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企业集团的成立方式、战略选择与战略行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HT5”SS〗企业集团在我国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运用演化理论的观点, 通过研究在转型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集团的成立方式、 战略选择与战略行为的关系, 指出在政府影响下, 我国企业集团主要的两种成长模式——在转型经济条件下企业成长的演化模式与在成熟市场中的一般模式, 两者是不同的。
关键词: 企业集团; 成立方式; 战略选择; 演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 F2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3-0034-06
自Leff明确指出企业集团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以来, [1]过去30多年来, 企业集团在新兴市场上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 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我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 为了实现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自和打破企业管理上的行政“条块分割”, 在借鉴已实现经济腾飞的日本和韩国经验的基础上, 引进了“企业集团”这种经济组织。[2]在我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 企业集团为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 企业集团的理论解释
在整个社会生产或者经济体系中, 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 两者是处于两个极端的和最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 它们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3]176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制度或契约安排, 被称之为中介组织, 如战略联盟、 动态网络、 虚拟组织等。企业集团是中间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企业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企业集团之所以能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在于主要存在于新兴市场中的企业集团具有不同于成熟市场中的中间组织的一些特点: 第一, 企业集团是一个法人联合体, 集团内各企业间主要是产权连接关系, 同时也存在社会、 经济和法律之间的关系。第二, 企业集团内部的各企业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整体意识。在新兴市场中, 企业集团内的这种关系在弥补市场缺失、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企业绩效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4]79
学者们对企业集团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众多学者应用多种的理论, 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重点研究了转型经济国家企业集团的成因、 组织结构、 企业集团的优势等问题,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到目前为止, 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解释可归纳为三种: 经济学、 社会学和政治学解释。[4]82
(一)经济学解释
最先被用来解释企业集团的成因与竞争优势的理论是来自经济学, 特别是交易成本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根据交易成本理论, 新兴市场国家的要素市场不完善, 造成了市场失效。Williamson认为由于市场失灵导致了内部组织对市场的替代, 以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换能降低交易成本。[3]179企业集团可以在资金、 管理人才、 产品研发、 产品/服务交易、 承担风险等方面形成内部市场, [5]因此, 这种组织形式能够降低交易成本。Keister的研究就表明, 中国欠发达的金融市场使企业融资困难, 而有内部资金、 交易市场的企业集团可以较好地克服这一困难。[6]16因此, 中国企业把加入企业集团看出是难得的机会。另一方面, 国家或中央计划体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成本很高。被称为介于市场分配和计划分配体制之间的资源配置制度的企业集团, 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分配资源, 从而支持成员企业在市场中竞争, 增加其竞争力, 进而提高整个企业集团的绩效。所以, 企业集团是新兴市场经济中重要而有效的经济组织。
(二)社会学解释
虽然经济学理论是在研究和解释企业集团时应用最多的, 但很多学者提出质疑。例如, Stein指出, 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源配置方式, 可能会引起成员企业间的相互竞争, 导致严重的问题。[7]而如果企业集团对某个成员企业或者经营项目的投资依赖其他成员企业的资源, 可能由于成本增加或跨经营单位补贴而使效率降低, 从而导致“内部市场失效”。[7]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 韩国和日本的大企业集团就普遍表现出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 即使在市场运作良好的制度下, 企业为了较低成本地获得彼此的资源和应对环境的变化, 也可能形成类似企业集团的这种中间组织。[6]15由此, 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一些国家中, 企业集团这种组织普遍存在?仅仅应用经济学理论显然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寻找其他理论。由此, 出现了关于企业集团的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理论认为, 市场交易只是社会交换关系中的一种, 社会中还存在大量的其他交换关系, 组织是其所在的社会中社会关系的表现。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中间组织, 是“根植于”社会中的, 需要从传统、 文化和历史等多方面对企业集团进行解释。从日本、 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集团发展过程来看, 它们的发展得益于该国(地区)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需要解决经理人资源短缺和外部制度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企业集团由于是继承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能够在各组织之间建立彼此信任、 合作的社会制度, 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发展。[8]因此, 可以认为企业集团的出现是传统和社会文化导向影响的结果, 而与市场发达程度的关系不大。[9]501
