食管下段静脉曲张。④彩超或CT检查可发现原发胰腺病变及脾胃曲扩张迂曲静脉。本组7例患者均无肝脏原发病史,而出现了上消化道出血,经检查肝脏均正常,门脉不宽,而胃底或兼有食道静脉曲张、脾大,胰腺均有病变。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为该证,术中见脾胃区大量迂曲成团的静脉,胃短、胃网膜、胃冠状静脉均扩张。为此认为,对于无肝病史而出现的孤立胃底或兼有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病例,应高度怀疑该病可能,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增强CT检查可进一步提供诊断依据,有条件也可选择超声内镜或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

区域性门脉高压症的治疗:RPH是胰腺原发疾病的少见继发损害或表现。胰腺的良恶性疾患均可致静脉狭窄或栓塞而引发此症,故在治疗方式选择上有一定复杂性,应充分考虑到原发疾病的性质、转归及外科治疗的可行性及可能性[1]。其治疗包括两部分,原发病的治疗及RPH的治疗。

胰腺急性炎症合并RPH,常与胰液腐蚀致假性动脉瘤、动脉瘤或脓肿、炎症水肿压迫静脉阻塞有关,患者一般情况差,症状重,出血部位及原因常不明确,手术探查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因此,目前多主张保守治疗,引起的出血可通过胃镜下或经血管介入治疗等控制。

慢性胰腺炎合并RPH,临床表现较复杂,应针对不同病例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对合并胰管结石,胰管扩张、胰腺假性囊肿,可考虑行胰管切开取石,胰体尾切除术,胰肠Roux-y内引流术。并发消化道出血时应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因为曲张静脉已破裂过,病理状态已形成,单纯切脾易再发出血[2]。若没发生出血,可考虑在原发病治疗同时行单纯脾切除。

胰腺肿瘤合并RPH,若肿瘤位于体尾部可切除,则行胰体尾切除同时行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若肿瘤已无切除可能,则其发生的RPH出血不主张手术治疗,可胃镜下止血或介入治疗。

总之,胰源性RPH的治疗,应根据原发病的特点及继发的RPH有无出血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本组7例RPH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均在原发病手术治疗同时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效果满意,未再出血。

参考文献

1 张太平,展翰翔,赵玉沛.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5):392-395.

2 施宝民,王秀艳,王亚利,等.区域性门脉高压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1999,5(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