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阳水、阴水及其治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阳水、阴水及其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阳水、阴水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愈39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结论:阳水、阴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能相互转化为病。

[关键词] 阳水;阴水;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56.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095-02

阳水、阴水,同属中医“水肿病”的范畴,是水肿病两个不同的病理阶段。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50例水肿病患者,运用阳水、阴水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效果满意,现小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水肿病患者,均为住院患者,阳水者31例,阴水者19例。性别: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64岁。入院时浮肿天数均在5 d以上,肉眼血尿者20例,血压升高者10例。

1.2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升高者30例,血沉增快者28例,肾功能异常者15例,小便常规:尿蛋白 (++++)7例,(+++)12例,(++)15例,(+)16例;尿红细胞(++++)8例,(+++)11例,(++)14例,(±)10例,颗粒管型7例。

1.3 发病季气

夏秋季32例,冬春季18例。诱因:扁桃体炎22例,皮肤疮疖16例,某些疾患继发者12例。

1.4治疗方法

1.4.1 阳水。基本药物:麻黄10 g,连翘10 g,赤小豆15 g,杏仁10 g,薏苡仁15 g,车前草10 g,茯苓15 g,金银花10 g。咽赤肿痛者加蒲公英、射干各15 g,血尿明显者加白茅根、小蓟各15 g,合并肺部感染者加黄芩、浙贝各10 g。

1.4.2 阴水。基本药物:附子10 g,白术10 g,怀山10 g,茯苓15 g,泽泻10 g,生地15 g,赤芍10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血压高者加勾藤、天麻各15 g,伴腹水者加大腹皮10 g,大量尿蛋白者加黄芪。金樱子各30~50 g,肾功能检查尿素氮、肌酐偏高者重用黄芪、茯苓30~50 g。

1.4.3 部分病例感染较严重者,配合青霉素抗感染,水肿明显者给予临时利尿。

2结果

2.1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连续3次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消失,住院期间尿常规检查有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缓解,住院期间尿常规、肾功能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39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水肿消失天数最短3 d,最长15 d,平均10 d。尿蛋白转阴时间最短4 d,最长20 d,平均12 d。住院天数最短11 d,最长32 d,平均20 d。

3典型病例

3.1阳水病例

病例1,女,16岁。因面部浮肿,尿少伴咳嗽5 d入院。半月前,因咽喉疼痛,在门诊抗炎治疗1周。入院时症见:面部浮肿,尿少,咳嗽痰多,纳减,口渴喜饮,大便正常。查:面目浮肿,肤色鲜泽光亮。血压:120/80 mmHg,咽部充血,右下肺可闻及少许细湿音,心腹无异常,双下肢踝关节处非凹陷性浮肿,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1~3个/Hp,血白细胞12.2×109/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32。入院诊断:中医阳水。西医①急性肾炎;②肺部感染。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利水,投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三仁汤加减,药用:麻黄10 g,杏仁10 g,连翘10 g,茯苓20 g,赤小豆15 g,白茅根15 g,小蓟10 g,金银花10 g,车前草15 g,黄芩10 g,浙贝10 g,甘草5 g。3剂后尿量增加,水肿大减,咳嗽减轻,6剂后水肿基本消失,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2~4个/Hp,血液检查正常。10剂后水肿消失,咳嗽症状消失。查:双肺呼吸音清,湿性音消失,苔薄白,脉缓。尿常规恢复正常。因呼吸道症状全部消失,故上方祛杏仁、浙贝,续服7剂。住院17 d,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食纳增,大便正常,连续3次尿常规化验,未见异常而出院。随诊半年,未见复发。

3.2阴水病例

病例2,男,52岁。因全身浮肿,双下肢肿甚,尿少,伴腰酸肢冷,头昏乏力5 d,于2007年4月10日入院。既往有“肾病综合征”病史。查:呼吸30次/min,血压140/100 mmHg。小便常规: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1~3个/Hp,血液化验:白细胞10.6×109/L,血红蛋白62 g/L,尿素氮11.2 mmol/L,肌酐250 μmol/L。诊视患者,神疲乏力,呼吸急促,面部浮肿,灰黯少华,四肢浮肿,按之没指,舌体胖嫩边有齿印,舌苔厚白,脉沉细弱。入院诊断:中医阴水;西医肾病综合征。拟以温脾肾之阳,祛湿利水之法,用真武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药物:附子10 g,白术10 g,茯苓20 g,泽泻10 g,怀山10 g,生地10 g,白芍10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黄芪30 g,勾藤10 g,白茅根20 g,小蓟10 g,甘草5 g。药进3剂,小便量增多,面部浮肿基本消失,四肢水肿明显减轻,守原方续服10剂,面部及上肢浮肿消失,唯双下肢还轻度浮肿,查:呼吸、血压恢复正常,小便化验: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消失,血液化验:白细胞8.9×109/L,血红蛋白71 g/L,尿素氮及肌酐正常,疗效显著,因血压恢复正常,尿蛋白量仍多,故上方去勾藤,重用黄芪50 g,调服半月,至5月8日,诸症消失,行动自如,各项检查,连续3次均在正常范围内,痊愈出院。