(三)政治学解释
社会学从社会关系、 文化、 社会制度的角度解释了企业集团的行为, 回答了“为什么在一些国家, 特别是成熟市场中普遍存在企业集团?”的问题。但不同学者在研究转型经济国家中的企业集团时, 发现政府在企业集团的组建、 发展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且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学或社会学的理论解释企业集团在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10], [11]524。因此, 学者们提出了企业集团的政治学解释。
政治学关注的是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组织行为的影响, 其研究的重点是相关利益群体之间如何通过权力、 权威施加影响以取得或保护各自的最大收益。不管是采取哪种转型方式, 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特征是显著地削弱了经济活动的国家控制, 在过渡时期内, 造成了“市场失灵”。[10]而为了避免国外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垄断和制约, 这些国家会采取一些非市场化的措施, 保护本地弱小企业, 重要的措施就是组建和培育大企业集团, 以此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 除了不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制度环境, 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外, 经济转型国家的政府职能和能力也促进了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政府对企业集团的影响主要有两个, 首先是国家扩大了企业集团的金融性资源, 相应的企业集团内部市场的作用也随之扩大。在经济转型过程中, 企业集团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组织,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辅助政府分配资源的作用或作为政府某些职能的, 比如增加就业、 维护社会稳定。其次是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促进了企业集团的多元化发展。蓝海林的实证研究就表明,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是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特定阶段扶持和依靠的一种有利于同步实现两个具“冲突”性的目标——稳定与发展——的特殊政治工具, 验证和支持了企业集团的政治学解释。[4]79
二、 企业演化理论
虽然, 企业集团的经济学、 社会学和政治学解释的综合运用能较好地解释企业集团的成因、 行为和竞争优势, 但存在的一个缺陷是都是针对企业集团某一个截面的分析, 如企业集团的成因、 组织结构、 企业绩效等, 而实际上它们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 且有先后的因果关系。而这种针对企业集团的研究, 需要考察企业的整个成长过程, 上述企业集团的三种理论解释显然不合适, 需要引入新的理论解释。
解释企业成长的理论有很多, 演化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12-14]演化理论认为,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 企业通过各种各样的战略选择来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自然的选择, 一些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的垄断者, 在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12], [15],[16]34。这也就是常说的变化带来生命的延续或称之为变化的生命力。[12]
演化的观点为观察公司增长发展了不同的方法。一方面是强调了解释企业成长的经济因素, 例如, 根据效率的合理性或交易成本的最小化[3]176, [17]155。另一方面, 演化理论将企业成长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转变过程, 这个过程中注意力被集中在“战略变化的速度和途径上。例如, 组织将以多快的速度, 沿着什么途径, 或经历战略性的重大事件, 如出生、 重组、 产品创新, 合并、 技术变化或失败, 获得增长, 提高他们的绩效。”[12]因此, 在演化理论中, 企业组织的发展是一个由大量战略事件组成的动态过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企业组织被看作一个适应的系统, 在发展的不同时点上追求不同的战略和组织结构。
一个组织的创立是最初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在那个阶段做出的创立条件的选择对企业组织的活动和结构有长期的影响。[18]105演化的观点把组织的创立看成是一项引发“烙印效应”(imprinting effect)的社会活动。[19]167正如Stinchcombe指出的, “组织的形式和类型有一个历史, 这个历史决定了那种类型组织的现有结构的某些方面”。[19]189成立条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 当时特定的投资和建立的社会结构创造了企业一组独特的关键资源、 组织技能和能力, 而且对企业的战略选择和组织结构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16]35, [20]45。另一方面, 一旦企业建立, 关键资源、 组织技能等将转变为非常难改变的组织惯性。[18]103
三、 我国企业集团的成立方式、 战略选择与战略行为
(一)我国企业集团的成立方式
