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农民到技工的蜕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农民到技工的蜕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5年的一天,巴南区花溪镇新福村农民杨昌村家的门被敲开了,来人是村委会副主任兼就业保障员杨荣平。一年前,杨昌村家一亩多土地被征用,得到2万多补偿金后,全家成了无土地、无工作的“农转非”人员。杨昌村每天到街上闲逛,一逛就是一天。不是他不想工作,只是只有初中文化、一直务农的他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专门收集农民求职意向的杨荣平就是为他工作的事来的:“镇上举办车工培训班,政府出钱免费培训,你可以去试试。”免费?有这样的好事情?杨昌村有些犹豫。“培训是完全免费的,并且还要补助中午的伙食费和来往的车费,优秀学员还有奖励。”杨荣平来不及喝口水,耐心地解释,“你先去试试吧,又不花钱。”

就这样,一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杨昌村进了车工培训班,顺利毕业,拿到了国家颁发的初级车工职业资格证书,成了吉力药业公司的车工。

花溪镇拥有劳动力5.3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有2万余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70%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扛惯了锄头的农民,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要让农民失地不失业,政府就必须把农民就业的事情管起来。花溪镇在2002年专门成立了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各村成立了就业培训服务工作站,设立就业保障员。

失地农民要找到合适的工作,首先必须培训,而培训是要花钱的。为此,花溪镇专门建立了两项基金,即农转非人员转岗就业技能培训专项基金和农村困难群体扶贫济困基金。培训专项基金是由镇财政每年根据上一年户口在村或者社区的农业和城镇居民人口数,按农民每人20元、城镇居民每人10元的基数设立的,其中一半作为转岗培训基金,另一半作为扶贫济困基金。

培训专项基金的设立,使城乡居民都能平等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劳动技能培训服务。3年多来,花溪镇免费为38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转非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镇财政投入130多万元,指导就业4000人以上,并顺利转移8200名农村富余人员。

从每年的3月到10月,镇上的转岗就业培训班就会把课堂设进辖区内的高级机械技工学校、道角职业学校、华新电脑培训学校和巴南区雅新校服厂,对“农转非”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订单式”技术培训。只要农民愿意,还可以数次参加政府的培训。“在今年的培训名单上,我已经是第三次看见穆礼霞的名字了。”镇社保所所长邓克喜说,“她是个失地农民,近几年先后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家政、电脑、保安三次培训。有技术在身,她的就业方向也多了。”

今年,随着培训人数的增加,镇上改变了以往凑齐50人才开班的方式,进行小班式滚动培训,力争让更多农民接受到培训。

钟川江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2005年进入佳佳机械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工,做些打杂的活路。微薄的收入,生活有些艰难,可是因为自身的缺陷,当技术工人只能是空想。在新福村就业保障员杨荣平的帮助下,钟川江参加了培训,现在不仅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冲压工,并且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他现在每月能拿到1400元左右的报酬。钟川江感慨地说:“没有镇上的就业保障机制,我一个残疾人,哪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

在对城乡居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花溪镇还特别注意开发就业岗位。以新屋村为例,因兴建花溪特色工业园区,90%的农民土地被征用,园区里的90多家企业就成了农民衣食住行的依靠。根据企业的需要,村民通过培训大量被输送到企业。几年来村里的300多村民都在厂里当过企业工人,有不少农民甚至成为了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

除了培训劳动技能,花溪镇还在每次培训中专门开课讲解法律知识,将每位培训者的档案永久保留,从离开培训课堂时起,就对他们进行跟踪服务。在农民工就业之初,就业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每月打电话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就业环境,并及时给予指导,一旦出现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设在镇就业指导中心下的各村的就业保障办公室会出面替农民维权。

而今的花溪农民,正在从整体上向技工蜕变。“我现在是蓝领了,每个月工资有1000多元。”杨昌村对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去参加其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