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样的角色定位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这事实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主要应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一、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预习都是流于形式,甚至是无效的,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笔者认为预习作业的布置应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解决几个问题。

比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二)”的预习作业,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阅读书本第8~10页,画出关键的语句。

2.探究(1):已知ABC,画出DEF,使EF=BC,DE=AB,∠E=∠B。

问题:(1)你是怎么画出DEF的?

(2)DEF与ABC全等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探究(2):已知ABC,画出DEF,使EF=BC,DF=AC,∠E=∠B。

问题:(1)DEF与ABC一定全等吗?为什么?

(2)探究(1)和探究(2)有何不同?

(3)由此你认为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你认为用两边一角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特别注意什么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应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所以安排了探究(1),让学生通过画图,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直观认识,再通过思考两个问题,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证明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出定理。于一般三角形,边边角是不能判定全等的,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论,他们也能记住,但学生不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笔者安排了探究(2),让学生在画图中发现问题。因为有了探究(1)画图的经验,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还是全等的,这是正常现象,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交流,突破这一难点就水到渠成了。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把定理搞懂了、记住了,多做几道题,考试就可以得高分。其实这样的过程只是提高了学生形式推理的能力,却不能使学生实现真正的理解和自主的思考。所以在《课程标准》(2011版)修改中,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表述内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显得更重要。

作为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的习惯。而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思维的习惯,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在给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后再多些追问,比如:你是怎么想到的?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根据已知条件,还能得出哪些正确的结论?能不能通过改变某些条件得出一些新的结论?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一些基本观察角度、思维的过程慢慢地渗透给学生,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学生慢慢就会养成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2008威海):如图,点A、B在直线MN上,AB=11cm,A、B的半径均为1cm,A以2cm/s的速度自左向右运动,与此同时,B的半径r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为r=1+t(t≥0)。

(1)试写出点A、B之间的距离d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试问A出发多少秒后两圆相切?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设置了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

问题:如图,点A、B在直线MN上,A、B的半径均为1cm,A、B均以每秒2cm的速度按箭头方向运动,问:几秒后两圆相切?

这个问题中,A、B分别在A、B两点相遇前和相遇后存在两种相切的情形,大部分学生还是能顺利解决的。在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了下列问题。

追问1: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追问2:在上述运动过程中,A、B不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是 ,为什么?

追问3:若改变某个圆的运动方向,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

问题1:t满足什么条件时,两圆外离,或相交?

问题2:如图,将B半径变为2cm,其他条件均不变,求t为何值时,两圆相切。

问题3:如图,A、B按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运动,B的速度为3cm/s,其余条件均不变,求t为何值时,两圆相切。

解决了这些问题,再来解决例题就容易多了。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是教师提出了一些问题,然后将进一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空间留给了学生。如果我们能经常这样做的话,会发现提出问题其实也没想象得那么神秘。只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坚持经常这样去做,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

三、指导学生自主复习

和预习一样,复习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在学完“二次函数”这一章后,我尝试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复习作业:

作业1:观察如图所示的抛物线,你能得出哪些正确的结论,或是提出哪些问题?(看谁发现的结论、提出的问题最多)

作业2:在问题1的基础上,尝试建立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在这样明确的任务驱动下,学生的复习不再是盲目翻书。根据具体的函数图象,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增减性等基本性质,以及它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等。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十条左右的正确信息,这些信息已经差不多涵盖了本章的主要知识,对于建立本章的知识结构已经足够了,而基础好的学生还提出可以求某些图形的面积,甚至还有学生在坐标系中加上直线、双曲线,将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结合提出了一些综合性问题,这样的复习无疑是有效的,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就必须实现角色转变,致力于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正确发挥引导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