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音艺人苏统谋的“系统化传承”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音艺人苏统谋的“系统化传承”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泉州南音作为一种世代相传,无形、活态流变的世界性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民众的口传心授而被传播(横向的,共时的)和传承(纵向的,历时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以往对于非遗传承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宏观的视角,从政府的保护体系、制度、政策和非遗项目的传播等方面展开,而对于微观层面的研究涉及很少,本文试图从研究南音艺人苏统谋先生的艺术历程入手,通过系统论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泉州南音的“系统化传承”模式,以期为非遗项目的传承模式探索一条新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传承人;系统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81—01

一、南音传承人——苏统谋艺术历程简介

苏统谋,1939年出生,泉州晋江人,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祖父表演木偶戏,父亲则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南音事业。苏统谋七岁开始学习南音,先后师从苏宗家、陈天保等闽南传统音乐艺人,技艺日臻化境。教授数十名学生,屡获各项国际赛事大奖。主编出版《弦管过支套曲选集》、《弦管指谱大全》,并多次出国交流,被海外多个南音社团聘为艺术顾问。

二、“系统化传承”模式的建构a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主要以口传心授为其传承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所决定的。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农耕文明条件下的口头精神产品。及至近代以来,以文字记录的或媒体传播的社会知识范围扩大了、信息量增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虽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个别杰出的传承人所传承和传递的,但是有的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遭遇传承的中断从而湮没无闻。因此构建系统化的传承体系非常重要。

对于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的传承,笔者认为因根据时代的特点,利用系统论的观点和现代化的沟通工具,从理论—表演—社团三个层面构建立体而系统的传承体系,使得南音艺术能够为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

三、从口传心授到有本可依——理论传承的建立

(一)理论传承的逐步建立——南管艺术研究

南音弦管的工乂谱曲谱众多,抄本各样,因此,整个南音界亟需一部规范准确、印制精美的曲谱以资学习和传唱。 2002年5月,苏统谋作为泉州南音非遗申请专家组一员,主动构想了全面系统整理弦管指、谱、曲的宏大计划,得到了各界的热情支持。至2010年底,由苏统谋主编的泉州南音指、谱、曲的主要内涵和精华部分,共有《弦管指谱大全》、《弦管过支套曲选集》和《弦管古曲选集》等11卷精装的16开本大书呈现在世人面前,极大地推动了南音的规范化和传播。南音的理论传承自此傲然矗立。

(二)南音“革新门类”教学辞典

苏统谋先生编撰《弦管古曲选集》,这部选集,并不是散曲的堆积汇总,而是按照苏老先生自己的独道的“四大管门”和“七大支头”隶属的各个门类,依系统和系列一一编来。按照苏老先生的解读,这就像是根与叶的关系。

四、依托群体,薪火相传——社团传承的传播实践

稳定的传承形式、严格的师承关系,是南音社团沿袭至今的重要原因。苏统谋老先生也在长期的唱奏和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进南音的传承。

(一)基础普及培训班传承

泉州南音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小学,并年年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新秀比赛。有个叫蔡思雅的学生,在泉州市中小学生南音比赛中获得三等奖,经过苏统谋的传授雕琢,再次参加比赛,便跃升一等奖。这个学生后来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团队到德国、法国演唱,中学毕业后还考入木偶剧团。

(二)专业演员培训传承

苏统谋老先生当年刚到晋江木偶剧团工作时发现团里有不少好苗子。14岁的陈丽娟、13岁的陈奎珍和孙红娜等。她们嗓音条件好又好学,他便她们带入门,然后把那些高难度的“上撩曲”传授给她们,一字一句地加以雕琢,使其行腔做韵达到尽可能地完美。几年功夫,阿娟、阿奎成为优秀唱员,唱到东南亚,唱到欧洲,在省级以上的比赛中获得金银奖,先后出过《南音金曲》数集。

(三)海外交流

苏统谋老先生多次作为南音团体艺术指导到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荷兰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交流演唱,又兼任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地南音团体的音乐顾问,弦友遍天下。

五、“系统化传承”的探索之路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的杰出传承人,苏统谋老先生在南音领域矢志不渝,不但师承多位名师,表演技艺日臻化境,而且热心培育新秀,尽力扶持学子。尤为可贵的是,苏统谋老先生能够跳出南音的圈圈,从戏曲和乐理的另外一个角度审视南音艺术,将其进行理论的提升,并编纂了足以传世的11卷南音曲谱。苏统谋老先生的艺术历程正是实践着“系统化传承”的思路,事实也证明他不仅自身的技艺达到巅峰,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南音的人才,同时他的创新意识和探索之路也的确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化传承”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