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镜子面前找“自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镜子面前找“自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婷婷过2岁生日的早晨,她比往常提前了半个小时起床,飞快地跑到妈妈的梳妆台前,拿出妈妈平常用的唇膏,胡乱往嘴上涂了几下,仔细端详着镜子里的自己,然后一转身跑进父母的卧室。“妈妈,妈妈!”她一边指着自己鼻子,一边对着睡意犹浓的父母大声叫唤着,“婷婷的鼻子,婷婷的鼻子……”

看上去这只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在儿童心理学研究者眼里,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事件。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创造性的研究,揭示了2岁婷婷的行为中蕴含着的自我意识萌芽。

科学家盖洛普这样研究黑猩猩的自我再认识:

在黑猩猩无知觉的状态下,给其一侧的眼睑和耳朵涂上同样无味、无刺激的红点,然后观察黑猩猩对镜中自己的形象的反应。

1972年,另有一位研究者巧妙地借用了上述技术,应用到婴儿自我认知的研究,从而使有关婴儿自我意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婴儿毫无觉察的状态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如果婴儿特别注意自己鼻尖上的红点或者能够找到鼻尖上的红点,说明这个婴儿已经有了自我认识。研究了88名3个月到24个月大小的婴儿。

揭示了婴儿自我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游戏伙伴阶段:6~10个月,婴儿对镜中的自我影像十分感兴趣,朝它微笑,而且尝试去镜子的后面寻找这位伙伴;

第二个阶段,退缩阶段:13~20个月,婴儿特别注意到镜子里的影像与镜子外自己的对应关系,对镜中影像的动作会伴随自己的动作显得十分好奇,但似乎不愿与“他”交往;

第三个阶段:20~24个月,孩子明确表现出意识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还会表现出“自我赞赏”或“困窘”行为,如不好意思、脸红等。

达尔文早在1877年也曾观察过自己的孩子在镜前的反应。他发现,位于镜子前面的婴儿听到自己名字时会转过身去看镜子中的自己,当他看见镜中的自己时,会发出“啊”的声音。达尔文认为,婴儿表现的最初的“自我认知”大约在9个月的时候。

刘易斯和布鲁克斯依据前人的实验,系统地研究了儿童的自我意识。

在第一部分的实验中,他们选取了9~24个月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

先让儿童在镜子前注视自己。这些孩子会用双手拍着镜面,好奇地望着镜中的“自己”;然后,母亲偷偷用胭脂在他们的鼻子上涂一下,再让他们去镜子前看自己的形象,大多数孩子并不去摸他们的鼻子或脸,依然瞪着镜子里的“孩子”看,时而用手拍拍镜子,不久便扭头走开了。

只有25%的孩子立即用手摸或擦自己的鼻子。而24个月的孩子中,有88%会立即用手指摸自己的鼻子,他们似乎意识到从镜子中看到的有红点的鼻子就是自己的鼻子。

婴儿能够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进行区分,这是出现自我认识的标志。

第二部分的实验是给儿童放录像――

第一种录像的内容是该婴儿当时所处的环境,有一个人走进屋;

第二种录像的内容是该婴儿一星期前的情景,他正在玩玩具,有一个人走进屋门;

第三种录像放的则是另外一个婴儿在玩,有一个人进屋门。

结果发现,9~15个月的婴儿都能很快从第一种录像中认出自己,并转头向门口看,次数多于后面两种情境。

研究者比较了孩子“自己一星期前的形象”与“另一个婴儿的形象”的反应,发现只有15个月以上的婴儿才能区分这两种形象,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区别自我与他人的形象,自我认知开始清晰。

第三部分是相片实验――

研究者向婴儿提供许多相片,其中有婴儿自己的,也有其他婴儿的照片。15~18个月的婴儿,当听到某个婴儿的名字(包括自己的)时,会指着这个婴儿的照片,看着它并对它微笑。

这与前面两部分实验得到同样的结果,意味着婴儿从15~18个月时开始能够清楚地进行自我认知。

再回到婷婷的故事:

2岁生日过后不久,一天,家里来了许多亲戚。大家一起围着桌子聊着家常,表哥想出了一个游戏,让婷婷指认各位亲戚。先指认小姨,婷婷指对了,接着她又正确指认了姑姑、姑父、小叔叔、小婶婶等人。忽然,伯伯开玩笑说,“指指看,谁是婷婷?”这一下子,小女孩有点乱了套,妈妈在一边提醒,“你知道谁是婷婷,大家都叫她婷婷。”婷婷歪着脑袋似乎一下子想起了什么,毫不犹豫地指了指自己,“我是婷婷!”

从那天起,婷婷开始经常用代词“我”来称呼自己了。

心理学家指出,1岁前的儿童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作为主体的自己和客体的区别。当婴儿发现咬自己的手指和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说明他已意识到这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儿童自我意识最初级的形态――自我感觉。

如果儿童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别开来,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了。例如:知道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开了。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是知道自己的名字,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如“宝宝吃糖”,改为第一人称“我吃糖”来称呼。这时,他们已能清楚地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这可认为是自我意识发展中一个飞跃。

发展了自我意识之后,孩子才会考虑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知道自己是否能解决问题。2岁的后半期,儿童就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特征、状态和能力。

有人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将2岁左右的幼儿带进一间有玩具的屋里,让他们玩15分钟,然后研究者用玩具演示一种较难模仿的动作,并要求幼儿重复。实验者重点观察幼儿的意愿和能力。

研究者观察到以下这些现象:

孩子们对要求模仿显得苦恼和焦虑,意识到自己可能难以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后,则出现控制性的微笑,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开始向成人发号施令,意识到自己有影响别人的能力,并且运用自我描述性的语言,描述自己行为的言语。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自我描述语言不断增多,描述的语言从自我生理性逐渐发展到对自我能力、自我行为和内心活动。

结果显示,2岁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已经进入到对主体的情感和能力的认识,这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到了4~5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一群4~5岁的儿童一起玩耍,我们会看到,有的孩子不怕陌生,爱和他人一起玩,觉得自己能玩许多玩意儿,会想出各种主意和玩法,合作性很好;而有的孩子似乎觉得自己不会玩,需要依靠别人的指导,而且显得孤僻不合群。

孩子们的这些行为是和他们的自我意识相联系的,第一种孩子有着良好的自我意识,而后一种孩子的自我意识可能是消极的、否定的。

成人的评价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早期,最简单的自我评价“乖”和“不乖”,就来自于成人。这种评价是成人对他们的评价,是成人的要求,并不是孩子自发的需要。在成人评价的基础上,儿童逐步形成自我评价。因此,在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不要过分的否定,否则很容易导致幼儿发展消极的自我意识,形成自卑、退缩等不良的个性品质,影响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