由于, 根据演化理论, 组织的创立是一项引发“烙印效应”的社会活动, 因此, 应用演化理论解释我国企业集团的行为先从企业集团的成立方式开始。我国企业集团是政府在改革开放特定阶段扶持和依靠的一种工具, 造成其形成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 重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主管企业的政府部门转制, 如轻工业局整体转为轻工业集团, 以及政府主导下企业之间的联合和重组。在计划经济中, 各级政府的经济部门都直接管理着许多单独的企业, 这些企业的行业特点明显、 主业突出, 分布在产业价值链的不同链条上。在改革开放后, 为实现政企分开, 培育市场竞争主体, 搞活经济, 开始将以直接管理企业为主要职能的政府部门整体转制成为企业集团, 但保留企业集团的行政级别, 这样还能继续保持对国有企业的控制。
第二种: 自我发展。我国有部分企业集团是从小到大、 从单一业务经营到多元化发展逐步发展过来的, 这里面有国有也有民营企业。这些自然成长起来的企业, 为了获得政府和客户, 甚至是银行的认可与支持, 纷纷成立企业集团。因为,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文化传统中, 往往认为“大就是好”, 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与重组方式形成的企业集团不同, 这些企业集团在成立时, 是基于股权连接的, 基本上形成了母子公司结构, 集团总部开始出现, 是西方意义上的控股公司的雏形。企业集团内部的子公司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有基本认同的组织文化, 企业行为的整合相对也更加容易。
(二)企业集团的战略选择
根据演化理论的观点, 企业成长的关键是战略选择。[21]126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战略, 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相关多元化战略, 即通过进入具有实质性相关的行业实现增长目的; 二是不相关多元化战略, 即通过进入不具有实质性相关的行业实现增长目的。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必须在不同的时点上做出重要的战略选择: 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什么?业务之间的关联程度如何?采取哪种战略实施方法, 如自建、 合资还是收购?
在成熟市场中, 收购兼并是企业实施多元化常用的手段。然而, 收购兼并后企业多元化的发展是否成功还有赖于相应要素市场的发展, 企业能从市场中方便地获得人力、 资本、 技术等战略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的限制, 要素市场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我国企业集团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很长一段要素市场不完善的时期。在这样的条件下, 企业集团采取以合资和利用社会关系的方式开展多元化经营。
以重组方式成立的企业集团, 由于有政府的支持, 能够利用的社会关系众多, 可以得到很多的与不同对象进行合资进入不同行业的机会。另一方面, 重组后的企业集团, 业务多且没有所谓的“核心”业务, 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各种竞争, 才能真正明确企业众多业务的不同层级。这使得, 企业集团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受到组织惯性的影响相应的也较少, 能够容易进入完全不相关的行业。因此, 以重组方式组建的企业集团偏好选择不相关多元化战略。
自我发展而来的企业集团, 在企业创立的时候, 规模较小, 难以获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所能依赖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个人关系。以自我发展方式成立的企业集团都是由小到大逐步壮大的, 一般都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单一业务经营, 是在该业务已经发展比较顺利后再进行多元化经营, 进而组建成企业集团的。这种企业集团的核心业务突出, 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普遍具有长期的该行业从业经历, 从他们的价值观和决策偏好来讲, 在选择多元化发展的新业务方向时, 更愿意选择与原核心业务相关的行业。因此, 社会关系较少而组织惯性较强的以自我发展方式成长起来的企业集团多采取相关多元化的战略。
(三)企业集团的战略行为
演化理论认为, 企业所选择的战略在经过市场选择之后, 将会出现一个结果, 而这个结果又将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不同类型的多元化各有利弊, 但最终的绩效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证研究表明, 适度多元化会增加企业价值, 然而当多元化达到较高水平时, 其的边际成本会快速上升, 以至于超过边际收益, 因此, 多元化程度与绩效之间呈现倒“U”关系。[22]
以重组方式成立的企业集团纷纷采取了不相关多元化战略, 在外部要素市场不健全, 企业的战略资源又比较缺乏的情况下, 当外部市场机会较多、 供不应求时, 企业集团的绩效比较好, 但当市场不断规范、 竞争日益激烈时, 不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普遍出现经营不善, 原因是, 一方面企业集团总部不能为在市场一线竞争的子公司提供足够的资源, 另一方面严格的控制, 使得子公司失去了对市场和竞争的敏捷反应。企业绩效是公司管理活动、 资源运用的结果体现, 构成了企业再一次决策的重要参考条件。差的绩效在企业变革方面扮演了一个不同的角色, 已有的研究表明当管理者开始采取行动去阻止绩效的下降时, 差的绩效就是一个组织变革的导火索。[23]65绩效差的企业的管理者处在有利的地位去克服改革的阻力, 而且还能够使得变革合法化, 而这些在其他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24]以重组方式成立的企业集团在绩效下降时, 将主动进行企业的重组, 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调整业务组合或者是改变管理模式。企业集团重组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 调整业务组合, 管理模式不变; 第二种, 保持业务组合不变, 调整管理模式; 第三种, 业务组合和管理模式同时进行动态调整, 直至双方面实现匹配。调整业务组合主要是: 第一, 决定进入或退出什么行业, 从而实现业务组合的效益最大; 第二, 决定是采取什么方式调整业务组合; 第三, 调整在不同行业间资源的配置方式。为实现业务组合效益, 企业集团需要建立匹配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主要由五个要素构成: 高管的精神图、 组织结构、 集分权关系、 激励机制和控制机制。
