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少可读西游,老可读三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少可读西游,老可读三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少不看西游,老不看三国”是说少年沉迷幻想,虚度年华;老年浸淫权谋,如何养天年?比喻什么样的年龄,接触什么样的事。重审两大名著:西游神魔,最丰富少年想象,另有执着、正义、乐观、踏实、勤劳五种品格,少年心灵单纯,最吸收处世基本道理。三国谋略,天命之年,回顾得失,可作财富;是否勾心斗角,或不得已,临老释怀;人生百相,大是大非,重审一遍,返璞归真,有何不可?

老话的误区在于忽略了事物的“利弊”的“同存观”和“主支流观”,西游冤:“我要会毒害少年,还能名列四大名著吗?”三国更屈:“在中少年看我没事,老了再看看,又有啥不妥?”所以,反着说成“少可看西游,老可看三国”更富内涵。

联想到第一个词――物死人活。汪曾祺不主张什么书必看,什么书不可看,认为无书不可看,菜谱也无妨。菜谱,厨家秘籍,文学家涉猎,岂不丧志?无愧大作家,汪老得悟于菜谱,做菜一把好手,还写下经典系列美食散文,风格造诣独特,叫响了“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再想到第二个词――因噎废食。有篇寓言说,一位理发师技艺高超,双手在客人头顶白鸟翻飞。某次,一不留神划破了客人的脸,赔偿惨重,立誓封刀弃业。揭不开锅时,不得已重操旧业,谨慎地理了一个接一个头,都没事,一双手才又翻飞起来。

第三个词――此一时彼一时。或幼稚,或城府,都非固定。同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感悟,再读几遍,西游就是励志、禅宗,三国就是职场、处世。同一件事,每做一遍都会有不同的心得,可博闻广知。无所谓好坏,仅是一个阶段的特征。

“少可看西游,老可看三国”潜藏着一种传世教育方法和一种治家之风。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把孩子和父母老师绑在一起。少年生性幼稚冲动,师长责无旁贷,辅佐指点。现今教育,孩子犯错,大人常从别处,甚至是孩子天性找原因,少从自身反省是否尽了应尽的责任。

“享几年清福都不成啊。”老人退休闲居还抱怨,家事缠身矣。人老是非明了,凡事心中有数,他们要学诸葛亮,预知大限将至,安排身后事宜。是否有宿怨要化解,以免祸及下代;成员关系是否顺畅,以免祸起萧墙。

一言蔽之,千年美玉亦存瑕疵,又如何能忽视“攻玉之石”的妙处?当然是少时可看西游,老来照看三国。

(仁者摘自《格言》)

志同道异友情长不了

文/ 大江东去

王安石一生刚愎自用,大权在握强推新法时,身边有一批拥趸,如吕惠卿、蔡京等人,都是他最得力的帮手,但吕、蔡却是奸臣榜上的人物,由此可见,王安石在知人识人上,寻常得很。

吕惠卿与王安石交情浓时,王安石这样向皇帝夸赞:“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而王安石变法遇到阻力打算退出时,吕惠卿指使其同党变换姓名每日上书挽留。

知己若此,仍然挡不住翻脸,虽然他们志向相同主张变法,但道不同,王安石只为变法不图私利,作为奸邪之人,吕惠卿终究是利益的趋从追随者,一旦发现可以取代王安石职位时,吕惠卿便反手出刀,向皇帝公布王安石的私信,以离间宰相和皇帝的关系。王安石当即垮掉,被迫退休回家。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每天都写几遍“福建子”三个字,借此发泄被出卖的愤怒,“福建子”就是指福建晋江人吕惠卿。骤然从权力中心跌落到市井田野,刚硬无比的王安石开始重新认识他的那批志向相同的“朋友”们,日日书写“福建子”,以舔舐朋友砍开的伤口。苏轼路过金陵看望王安石,斥责他迫害文人之罪,王安石告诉苏轼吕惠卿应负全责。

