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习分享,乐于分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缺少与同伴的交往机会,导致孩子们缺乏交往的经验和技能。3岁幼儿刚刚入园,面临的交往范围增大,正是培养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而3岁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为交往带来了困难。分享活动为培养3岁幼儿的交往能力创造了一个契机,让孩子们在交换、共享玩具、图书、甚至食物中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打开了交往之门。
关键词:分享日 分享内容 分享形式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21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社会发展目标。但是目前,由于计划生育和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使得大多数家庭的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孩子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什么都不缺。孩子在入园之前交往的对象一般仅限于父母、祖父母等几个亲人,与同伴的交往机会是少之又少。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孩子们,不懂得什么叫“分享”。从孩子们来到幼儿园这一天开始,他们的生活环境就面临着重大的改变。没有了对他们百依百顺的父母长辈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想要的玩具和图书等等呢?
结合我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理解《纲要》、《3-6岁儿童学习指南》的理念下,我园大胆提出了“分享日”的概念,每周大家约定一天,让孩子们带上自己喜爱的图书或者玩具来幼儿园一起“分享”。
1 幼儿分享活动的初步探索
分享活动是为了培养孩子乐意与人分享、不计较、大方的性格品质所开展的一个活动。在这一活动的开启之初,我们的活动目标是让孩子理解分享的意义,体验分享的快乐。每一次活动以后,孩子们对于在活动中接触的新图书和新玩具都爱不释手,孩子们觉得很开心。而这时教师马上介入分享教育,结合孩子们的切身体会,很快就打开了和他人的交往之门。
但随着活动的深入,活动也出现了倦怠期,每次对玩具和图书都没有之前的激动了。经过老师们的讨论,我们发现分享活动可以和幼儿生活经验、我们的教学主体结合起来。如孩子们对小婴儿都很感兴趣,我们就加入了关于孩子们婴儿时期物品的分享。看着小时候穿过的衣服和照片,孩子们对自己产生了更强烈的探究欲望。紧跟着,我们马上延伸了“我最爱的食物”、“我的生日礼物”等内容。
分享内容多了,如果能呈现一定的计划性就更好了。还有的问题是每个老师自己班级的孩子愿意分享,可面对陌生人还是显得不太乐意。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入到了分享活动实施形式的研讨中。
2 幼儿分享活动的具体探究
应当说,托小班是分享活动实施的重要时期。3岁年龄段的幼儿的心理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刚上幼儿园又面临着学习交往的问题。在幼儿幼小的时候我们就实施分享活动的话,那么在幼儿4、5岁时就已经很好地解决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进而可以学习更多的交往技巧。而在小班时期,丰富的分享内容和形式能更好地为中大班的学习奠定基础。
2.1 内容的选择
2.1.1 根据当周的周计划或年级活动等选择
有时候,我们的教学活动并不能充分地满足孩子的求知,分享活动则是很好的延伸和补充。如在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奶制品》中,孩子们从课堂上了解了各种奶制品,还品尝了他们的味道。那么分享活动就可以把“品尝”继续做下去,让孩子们自己带不同的奶制品来分享,说一说都喜欢哪一种奶制品。
2.1.2 结合节庆日
像中秋、端午这样有代表性的节日里,当然少不了孩子们带月饼、粽子等来园分享。还有国庆、五一、春节后,带出游、春节亲人团聚的照片分享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1.3 主题式的系列活动
我们还可以开展主题式的系列互动。如玩具分享,我们可以从分享不同种类的玩具开始,逐一分享同种类的玩具,再到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做玩具,让幼儿的分享意识和交往能力、动手能力都在逐渐提升。
2.1.4 根据幼儿自己的意愿选择
在分享活动深入开展后,可以让幼儿自己决定分享的主题,制定分享的方案。这对孩子的水平有一定要求,但却是最好的方式,是真正意义上的、属于孩子们的分享。如在分享图书的时候,结合我们的早期阅读,孩子们就提出了分享“唐诗”读本的要求。而教师则帮助孩子们区分什么是有关“唐诗”的图书,提醒孩子们商量该如何准备、分享的时间、如何分享等。
2.2 形式的选择
不同的分享内容,在分享的形式要求上也就不同。主要取决于分享内容是否利于操作:
2.2.1 本班级内的分享
班级内的分享利于操作,也适合在分享活动的初步实施阶段实行,利于教师掌控幼儿的分享行为,能有效地介入、指导幼儿的活动。
班级内的分享又可以分为小组分享和集体分享。集体分享是指所有幼儿同时进行的,如照片分享、水果分享等。小组分享则是一半幼儿拿出东西和另一半幼儿分享,或者每组由一个幼儿带领其他幼儿进行分享等,如分享图书、玩具。
2.2.2 班级间的分享
在分享活动实施的中期,我们可以采用班级间两两相互交换分享,相对地扩大幼儿的交往和分享范围,根据实际情况,与班级内的分享结合并进。目前,我们主要采用的是把本班幼儿分成两组,一组留在自己班当小主人,和别班的一组小朋友分享。而另一组则到别的班做小客人,和另一组幼儿分享。初期,我们固定了分享的班级,便于教师组织和学习,也有利于打开幼儿大胆地和他人交往的大门。中期我们就开始交换班级,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交往。
2.2.3 全年级有计划分享
这需要在全年级的统一协调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分享活动。一般会选取分享范围广泛的内容,在方法上可以借鉴班级间分享的方式。如我们开展了全年级的“大家一起玩”主题分享,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分批、分班进行,气氛非常热闹。
以上的方式还可以相互结合进行,除了星期二之外再增加分享的天数,班级间的分享可以交换班级进行。而所制定的计划,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幼儿的水平提升较慢,则班级间的分享和年级分享就要适当地退后或降低难度,反之就要增加分享范围和难度。不能盲目地赶进度、死搬计划,应允许适当调整,最终制定适合幼儿水平发展的计划。
2.3 幼儿分享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2.3.1 教师的角色
分享活动是幼儿的活动,在活动中孩子才是分享的主体,掌握活动的主动权。而老师仅仅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并不是行为的实施者,更不能代替幼儿参与活动。我们要避免为了便于控制,“安排”孩子和他人分享,这就失去了分享的意义。有时候老师看到孩子不能大胆地去和同伴沟通,不能交换到玩具,或者有的幼儿不肯分享,教师开始强行介入,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2.3.2 幼儿分享活动的实施方法
我们提到,教师不能过分干预幼儿的分享行为。那么,教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开展好活动呢?
