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辨证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辨证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顽固性失眠 辨证论治 临床经验

失眠在祖国医学典籍中,称之为“不寝”,“不得卧”“不得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晨醒过早,常伴有睡眠不深及多梦。失眠既是一种与多种病因有关的症状,亦可作为疾病单独出现,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分为心脾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痰热内扰、肝郁化火四个类型进行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个人的体会介绍如下。

1 心脾气血不足

张某某,男,50岁。2003年5月13日初诊。自述6年来睡眠质量差,时有眩晕,失眠多梦,近3周更甚,几乎彻夜不眠,经常服用舒乐安定片及多种治失眠的中成药等,未能缓解,更添心悸、烦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体倦乏力,纳食不佳,大便稀溏,日2次。检查:精神疲惫,面色萎黄,舌质稍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治法:补脾益气,养血安神。方药:党参、黄芪各24g,白术、炒枣仁、茯神各15g,制远志、焦三仙各9g,炒补骨脂、桂圆肉、炒当归各12g,木香、炮姜、炙甘草各6g,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分服。

5月20日二诊:服上方6剂,大便已渐成形,日行一次,体倦乏力减轻,纳食亦增,睡眠有所改善,每晚已能睡5―6小时,但仍有梦,面色略红润,余症同前,舌淡红、苔薄白,脉仍细弱。守上方去炮姜、破故纸,加炒栀子9g,每日1剂水煎分2服。

5月26日三诊:服上方6剂,睡眠转佳,梦亦较少,心悸烦躁减轻,唯记忆力差,诸证基本痊愈。嘱服人参归脾丸,每日3次,每次8粒(每瓶200粒)以资巩固疗效。

按:此患者年愈半百,气血不足心脾亦虚,加之数年不寐病史,反复用药伤及心脾,致使症状加重伴见脾阳受损之象,方用归脾汤治疗,取其党参、甘草、黄芪、白术补脾益气而资气血化生之源;辅以当归、圆肉、枣仁、茯神补血宁神养心之用;佐以焦三仙、炮姜、破故纸、温脾阳而实脾气,木香以醒脾;使以姜枣开胃健脾,全方共奏补脾益气,养心安神之效,使患者数年之恙得以痊愈。

2 阴虚火旺

患者丁某某,男,25岁。2004年4月20日来诊。患者自述因忙于应付考试,加之单位工作又忙,月余睡眠较少,1周前考试过后,竟彻夜不眠,伴见心烦不宁,五心躁热,潮热汗出,口干少津,每晚心烦更甚,曾服用中西药物数天未能取效,其母陪同前来求治。诊见:颧红目赤,舌红乏津、苔薄黄,脉细数。呈现阴虚火旺之象,治以养阴清热宁心安神之法,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味:柏子仁、炒枣仁各24g,天冬、麦冬、生地、党参、玄参、丹参、茯苓、制远志各12g,当归、桔梗各9g,五味子6g,黄连、黄柏各5g。每日1剂水煎分服。

2004年5月4日复诊:患者服药3剂之后诸症好转,晚上已能入眠,心烦汗出减少,微觉咽干舌燥,舌红、苔薄略乏津,守上法上方,加夜交藤24g,继服3剂而痊。

按:本例患者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肾,心肾亏损则阴血不足,虚火易动,扰乱心神,影响睡眠而多梦,肾为阴液之主,今涸伤阴液,则心火无以治,致使阳不入阴而失眠,用天王补心丹以滋阴清热、补心安神。方中生地滋阴凉血,玄参滋阴润燥,使心神不为虚火所扰;丹参入血,清血中郁热而除心烦;当归补血而又行血,党参益气生津而宁神,茯苓健脾宁心,柏子仁甘润补心益脾、养心安神,远志安神益智,上药共奏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之功;佐以天冬、麦冬以清心除烦,酸枣仁宁心安神,五味子敛气生津;配以黄连、黄柏以清心肾虚火,使以桔梗载药上升,诸药合用,心肾两顾,标本兼治,故收效甚捷。

