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灵魂跟上自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灵魂跟上自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赵玉光的春节过得不轻松,要在这个传统佳节与平日里不常见的朋友聚会,出席各种场合与场上的合作伙伴加深情感。但他还是抽空儿带着自己的大红印跑了趟沈阳,与那里的茶友斗斗茶。如今的“斗茶”已经没有了旧时那种争强好胜的心态,而是进行交流、互补、寻证,达到了无人忘我的境界。在这期间,他还保持着每天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读书习惯。他说他读书不同别人,很少通读,只得精华。读书对于他来讲是学习,学习的方法;思考,思考的方法;实践,实践的方法。

人生心得

因为读书,改变了自己

1978年高中毕业,18岁的赵玉光来到铁路建筑段,从农民工的状态干起,算是壮工。他从和泥搬砖到当上建筑段的团委书记、管理千把号人,也就4年的工夫。

选拔时没有任何背景,但有无数个细节。

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是留在相对安逸的市内做维修工,一是到基层。他二话没说选择了去基层。这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从石家庄到高碑店。

他背着铺盖走进了离铁路只有几米远的工棚。一通大地铺,铺着苇席,中间一个煤火炉子根本抵不住外面的冰天雪地。夏天从水缸里舀上一缸子水能有几个苍蝇,就那么喝;一日三餐都是用大海碗喝粥,就着玉米面大饼子。下去一年,调到新乐,任青年工区工长。不久,脱颖而出的赵玉光当上了石家庄建筑段的团委书记。

“什么都没想”,这是赵玉光对自己选择的解释。当时什么想法都没有的赵玉光,除了没有梦想,还没有任何杂念,更没有什么怨恨。一心一意地艰苦着,努力着,阅读着。别人喝茶聊天,他一直在读书,用知识涵养着灵魂,修正着思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进北京铁路局党校改变了赵玉光的一生。“学校来了电报,让去上学时带一本书。哪里也找不到,最后还是在自己办公室床底下一个尘封许久的纸箱子里翻出来了。用抹布弹弹灰尘,简装,薄薄的白皮书,艾思奇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那时候,看着那本又旧又薄、不起眼的小书,他满了疑虑,不知道里面究竟说了些什么。然而,第一堂课就让他豁然开朗。“哇,天下还有这么好的书!”

从未接触的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的物质、物质和意识、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认识和实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会意识及其形式……用赵玉光的话说:哲学把锈死的头脑打开了。

赵玉光喜欢读书。

幼年时喜欢坐在树下听老太太讲妖魔鬼怪的故事。后来在同学家看到了一本没头没尾的残本《西游记》,繁体字,竖排版。一下子发现原来所有听来的故事都是这本书里的,于是就开始到处找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高中时系统地读了中国古典文学。这是他读书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学习哲学。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赵玉光把能找到的哲学书籍全读遍了:康德、叔本华、尼采、萨特、弗洛伊德……那么厚的书,一本一本地读,越读越迷茫。从读书的经验上来看,中国传统的书是典型的时间、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件,给人的概念是理想化的东西,读西方哲学,令赵玉光大开眼界,使他摆脱了传统观念上“文以载道”的束缚。但中西文化如此多面的冲突与交汇也给他带来很大的困惑,感觉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行走的肉体了。

多年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打碎了,需要组成一种新的价值观、需要一个新的引擎去引导,一次超越自己。靠什么――再回到传统上,这是第三个读书阶段。

赵玉光欣赏乔布斯。“我在思考乔布斯,他与盖茨的根本区别在于他注重追求人格化的东西,注重人的感情,人的一种自在态度,而不是工业化程序化的东西。这一点他把控得非常好。我认为人类社会最终还会是非理性的西战胜理性的东西,回到老祖宗的东西上,但这绝对是在理性彻底升华了以后,就像我们经常说到的: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到达一种自在自为的状态。”

赵玉光爱思考。读过他写的七十多篇读书随笔心得,这些富有哲学意味、有系统地对人生反思的文章,透露着赵玉光试图通过读书思索、寻求解决一个个困惑的艰苦过程。他说读书像交友,好友是自己思想的磨刀石,磨掉肤浅、磨掉浮躁、磨掉愚蠢、磨掉肮脏、磨掉荆棘潦草,留存的是内心深处的润如玉、如蓝。