自我发展壮大的企业集团坚持相关多元化战略, 不同业务间能较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协同效应, 提高企业集团的绩效。好的绩效会强化组织内部的惯性, 一旦绩效超过一定的水平, 组织就将会有继续实施以前建立的方案的趋势。[16]33好的企业绩效也使得高层管理者自我感觉良好而容易忽视外部的变化, “一旦绩效是满意的, 公司将继续采用他们以前的方式配置内部的资源而不管外部的变化”。[24]所以, 自我发展而来的企业集团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取得成功后, 将继续强化集团内部的控制和资源共享。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控制方式主要有战略控制、 财务控制和行为控制等三种。
战略控制是指企业在动态、 复杂的环境中, 以全面的、 预见性的战略眼光管理不同业务单位, 通过参与和审核业务单位战略的制定、 影响其实施等方式, 实现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 企业价值的整体最大化。战略控制一般包括三部分的内容: 目标设定、 战略规划和控制度的设定。
由于企业集团经营的不同业务的子公司主要是通过产权关系和股权关系联结的, 因此, 以产权投资形成的财务关系是企业集团内部最基本的关系。企业的财务控制就是在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产生, 为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而实施的统一财务政策与监管活动, 实质是通过对财务活动中利益相关的组织、 人员及资金等控制来协调各方的利益, 并达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行为控制是通过建立全面的规章制度和程序的体系来指导业务单位、 职能部门以及个人的行动。运用行为控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规定具体目标, 而且是使达到这些目标的途径、 行为标准化。
(四)政府的影响
在中国, 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均是企业集团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对企业集团施加影响: 直接干预企业的管理、 审核企业战略和资源的配置。[8]一方面企业集团的一部分战略资源, 比如土地和资金等, 在政府的控制下, 因此, 不论政府是否控制企业的所有权, 他们都能对企业的管理施加较强的影响。另外, 地方政府也能够通过协调企业与省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来帮助企业集团获得支持。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种, 政府对企业集团的影响一直存在, 但影响的方式在不断改变。目前, 政府更象一个国有企业, 当企业集团绩效好时, 政府会支持企业, 他们之间的关系网络就会产生社会资本。一旦企业集团的表现不佳, 那么政府便会再度行使其控制权。然而, 政府对企业集团并不是只带来正面的影响, 在转型经济条件下, 政府对企业集团的控制会产生很高的交易成本。[25]
图1 企业集团的成立方式、 战略选择与战略行为
政府对企业集团的影响, 强化了制度权威的作用, 在企业集团的发展过程中部分地替代了市场选择的作用。演化理论认为, 在成熟市场中, 企业适者生存, 市场在选择过程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能够将弱小的竞争者淘汰出去[16][16]35。但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政府在市场对企业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时甚至代替了市场的作用。而随着当地政府的公司化, 政府在选择投资对象时,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成为选择时最重要的指标。
四、 结论
本文运用演化理论研究了经济转型条件下企业集团形成与发展的动态过程, 认为企业集团的成长模式主要有两种, 如图1所示。一种方式是, 以重组方式成立的企业集团, 采取不相关多元化的战略, 过度多元化带来了管理控制上的问题, 并最终导致集团绩效下降, 而低绩效又促使集团进行业务组合的调整和改变管理模式。另一种方式是, 自我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 选择相关多元化的战略, 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 提高了企业绩效, 这使得企业集团继续强化内部控制和资源共享。而在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扩展了演化理论的应用空间, 对从演化理论的视角研究转型经济条件下组织成长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研究结果也有利于提高对我国企业集团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Leff 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economic groups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78, 26(5): 661–675.
[2] 蓝海林. 中国企业集团概念的演化: 背离与回归 [J]. 管理学报, 2007(3): 306-311.
[3] Williamson O.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75.
[4] 蓝海林. 经济转型中国有企业集团行为的研究 [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5] Khanna Tarun, Rivkin Jan W. Estimating th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business groups in emerging market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1): 45-74.
[6] Keister L. Chinese Business groups: the structure and impact of interfirm relations d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7] Stein Jeremy.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e resources [J]. Jouranl of Finance, 1997(1): 111-133.