4体会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引起头面、目睑、四肢、腹部或全身浮肿的病症。《内经水肿篇》曰:“三阴结,谓之水。”可见,水肿的病变部位在于肺、脾、肾三脏。宋严用和将水肿归纳为阳水、阴水二大类,《济生方・水肿门》说:“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俯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俯多闭。”阳水和阴水,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施治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能相互转化。

阳水,多由外感风热或风寒。水湿、疮毒之邪,由皮毛口鼻而入,内侵于肺,导致肺失宣降,肾失开合,水液潴留,发为浮肿。《类证治裁》云:“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阳水发病,病势急,病程短,浮肿部位以头面部明显,浮肿皮肤颜色光亮,按之易复,病变部位为肺、肾同病。阳水治法予祛邪、利水、通小便。本病例1患者因外感风热之邪,肺气失宣,通调失职,风遏水阻,泛滥肌肤。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其性轻扬上行,故面色浮肿,肤色鲜泽光亮;肾为水脏,司开合,调节水液,肾失开合,水邪内停,泛滥成肿,故尿少,双下肢踝关节处非凹陷性浮肿;肺为贮痰之器,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风热之邪灼伤阴津,则口渴喜饮。笔者采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三仁汤加减治疗,旨在祛风清热,宣肺利水。方中麻黄、杏仁疏风宣肺,利水消肿;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茯苓,赤小豆祛湿利水;白茅根、小蓟凉血止血;黄芩、浙贝清肺化湿祛痰;车前草利尿通淋,使热毒之邪从小便而解。肺为水之上源,诸药合用,共奏肺气宣降、水道通调之效,使风、湿、热毒之邪得肾的开合作用而排出体外,水肿自消而治愈。

阴水,是由于疲劳过度,或无节,或素体虚弱,导致脾、肾之阳二虚,水湿输化失常,水泛肌肤成为水肿。阴水发病,病势缓,病程长,浮肿部位以双下肢为甚,浮肿皮肤颜色萎黄灰滞,按之有指印难复,病变部位为脾、肾同病。阴水治法以健脾温肾利水为主。本病例2,患者既往有“肾病综合征”病史,久病体虚,脾肾之阳渐伤。脾阳不振,转输失常,水湿内停,潴留肌肤则全身浮肿;脾为后天之本,脾运不健,脾阳亏虚,全身失养则头昏乏力;肾阳衰弱,阳不化气,阴盛于下,则腰以下肿甚;肾阳虚弱,阴寒水湿内踞,关门不利,合多开少,则少尿;腰为肾之俯,命门火衰,阳气失布,不能温煦四肢肌肤,则腰酸肢冷;舌体胖嫩边有齿印,舌苔厚,脉沉细弱均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侯。笔者认为,本例患者所患之阴水,脾、肾阳虚是水肿之因,为病之本;而水肿乃是脾、肾阳虚之果,为病之标。温补脾肾之阳,利水消肿是其治疗大法,故投以真武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补脾、肾之阳气,祛寒水,使水有所主;白术、怀山、黄芪健脾益气,脾健湿运,使水有所制;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利水消肿;生地、赤芍、山萸肉养阴和阳,使阴阳互根;丹皮、茅根、小蓟清热凉血。纵观全方,脾肾之阳得以温化而治本,水湿之邪得以祛除而消肿治标,标本同治,双管齐下,疗效快捷。

阳水、阴水各证之间还可相互转化。阳水久延不退,或屡经反复,正气渐虚,脾肾之阳日伤,由实转虚,可转发为阴水;阴水每因复感外邪,或饮食不慎,导致水肿突然加剧,转为阳水,是标实或本虚标实之证。因此,临证时必须把握阳水、阴水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正确用药处方,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收稿日期:200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