老赵现在还在读书,他认为看书可以打通思想上的任督二脉。“现在我又在看西方哲学,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我试图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融合科学和灵性。这位世界知名管理大师曾与国学大师南怀瑾就禅、生命和认知展开过一系列的对话。”此外赵玉光还提到特劳特的《重新定位》、《与众不同:极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他无疑是在寻找什么,他相信那句名言:不能实现差异化,就只有死路一条。

赵玉光挺满意自己还能安心读书的状态,时不时会弄一点心得体会、醒世名言,书写在茶店里的小黑板上。对他的这些爱好,各人也有不同的反应,眼见过他遭受的一次“打击”。那日与设计界大腕晏钧、书画家褚大伟一同在老赵那里品茶。坐定的褚大伟,默默盯着小黑板上的文字片刻,裂嘴一笑,张口一句:“小儿科。”站起来拿板擦把字迹擦了个干净,歪头看着老赵,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漫画《卖茶,卖茶,卖好茶》,又是几笔把右边的黑板也填上《喝茶,喝茶,喝好茶》。半年过去了,那两幅老赵卖茶的粉笔画还完好地保留着,赫然成了店里的特色招牌。想来,老赵一时半会儿也舍不得擦掉啦。

做茶:不是当茶商,而是享受茶以外的东西

严格地说,老赵不能算是卖茶的,老赵是做工程的。1999年,赵玉光离开铁路系统下海经商。“回想自己小时候,羡慕富足家庭的孩子,因为他们手里总有吃不完的馒头,有让人羡慕的玩具,看到别人能骑自行车上学,能在需要的时候坐公共汽车,自己却每天步行两个小时来回奔波,看到他们能穿上皮鞋和新衣服,自己却穿着妈妈做的千层底和磨破了口袋的衣服,别人放学后自由自在地玩耍,自己还要做繁重的家务……”那时候他脑子里想的就是让老婆孩子能够过得好点儿。

出去自己干的第一年挣了10万块钱。第二年年底问了问会计,挣了800万。“当时听了很平静。差不多千万富翁了,可心里一点惊讶的感觉也没有,因为对钱没有什么概念。如今资产上亿却跑到这里来卖茶,是享受一种状态,享受一种人生的态度。”

人生有很多东西值得总结,比如“价值观与价值”。赵玉光回忆刚开始干工程的一件事:“那时回来了一笔款,24万的活儿,甲方审批时多拨给了4万块钱,我直接找当事人把钱退回去了。人家想不通,哪有这样傻的。可这给我奠定了市场基础,后来总结时觉得不仅是市场基础,更是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此才能一步步走过来,这是道德层面的东西。我与我的合作伙伴的交往有几条不能突破的底线,其中一条就是:不欺骗、不欺瞒。这个底线不能突破。”

顺风顺水的老赵,几年前突然没有挣钱的动力了,做什么也觉得没有意义,内心充满了纠结。老赵说“灵魂跟不上肉体了”。经过一段沉寂,老赵决定再把

自己重新揉碎了,为下一步人生建立新的引擎系统。

“选择玩茶,一是要有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大背景,二是把自己‘揉碎了’以后重新搭建的过程中,茶是很好的品质。通过茶道里讲的‘清、静、和、寂’去追求一种迫人不得不深思的静谧,不得不清洗的灵魂。静下来,体验茶以外的东西。通过茶可以想通很多东西,这是在企业文化符号。反过来讲,收藏字画超过别人,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但做茶两年的时间可以做到顶级。”老赵说。

老赵做茶上道。他没有道听途说,没有被茶商忽悠,他直接找到国家级企业、茶学方面专家请教、学习,短短几年的时间收藏茶品近百吨,在黑茶领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老赵手中的“宝贝”有三种:一是陈年六堡茶,其价值即在于全,1950年代到2000年的品种全有,还在于量,“稀缺级”的老茶他有整筐的完整包装。前一段他又从韩国人手里抢购回一些老六堡。那批陈品老茶一共61斤,韩国人都买了过去,他知道了很着急,通过各种关系终于买回了31斤。他觉得有责任为民族、为传统保存这些东西。于是他收藏天尖茶,像淘宝一样淘货,所藏从最老的1953年产品开始,一直到1980年代。据说目前国内只有两个人有形成“量”的收藏,老赵便是其中一人。三是老赵坚持熬制茶膏。这几年他每年拿出数十万元的熬茶膏。曾有国家级的研究会召集全球范围喜欢普洱茶的高人聚集云南,专场品鉴他熬制的茶膏。包括云南农大茶学院院长在内的一些专家认为,在茶膏收藏方面,目前还没有能超过他的。