[8] Child J, Yuan Lu.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on economic reform: the case of investment decisions in China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 7(1): 60-77.
[9] Biggart N W, Hamilton Gary G. On the limits of a firm-based theory to explain business networks: the Western bias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s [M]// Nitin Nohria, Robert G. Eccles (editors).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Press, 1992: 78-98.
[10] Lenway Stefanie A, Murtha T. The state as strategist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4(3): 513-535.
[11] Nolan P. China and the global business revolution [M]. New York: Palegrave, 2001.
[12] Barnett W, Burgelman R A.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strateg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1): 5-19.
[13] Burgelman R A. A process model of 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ing in the diversified major firm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3, 28(2): 223-244.
[14] Galunic D C, Eisenhardt K M. The evolution of intracorporate domains: divisional charter losses in high technology multidivisional corporation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 7(2): 255-282.
[15] Alchian A A.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0, 58(2): 211-222.
[16] Nelson R R, Winter S G. E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M]. Cambridge, M S: Harvard University, 1982.
[17] Chandler A D. Strategy and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62: 67-186.
[18] Hannan M T, Freeman J. Organizational ecology [M]. Cambridge, M 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95-162.
[19] Stinchcombe A. 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 [M]// J G March. 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 Chicago: Rand-McNally, 1965: 31-143.
[20] Penrose E T.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 New York: Wiley, 1959.
[21] Kay N M. Pattern in corporate evolu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2] Leslie E P, Laura B C, Miller C C. Curvilinearity in the diversification-performance linkage: an examination of over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1): 155-174.
[23] Cyert R, March J.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3.
[24] Finkelstein S, Hambrick D C. Top management team tenure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0(3): 484-503.
[25] Nee V.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ition: Hybrid forms, property rights, 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2, 37(1): 1-27.
Business Group’s Foundation, Strategy Choose and Strategy Behavior: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Evolutionary Theory
WANG Liwei, ZHANG Pi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Guangdong,China)
Abstract: In China business groups are important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control the country’s econom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rategy behavior implicated by business group’s foundation and strategy choose based on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it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business group in transition econom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developed markets.
keywords: business group’s foundation; strategy; evolutionary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