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住院患者跌倒和坠床的预防护理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通过对住院患者跌倒和坠件进行分析,评估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对住院患者中发生的跌倒和坠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对跌倒和坠床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明确高危人群和重点对象,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结论有效预防患者住院期间意外的发生,确保安全。
【关键词】住院患者;跌倒;坠床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0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07-01预防措施是在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的一套以预防患者发生意外(如:跌倒、坠床等)的一套护理方案,其主要内容就是,详细了解患者病情,从各方面入手,预防和降低意外危险带给患者的伤害,也是避免医疗纠纷的预防工作。1原因分析
1.1患者自身原因包括其年龄、认知行为、心理因素、自理能力、视力障碍等等。
1.2生理因素①年龄原因,这主要发生在老年患者身上。②患者病情:如中风后遗留肢体偏瘫或对侧肢体偏瘫造成翻身不便面导致。
1.3外在环境这方面主要是医院自身的原因,如地板太花、照明条件太差、人员密集等等。
1.4不要预知的因素由于患者本身的植物神经不稳定、骤然改变、排便屏气、或迷走神经反射、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等面引起晕厥跌倒。2护理评估
通过患者的年龄、慢性疾病史、生活能力、特殊疾病、相关疾病等进行进行评估,属于高危患者,评分≥3分,需要在护理风险知情同意书是家属签字,床旁标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预防措施
3.1将医院各方面情况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让他们引起重视,避免意外跌倒、坠床情况发生。对特殊患者,如:使用镇静、降压、抗精神等药物的患者除告知这些注意事项外,还应告知使用药物注意事项和后遗症等。
3.2对存在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应加床档并有家属陪伴,必要时要有专人守护。
3.3对极度躁动患者可采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注意动作轻柔,并经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3.4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有需要可以让护士帮忙。
3.5告诉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最好不要活动,应及时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采取必要的措施。
3.6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3.7加强防范意识预防是避免危险情况发生的重要前提,因此,作为护理工作人员,加强防范意识是关键,这样才能有效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如不慎发生了危险情况,应及时采取。
3.8护理期间做好沟通交流,切勿忽略任何环节在护理期间涉及到交接情况时,应相互做好沟通交流,把患者情况,特别是老体弱、危重、特殊治疗、意识不清等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交代,以免因交接疏忽导致患者发生危险。
3.9及时、准确做好护理记录。措施,将危险降到最低。4护理措施
一旦患者发生跌倒、坠床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4.1患者不慎跌倒、坠床,护士应立即奔赴现场检查伤情,同时马上通知医生。
4.2对患者的情况做初步诊断,受伤部位、受伤程度信全身状况,视步判断跌倒坠床原因。
4.3医生到现场后,协助医生进行检查,为医生提供信息,遵医嘱进行正确处理。
4.4病情允许,将患者移到抢救室或患者床上。
4.5遵医嘱进行X光拍片等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4.6向上级领导汇报(夜间通知医院总值班)。
4.7及时准确记录患者病情变化,认真做好交接班。5讨论
入住到医院治疗的患者,不论是外科还是内科,都是伤情、病情比较严重的了,而住院患者大多行动不便,需要家人和护理工作人员密切照顾,若在这方面有所疏忽,极有可能导致患者跌倒或坠床,甚至其他更为换种的后果。因此,作为护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的了解,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护理方案,与患者家属紧密配合进行全面护理,对每位患者都要做到用心服务,重视每项护理工作环节,全面预防和减轻跌倒、坠床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同时,定期检查患者身体情况,根据在院治疗和护理进度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评估,把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告知患者家属,以至于后期治疗和康复期引起重视。总之作为护理工作人员,应详细掌握患者各方面情况,从预防做起,尽量避免和降低跌倒、坠床等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参考文献
[1]乔建萍,彭婉仪,招秀霞,等.妇科病人意外跌倒风险因素评估及护理对策.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1):28-30.
[2]库洪安,瞻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43.
[3]Lipsitz LA,Jonsson PV,Kelley MM,et al.Causes and correlates of recurrent falls in ambulatory frail elderly.H Gerontol,1991,46:1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