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我国美术馆固有教育功能的局限性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位外国学者认为,“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诚然如此。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美术馆,其核心职能除了艺术品陈列、艺术品收藏和学术研究之外,还要为大众提供艺术教育。随着我国各级、各类美术馆的陆续建成并向大众免费开放,“美术馆时代”已悄然来到人们身边,走进这个大课堂的人越来越多。显然,在今天发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凸显美术馆的“灵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10年底,文化部艺术司组织开展的“2010年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项目”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推出优秀公共推广项目14个,优秀学术研究成果6个。对各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扶持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各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工作虽然较以往有所改善,但总体上似未能取得跨越式进展,美术馆的教育功能亟待拓展。
本文结合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现状,分析了此领域的诸多不足,并试着阐述拓展相关工作的一些思路。
一、我国美术馆既有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局限
美术馆起源于欧洲,也被称为艺术博物馆,被认为是收藏珍稀美术作品的地方,早期被视作上流社会活动的象征地点之一。后来,特别是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传媒手段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呈现出新态势,美术馆无论在学术研究、作品展示还是收藏、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网络技术的发展拉近了艺术家与大众的距离,而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在这样的时代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此时,美术馆不再只是贵族的聚会场所,也不再只是艺术家们的聚集地,而是成为面对大众、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与文化信息的公共文化场所。
我国的美术馆既与欧美等地的美术馆有近似的功能,也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美术馆教育功能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同时,美术馆“服务大众”的宗旨也对其教育功能提出新的要求。
由此可见,美术馆教育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需求下显现作用的。作为一种面对大众的公益性教育更是如此。在美术馆的发展过程中,美术馆教育功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调整并得以完善。
回过头看,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我国美术馆固有的教育理念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目标人群范围的局限性。通常,美术馆教育的受众群体为美术界人士和美术爱好者。从20世纪初到解放前,我国美术馆业界的活动非常少,更谈不上有多大社会效益,而解放后至“”时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美术馆几乎都作为展览馆而存在,对于艺术家而言,它是展示创作成果的平台和确立身份的象征。对于老百姓而言,它虽然是高贵的艺术殿堂,却始终带有一些“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意味。如此,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的影响力就很有限了。
2.受固有机制的制约,我国美术馆教育功能,往往只把某一目标当作“任务”来完成,特别重视“场面”,重视结果,却忽略了“过程”的作用。因此,教育功能在系统性、序列性、完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局限,使美术馆教育功能在美术馆的发展过程中严重缺失。虽然近些年各美术馆都纷纷构建各自的教育工作模式,并围绕展览开展了很多的活动,然而毋庸讳言,诸多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手法单调,也值得我们反思。特别是教育活动的延续性没有得到系统规划,也是我们应当注意的。当然,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有序规划离不开展览的有序规划,若后者做得不到位,怎能苛求前者?上述不足通常导致一些教育活动只停留在为完成任务而做活动的层面上,造成大量的教育投入得不到全面、充分的利用,教育的延续性也没有得到实现。
3.受制于历史条件的惯性影响,我国的美术馆整体功能的发挥遭受较大的阻碍。在我国,美术馆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在当时那种经济落后、政局动荡的年代,无论从数量、规模和经费保障等各方面看,美术馆的局限性都可想而知。从解放后到“”时期,我国美术无论是在创作主题还是创作手法、表现形式都面临严重的思维局限性。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空前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众因此对艺术的欣赏与接受提出新要求。美术馆的教育本应走在时代前列,但现状显示,此项工作尚未完全做到与时俱进。
4.以展藏品为中心的美术馆教育观念的局限性,忽略了教育是需要互动的过程。任何“教育”都不能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美术馆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针对大众的美术馆教育,更需要融进“服务”的理念,才能使教育的互动过程得到完整的发挥。过去,美术馆大都以收藏、陈列作为业务活动的中心,长久以来美术馆关注的重心是艺术家和艺术品,偶有改进,也仅仅表现为强化陈列展示效果。顺此思维延伸,美术馆的教育往往限于“我摆你看”“我讲你听”的层面上,造成观众只能被动接受,观众与艺术品、艺术家之间缺乏互动交流。美术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大打折扣。
5.美术馆展览与教育的规划往往得不到理想的结合,使美术馆教育方式较难实现系统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美术成果还未得到整理和运用,展览形式常常以单一的个展居多,缺乏系列分类,展品的内容与展览的形式也不够丰富,展览策划阶段往往容易忽视大众的需要,很少以大众的角度考虑美术馆教育功能所需的客观条件,受此局限,美术馆教育在体系的建立上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意识。
6.美术馆主体空间作为教育平台的单一性,使得对大众艺术教育的多面性、多样性、群体需求性产生较大局限。回顾我国美术馆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几乎都侧重于儿童甚至学龄前儿童。如何对普通的(非美术从业的)成年人观众展开教育,素来是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但当今诸多美术馆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成功的案例也不多,“知难而退”或“绕道而行”的做法反映出一种惰性。
二、关于拓展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一些设想
近年来,我国美术园地百花齐放,无论从创作题材、创作内容、创作材料还是创作手法上,都展现出全新的面貌。面对新的特别是具有前瞻意识的作品,普通观众往往表示无法理解、无法认同。鉴于此,美术馆这样的文化艺术机构应担负责任,引导公众以合理的心态感受新艺术,进而促进艺术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因此,简单陈列一些短期的艺术展览形式,已经远不能满足广大公众对艺术的需求。我们必须更新思维,充分发挥美术馆的教育功能,以美术馆为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艺术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有必要对美术馆教育功能进行重新认识——以艺术博物馆为平台,发挥对大众进行艺术培养过程的作用。针对我国美术馆发展状况,须结合我国国情与文化特色,分阶段地建构适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馆教育模式。面对今天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美术馆教育更应结合社会需要,创造多样的传播方式,建造“移动的美术馆”,将美术馆教育推向社会,使美术馆文化走进校园,融入企业,渗入社区,立体化地实现美术馆的教育功能。
时至今日,我们迎来了“美术馆的春天”。美术馆在注重收藏、陈列的同时,也把公共教育列为工作重心,然而,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美术馆举办的各类教育活动中,90%的参与者依旧是艺术圈内的人士,包括艺术家、艺术院校学生以及少数的艺术爱好者。时间一长,每个美术馆都形成了各自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他们是美术馆忠实的“粉丝”,会有选择地参与各馆的公共教育活动。这种状况反映了美术馆教育对象范围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在巩固上述成果的同时,应把教育重点转向到普通大众,而不能只为固定的“粉丝”们开设艺术课堂。
笔者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美术馆应将展览带入校园、企业和社区。在丰富了校园、企业和社区文化的同时,也使更多没有机会走进美术馆的大众近距离接受艺术熏陶,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怀。对于特殊的残疾人群,可在残联等机构的协调配合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观摩活动。譬如在2010年初,湖北美术馆为视觉残障人士举办了“触·觉——卢浮宫雕塑触摸艺术展”教育活动,把雕塑作品的复制件提供给视障观众,让他们通过触摸的方式与艺术品“零距离”接触,体悟艺术,感受雕塑之美。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影响深远。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工作者应当体悟如何拓展资源开展美育工作的问题,因为美术馆教育资源的选取是关乎精神文明的建立、情操修养的培养,关乎生活品位的塑造,关乎人本思想、人性关怀的情感传达,所以,美术馆教育不仅仅是美术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更是美术馆全体员工的责任,上到馆长、下到普通职员,都需要从工作理念上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