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理念提及的改革是对原有教育教学的一种扬弃,而不是完全的抛弃,为了形式上的合作、探究、情境教学、发散思维,而不研究学生切实的需要,会大大降低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 教学 有效性 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们都积极行动起来,改进课堂教学,使课堂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但我们一定要把握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精神实质,不能把一切都改掉,过去的数学教育中虽然存在问题,但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完全否定,而是要在扬弃中求得发展。

一、合作的作用

我们时常见到如下情境: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作业,他们习惯于单独完成学习任务,总是认为自己能完成就行了,根本不去考虑自己的同伴是不是也同样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这就导致了某些小组成员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反应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就成了“收音机”,难以达到生生互动,共同成长的合作目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对个人学习进行有效的弥补,但不是任何知识、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应当明确把握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怎样合作合理有效,注意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才能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到最佳。

二、探究的必要性

自主探索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要求教学中教师不要单纯地传授,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让学生亲身探究一番呢?

如教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如果按角来分,可分成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三类。明明在数学中已有专用名词,执教老师却别出心裁地让学生给它们起个名字。学生很可爱,起了不少逗人发笑的新名词,有的说这个名字好,有的说不好,课堂上热闹了好一阵子。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并不错,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挥,也无可厚非,但这样的探究值得吗?其实,像三角形分类这样约定俗成的知识不如直接告诉学生,既省时,又奏效。而上面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随意探究,只能是浪费时间。

三、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时,却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牵强附会的现象。

如教《乘法分配律》时,执教老师精心创设了这样的情境:“5×16+5×7=5×(16+7)”就相当于“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4×(11+6)=4×11+4×6”就相当于“我爱爸爸和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21+8)×7=21×7+8×7”就相当于“爸爸和妈妈爱我=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接下来的练习中,老师说:“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找爸爸、找妈妈、找自己’的练习”。8×(7+6)= 16×24+12×16=(43+25)×2= 8×47+8×53=找准了爸爸、妈妈和自己后写出等式后面的算式。试问,什么样的数算“爸爸”?什么样的数算“妈妈”?什么样的数算“自己”呢?这样的问题如何回答,又如何解释?从上面片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意图是想把相同的因数看作“我”,把两个加数分别看作“爸爸”和“妈妈”。如此教学,只会把学生的思路都引去“认爸爸、认妈妈,认自己”它对学生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又有多少帮助呢?

四、多样化的算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也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学生可以各行其是呢?

师:8+6你们是怎么算的?生1:把8放在心里,按下去数9、10、11、12、13、14。生2:先把6分成2和4,8加2再加4等于14。生3:先把8分成4和4,6+4再加4等于14。生4:把8看成10,10+6=16,16-2=14。师:你们喜欢哪一种算法?生1:我喜欢第一种。生2:我喜欢第二种和第三种。生3:我喜欢第四种。师: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计算。接下来教师板书8加几的题目:8+8、7+8、8+5……师:选两题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计算。

上述教学中,教师多次强调“你们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没有对算法进行优化。显然,教师过高估计了一年级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优化算法”的能力。如果仅仅是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发现,而对学生良莠并存的思维方式视而不见,那么就会失去教师“教”的真正意义,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反思、比较、交流、提升的机会。当出现算法多样化后,教师应趁热打铁通过适当的追问,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地自行优化自己的思考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对原有的方法作出“扬弃”,从而使数学思维更上一个台阶。在关键时刻,教师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设问的要设问……失去了教师对学生的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只是虚假的主体性。

(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浦区清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