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班主任工作要“以人为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什么是以人为本呢?由于时代、阶级、社会生活领域等等不同,人们对以人为本的内涵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就班主任工作来说,《现代师德修养》对“以人为本”作出了很好的诠释:“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总之,教育要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原则经常会拷问我们班主任的思想与做法。例如,在你的眼中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一样可爱吗?你经常召开主题班会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吗?在你提出处理意见之前你能倾听学生的意见吗?你会不会因为一个学生屡犯错误而彻底放弃他(她)?你有没有过对学生进行体罚和使用言语暴力的行为?在你给学生的评语中使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涉及到班主任工作能不能坚持以人为本。那么,班主任工作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呢?下面将结合我的思考谈一些看法。
二、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1.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班级总体工作目标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和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过份强调某些方面都是偏激的,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班主任在确定班级工作目标的时候,受升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压力,难免会非常重视学生的成绩,但是,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目的,只盯着成绩看,一味地谈成绩,以牺牲学生参加一切活动的时间来抓学习,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身心成长的规律。事实证明,偏激的做法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疲劳感,使班主任的教育变得单调乏味,失去号召力。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需要我们借助各种有益的活动,营造多彩的班级文化,让学生释放青春的激情与活力,帮助他们树立理想的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在参与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集体,学会应对挑战。也许我们不能把每一位学生送进理想的大学,但是,可以告诉他们在中学所学到的所有知识和经受的锻炼都是人生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人生的价值不是由简单的成绩分数相加而成的,只有素质全面的人才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以平等的观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在一个班级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全体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首先,要把每一位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研究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努力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心理、成绩、爱好、特长等;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班级中找到集体归属感,把自己当作班级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特别是在外人眼中的差生更需要班主任和同学们的认可;再次,要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发挥特长,通过为班级做贡献来认识自身在班级存在的价值。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并寻找机会肯定这一点,而不是用一个学生的长处和另一个学生的不足作对比。任何有意和无意青睐或孤立个别学生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最终受影响的不仅是整个班级,也包括班主任的威信,因为学生评价班主任的形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班主任是否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3.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成绩与缺点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变化。当学生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要及时地表扬,当学生出现缺点的时候,要适当地批评。但是,无论成绩或缺点都是暂时的,都是学生从不成熟的人走向成熟的人的必然经历,如果因此就对一个学生进行优劣评价,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启发他们看到更高的目标,在学生暴露缺点后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心,毕竟成绩是用来刷新的,缺点是用来克服的,人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新的成绩中交替进行的。
4.建立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班级制度应该由学生共同商讨制定,接受全体学生的监督,服务于全体学生,制度不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个人意志的反映,也不是班主任用来惩戒学生的机器。要求全体学生广泛接受的制度应该体现出对学生成长的关怀,把学生人性化的需求作为制定制度的出发点和根据。
5.尊重和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
作为单纯而敏感的中学生来说,尊重是保护他们积极性的最重要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尊重其实是爱学生的表现。尊重学生的关键是要学会倾听,当学生对班级有所贡献时,要倾听他们的经验;当学生犯了错误时,要倾听他们的解释;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倾听他们的诉说;当学生对班级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时,要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和倾听是打开教育大门的钥匙,是拉近教师和学生距离的秘诀,是沟通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构建和谐班级的法宝。对学生的尊重应该发自内心,只有发自内心的尊重才能打动人、鼓舞人、教育人,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