认清吕惠卿真面目,已然晚矣,大错该铸成的都已经铸成了。

吕惠卿并不是多么善于伪装而深藏不露,他的内里早被很多人看透。如司马光就提醒过神宗皇帝:“惠卿巧(奸佞巧诈)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娴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皇帝疑惑:“惠卿进对明辨,亦似美才。”司马光强调:“惠卿诚文学辨慧,然用心不正,愿陛下徐察之。”热心于变法的皇帝不置可否。司马光写信提醒王安石说:“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恰当王安石春风得意之时,对此不以为然,反而怪司马光多事。

司马光不愧是治史大家,在故纸堆中看穿了人性,预判到唯王安石马首是瞻的那些人大多为投机分子。果然,当王安石失势之时,吕惠卿看准时机狠辣出手。司马光预见的情景实实在在地出现了:出卖王安石而取代之。

小人得志,逞其狡谋,壅淤上听,吕惠卿结党营私,王安石弟弟王安国当面辱骂他。由此,吕惠卿与王安石之间出现裂痕。吕惠卿背叛王安石后,“凡可以害王氏者无不为”。君子断交不出恶言,小人断交明枪暗箭齐飞,不唯正直之士恶之,就连著名奸臣章敦、曾布、蔡京当国,“咸畏恶其人,不敢引入朝”。

右司谏苏辙条奏其奸:“安石于惠卿有卵翼之恩,父师之义。方其求进则胶固为一,及势力相轧,化为敌仇,发其私书,不遗余力。犬彘之所不为,而惠卿为之。”这是说吕惠卿猪狗不如。

(摘自《新商报》)

盲目的悲剧

文/马德

丰子恺先生可谓智者,无论作画,还是作文,疏淡之间,人生意趣顿生,让人拍手叫绝。

比如,他有这样一段文字:“花台里生出三枝扁豆秧来。我把它们移种到一块空地上,并且用竹竿搭一个棚,以扶植它们。每天清晨为它们整理枝叶,看它们欣欣向荣,自然发生一种兴味。那蔓好像一个触手,具有可惊的攀缘力。但究竟因为不生眼睛,只管盲目地向上发展,有时会钻进竹竿的裂缝里,回不出来,看了令人发笑。有时一根长条独自脱离了棚,颤袅地向空中伸展,好像一个摸不着壁的盲子,看了又很可怜。”

淡淡笑过,却也并不轻松。事实上,好多人活着活着,就活脱像那蔓一般了。要么“钻进竹竿的裂缝里,回不出来”,要么“颤袅地向空中伸展,好像一个摸不着壁的盲子”,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向上的勇气和毅力,甚至我们把方向都找对了,却因了没有一个贴近的目标去追求,而陷入一种虚空的悲剧境地。

先生的文字妙智妙慧。还有这样一段,不妨述与大家:“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前头牵了一只羊走,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哪怕走向屠场,没有一只羊肯离群众而另觅生路的。后来看见鸭也如此。赶鸭的人把数百只鸭放在河里,不须用绳子系住,群鸭自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块。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上一二只,其余的都会跟了上岸。即便在四通八达的港口,没有一只鸭肯离群众而走自己的路的。”

仔细想过,这确也是一条隐在尘世中的绳索,牵着在生活中迷乱的人们。我们每天急匆匆地跟在一件事的后面,追逐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实际是在奔赴一个别人成功过的目标,重复别人走过的路,在别人嚼剩的残渣中寻觅零星的营养。惜这人生的路上,人世间能有几人寂寂地另辟蹊径。

最可怕的是,有时我们盲目到顽愚的地步。眼看着跟着别人一步一步走向了人生的绝境,虽有人在旁暗示,但哪曾料得,走的人脖子一挺,说天塌大家死,我怕什么。

丰先生两段文字,都说的是盲目的悲剧,但我以为,后者是更大的悲剧,并不仅仅因为数目众多,更因为这些生命已在盲目中迷失了自己。

(飞花似梦 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