引导法: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和行为参与活动。如交往中要交给幼儿一些小技巧,可以使用礼貌用语:“我和你一起玩吧”,“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等。想交换玩具时应该先征求同伴的意见,“能换一下吗?”等。
鼓励法:有一些孩子很心疼自己的东西,不舍得让别人玩自己的东西。教师要给孩子信心:“相信他,不会弄坏你的玩具的”。“和他交换一下吧,他也很想看你的书呢。”“你可以大胆些跟他说你想和他分享,他会同意的!”我们一定要以非常肯定的口吻,才能使孩子能迈出第一步。
榜样法:表扬那些非常乐意分享的孩子,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不断地观察,让那些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孩子,来说说自己的心情,可以充分感染他人,比教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激励法:难免会遇到孩子不愿分享的情况,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些激励法。“你看某某多棒啊,他一来就把汽车请小朋友玩了。”“你不是说过你的小汽车有多好玩吗,让某某玩一下,看是不是这么厉害的。”等等。
2.3.3 学习基本的交往礼仪
在分享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的交往礼仪是分享活动最为重要的一个目的。在不同的阶段,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初期,幼儿需要学会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一起玩好吗?”来学会表达自己的要求。中期,幼儿学习自我介绍,在活动前介绍姓名、班级、年龄等,交换双方的信息,结交新朋友。到后来还能配合英语的学习用英自我介绍等等。在活动的不断深入后,教师不断地将各种礼仪教育融入到活动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 活动的初步成效
幼儿对于这种交往学习的方式非常感兴趣,每次面对的人、事、物的不同,让幼儿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和感受。现在只要一说到“我们要去分享了”,孩子们就非常开心。而幼儿更多的是从中受益匪浅:
3.1 学会了分享,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
接近两年的培养,我们的孩子们变大方了。以往那些非常谨慎的孩子们,现在每次分享活动前,都要把自己的玩具、图书翻个遍,一定要挑到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才带到幼儿园。小三班的一个孩子,刚开始只把自己不喜欢玩的玩具带来,后来每次分享带来的都是他最喜欢的玩具,而且一次一定带几样来。还有很多家长反映,到了活动地点,自己的孩子很勇敢地走上前,对别的孩子说“我们一起玩好吗?”而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中,家长们都给予了分享活动高度的评价。
3.2 培养了幼儿大胆交往能力
活动之初,我们的孩子都非常被动,总是等着别人来找自己玩。还有的孩子在班上可以大方地和小朋友一起玩,只要面对其他班级的孩子,就一声不响了。而现在,我们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大方地上前,有礼貌地问:“我能和你一起玩吗?”还有的可以做英文自我介绍,主动出击。
3.3 学习了多种交往方法,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让孩子们学到了多样的交往方式。如该怎样让别人和自己一起玩呢?该怎样介绍才能让别人喜欢自己的东西呢?除此之外,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礼貌礼仪,如打招呼、介绍、道别、招待客人和做客等等,不仅学到了一些基本的交往用语,还逐渐学习了如何介绍图书、玩具等,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书里的故事等。
3.4 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分享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有的幼儿争吵、抢的行为,有的幼儿拒绝分享等等。教师并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从交给幼儿方法到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解决。经过多次的磨合,幼儿遇到问题可以自己协商解决,如“你先玩,然后我再玩”、“我先和他换,然后再和你换”等等,表明幼儿已经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享活动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交往学习方式,同时能培养幼儿许多优良的品德,如大胆活泼、关爱、秩序、谦让等。因此,我们要把分享活动一直做下去,并不断地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改进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地丰富分享的内容和形式,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J].学前心理学.
[2]李[斌
贝].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0,(8).
[3]武建芬.幼儿自由游戏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08,(5).
作者简介:杨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国际实验幼儿园,广东佛山 52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