3 痰热内扰

患者张某某,女,37岁。2004年8月2日初诊。自述3年来睡眠质量差,每晚服安定片3粒,只能入睡2―3小时,曾多方用药未能缓解,伴见头重、胸闷、口苦、目眩,饮食欠佳,且患者体形偏胖,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痰热内扰,睡眠不宁,治以清热化痰之法,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胆南星各5g,姜半夏、茯苓、石菖蒲、竹茹各12g,枳实、陈皮各9g,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服。

2004年8月14日二诊:服上方6剂,睡眠略好转,但仍纳呆、心中烦闷,每晚入眠3―4小时,多梦。安定片已未服,查舌红、苔薄黄、中心略有腻苔,脉滑略数,痰热未清,余证仍存。守上方去胆南星,加六神曲15g,夜交藤20g,6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2004年8月20日三诊:自述睡眠明显好转,每日能安然入睡6―7小时,晨起神清,纳食亦佳,胸闷,口苦已除,全身气力有加,舌淡红、苔薄白、中心略见黄苔,脉象缓和微有滑象,患者已近痊愈,嘱守前方6剂,每隔日服1剂以巩固疗效,后电话回访,顽症已除。

按:患者证属痰火内扰,睡眠不宁,伴见纳差,心烦,痰郁化火之征,也证实前贤所言的肥人多湿多痰。从痰论治是其大法,方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中黄连凉心肾为主,清热除烦以宁心;半夏燥湿祛痰又能和胃,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为辅;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随证加胆南星以助其清热化痰之力,配石菖蒲,祛痰开窍安神安定志;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二诊时痰热渐去,睡眠改善,纳呆未除,减去寒凉之胆南星,加神曲以和胃消食,夜交藤养心安神,三诊用药后已能安睡,纳食亦佳,嘱守方用药隔日服1剂,服药6剂以收全功。

4 肝郁化火

患者刘某某,男,46岁。2005年4月11日初诊。自述5年来睡眠质量不佳,心烦多梦,胸胁闷胀、易发火,也曾多次用安神宁心之中药、中成药治疗,收效甚微,一月前因家事不遂,心中烦闷,失眠加重,甚则夜不能寐,伴见目赤口苦,小便赤大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郁化火,治以疏肝清热解郁安神之法,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车前子、通草、生地黄、炒枳壳、栀子、黄芩各9g,柴胡、甘草、莲心各6g,夜交藤20g,泽泻12g。每日1剂,水煎分服。

2005年4月18日二诊:上药服6剂,胸闷烦躁减轻,目赤亦清,仍觉口苦,小便略赤,便秘已缓解,但夜入眠改善不甚明显,舌红、脉弦略数,药已中的,守方用药加琥珀6g分冲,每日1剂,水煎分服。

2005年4月23日三诊:自述夜已能寐,但仍有梦,心已不烦闷,两便自调,口微苦,舌淡红、苔薄黄,脉略弦。自述阴囊潮湿而痒,热渐去而湿仍存,守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56例潘海燕 吴荣华 焦 艳 李庆莉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成都610072笔者自2006年2月―2006年9月,以五苓散加减治疗56例慢性腹泻,结果38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6.43%。

五苓散加减基本方:茯苓、猪苓、桂枝各15g,生白术20g。随症加减:寒湿困脾,加用藿香、苏梗、干姜;肠道湿热,加用葛根芩连汤;食滞胃肠,加用槟榔、神曲、山楂;肝气郁滞,加用枳壳、槟榔、厚朴;脾气虚弱,加用党参、黄芪;肾阳亏虚,加用制附片、干姜;腹痛明显者,加用木香、川椒;伴口苦、嗳气、泛酸者,加用法夏、黄连、黄芩;伴转筋者,加用木瓜、神曲。每日1剂,水煎3次,取汁300ml,分3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治疗2―4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笔者没有拘泥古方的特定证候,依据“利小便实大便”的理论,根据泄泻系脾失运化、水湿内停、下注肠间所致,灵活运用五苓散加减来治疗本病。茯苓、猪苓渗湿利水,通调水道,二者兼能健脾;生白术甘温健脾,运化水湿;佐以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行水。诸药相合,脾运得复,气化水行,小便通利,湿去泻止。笔者认为泽泻性偏寒,用之不当易伤阳气,使脾失运化,清浊不分,腹泻难止,故不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