老赵爱茶,他觉得老茶就像一个老男人,充满了沧桑与智慧,所以他藏茶。据赵玉光披露,收藏老茶河北省没有人能比过他,“我可以引领一种城市意识流,一种生活状态。”他颇带成就感地说。

“有这个成就,对企业发展就有利,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文化平台。现在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茶,是很好的企业文化符号。单纯地追求茶,每天称斤卖两的,百儿八十的,那是小茶商。我是在追求一种生活的状态,一种做人的状态。”老赵说前几天找到了那种感觉:“门口走过三个明显不是买茶的游客。我招呼他们进来坐下喝茶。他们走后,坐在这里的一位朋友对我说,你当时的状态很美。为什么美?特别的诚恳。这警醒了我。诚恳是什么状态?大家平时都追求做优雅的人,要有品位。这个词都知道,但谁体验了?谁能做到?诚实的人什么样?通过这句话知道了以前我还是飘在空中,这回我的脚落地儿了。”

赵玉光讲述着他在泡茶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收获,朋友们在他那里也在不断地收获。

“当你奋斗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的灵魂已经跟不上行走的肉体。灵魂一定要跟着你往前走,而不能把灵魂远远地抛弃。这样的人太多了。愤青也好,怨妇也好,实际上他们需要把灵魂找回来。”读书的老赵阅人也很厉害,加上共青团干部出身,做思想工作的能力极强。据说他曾治愈过好几位抑郁症患者,上个星期还有一位曾经几欲自杀的人给他送水果来了。找他进行心理开导的人中有在大学教授心理学的老师、防疫站的医生、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垃圾承受不了了,也找不到方向了。”老赵成了他们专业的督导师,用心把他们心理上的垃圾倒出来。

一位80后对老赵说:“你们这代人最难打交道,有自己成熟的价值体系,成熟的经验,跟你们这些成功人士打交道最难。”老赵马上提醒自己,是不是思想固化了。他认为人最大的障碍就是思维习惯的固化,最可怕的就是坚持以往的东西抱着不放。他欣赏乔布斯,就是欣赏他不坚持固有的东西,打破所有固有的东西才形成了今天的成就。

赵玉光在不断地进行创意,不断地超越自己。他的“老茶塾”店里有两位店员,都是单眼皮、清纯素洁、安静典雅,很中国,很古典。久经商场的赵玉光现在几天不去茶店,就会浑身不舒服。他在那里滔光养晦,引导着自己超越。他说,“当灵魂跟上肉体时,咱们接着跑。”

上守神

即将实现的理想

“能不能有这样一个夜晚,在山脚下一个绿树掩映的园子里,点一盏如豆青灯,拢一盆红红炭火。近前,梅花傲雪,苍松挺拔。煮一壶温火清茗,对一窗如水月光,薰一室氤氲茶香,然后,邀上三两好友,围案而坐,举杯畅饮,低语谈笑间,即便是片刻偷闲,也抵得半生尘梦了。”

这是赵玉光一篇文章的片段。

现在这已经不仅仅是理想了,他已经付诸行动。邀请好友晏均帮助设计了一个会馆,要体现自己的思想、意志,体现出自己的终极追求。这个念头出现得挺偶然,也很单纯,就是为了给企业下一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形象,打造一个学习、交流、享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端平台。

看到过老赵与晏钧激烈争论的场面,两个成熟的男人间发生的碰撞,已经不单纯是为了完成一件作品,而是在完成两个人的自我提升。那一刻,上守神会馆的建设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经历一个再造自我的过程。

赵玉光与设计师们反反复复地阐述着自己的理念:如今走进任何一个场合都是极力给人一种消费的刺激,我这个会馆是降温用的,进了会馆的感觉应该是像品老茶一样,很平和,很睿智,很淡泊,很静谧,充满智慧的反思。

春节过了会馆就开始装修了,在龙泉寺附近,是封龙山龙脉的龙尾,西面的山脉像一座官椅,正东方有一个小山包。依风水而言,是西山最好的一块地,买了10亩搞建筑,租了30亩搞绿化,就要那种郁郁葱葱掩映下的味道。

老赵的会馆取名“上守神”。“粗守形,上守神”,出自《黄帝内经》。看来老赵还是在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追求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物件,而是看不见的。只能意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