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小宁教授治疗干燥性鼻炎的经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气阴亏虚是干燥性鼻炎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证型,陈小宁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干燥污染的环境与干燥性鼻炎存在一定关联,干燥性鼻炎患者有长期的慢性鼻炎病史,亏耗,合并干燥空气密切接触史,鼻粘膜受损,通过辨证论治,陈小宁教授认为此种鼻炎为气阴亏虚型,并自拟培土生金法应用于临床,综合治疗,临证加减,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6-0005-02
陈小宁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耳鼻喉科重点专科组组长,江苏省中医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师从中医耳鼻喉科学大家干祖望教授,从医20余年,经验丰富,在干燥性鼻炎的诊疗上有其独到之处。陈小宁教授认为治疗气阴亏虚型干燥性鼻炎,运用中医药培土生金法,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有一定优势。
1 病因病机
干燥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干”范围,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可追溯至《素问· 热论篇》,其曰:“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历代医籍对本病记载不多。《金匮要略·黄疸病脉症并治》说:“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故本病又有“鼻燥”之称。它是慢性鼻炎的一种特殊类型,病变部位在鼻腔及鼻咽腔,也可波及口咽、喉咽、喉及气管等处。其特征为鼻粘膜干燥,分泌物减少,但无鼻粘膜及鼻甲萎缩[1]。
陈小宁教授认为干燥性鼻炎的致病原因大致有外因和内因两种,外因:外来燥气,侵袭肺窍,或过食辛辣,耗伤阴津,故而鼻腔干燥;内因:脏腑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肺失濡养,津液无力上呈,导致鼻腔干燥。干燥性鼻炎表现为鼻腔干燥,鼻涕较少,鼻衄,或伴有口干唇干、干咳无痰,伴大便偏干、排便无力,是因脾为运化枢纽,中焦不振,水谷难化,精微不升,肺金失却濡养,鼻为肺之外窍,则肌膜失养,再加之气候干燥,故鼻腔干燥。若脾土健运,津液得以上承,则鼻燥即止。
陈小宁教授在临床中发现,有慢性鼻炎、鼻窦炎的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气候干燥的秋冬季节,患者易发生鼻腔干燥,分泌物粘稠,易结成干痂,鼻腔症状与干燥性鼻炎症状极为相似,皆为鼻腔干燥,灼痛,易出血,其机制可能与气候干燥,鼻粘膜表面水液蒸发较剧烈,纤毛上皮退行性变,纤毛运动功能障碍,分泌物粘稠,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未能得到及时排除,导致继发感染而发病[2]。该类病人本身有慢性鼻炎、鼻窦炎病史,病程日久,中焦不振,水谷难化,精微不升,肺金失却濡养,鼻为肺之外窍,则肌膜失养,再加之气候干燥,多数患者中医辨证为气阴亏虚型,皆有鼻翼干燥,口干怕热,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数或细弱等症状。此类病人素体脾气亏虚,津液不足,鼻失于濡润而致鼻干鼻痛。
2 治疗经验
首先辨证脾气亏虚,肺金失濡。主要表现为:有“慢性鼻炎、鼻窦炎”病史,且长期接触干燥污染环境,鼻腔干燥,鼻涕较少,鼻衄,或伴有口干唇干、干咳无痰。检查见:鼻粘膜干燥、充血,其上常有干燥、粘稠分泌物、痂皮或血痂,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数或细弱。脾为中焦,中焦不振,肺金失养,治宜健脾升清润肺。临床上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小宁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培土生金方,具体中药如下:太子参10 g,白术6 g,山药10 g,白芍10 g,生地黄10 g,玄参10 g,麦冬10 g,当归6 g,天花粉10 g,桑叶10 g,10 g,葛根10 g,炙甘草3 g。方中太子参与白术共用补脾气、生津液;山药、白芍共用清热敛阴;生地黄、玄参滋阴清热,麦冬、当归化生阴血,天花粉补肺养阴;桑叶、清宣浮热,葛根载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具有补益脾气,化生津血,养血润燥之功效。
3 病案举例
例1:张某,男,42 岁,2012 年11 月20 日初诊。鼻腔干燥,流涕色清,时有涕中带血,鼻通气可,咽干欲饮,饮水则舒,倦怠乏力,排便无力。有“慢性鼻炎”病史20余年。检查:鼻中隔基本居中,双下甲不大,鼻粘膜干燥、潮红,利氏区见糜烂,少许干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分析:有慢性鼻炎病史数年,久病未愈,脾气不足,津液蒸腾无力,肺失于濡养,再加之过度接触干燥污染环境,燥邪外犯,直中肺之外窍,以致鼻腔干燥,故见鼻腔灼热感、涕中带血等症状。治疗上给予补益脾气,生津润肺,佐以止血之品。药用:太子参10 g,白术6 g,山药10 g,白芍10 g,生地黄10 g,玄参10 g,麦冬10 g,当归6 g,天花粉10 g,葛根10 g,仙鹤草10 g,侧柏叶10 g,炙甘草3 g。二诊:进以7 剂后,鼻腔干燥感明显好转,偶有涕中带血,咽干咽痒较前明显好转,查见:鼻中隔基本居中,双下甲不大,鼻粘膜稍干燥、潮红,鼻道干净,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原方有效,继续服用14 剂,诸症基本消失,随访1月未再复发。
例2:赵某,女,70 岁。2012 年12 月15 日初诊。鼻腔灼热感,时有鼻出血,口渴多饮,思饮择凉,自觉潮热,夜间明显,手足汗多,平素烦躁、易怒,夜寐欠安,夜尿2次,大便偏干。有“慢性鼻炎”病史40余年。检查:鼻中隔基本居中,双下甲不大,鼻粘膜干燥、潮红,利氏区见糜烂,鼻道干净,舌质红,苔薄少,脉细。分析:患者为中老年女性,“女子四十而阴气自半”,其素体亏虚,加之脾失健运,津液后继无源,故见潮热盗汗。治疗上以补脾养阴,润肺止血为大法,兼以滋阴清热安神。具体药用:太子参10 g,白术6 g,白芍10 g,生地黄10 g,玄参10 g,麦冬10 g,当归6 g,天花粉10 g,葛根10 g,侧柏叶10 g,地骨皮10 g,炙甘草3 g。二诊:服用7 剂后,患者鼻腔灼热感减轻,时有涕中带血,五心烦热基本消失,手足心汗减少,大便正常。查:鼻中隔基本居中,双下甲不大,鼻粘膜稍干燥、潮红,利氏区见糜烂,鼻道干净,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服用14 剂后,诸症消失,随访1 月未再复发。
按:运用培土生金法治疗气阴亏虚型干燥性鼻炎,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干燥性鼻炎,副作用小,有明确的疗效。气阴亏虚的干燥性鼻炎系临床较常见的证型,陈小宁教授通过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将其与病程日久的慢性鼻炎患者结合起来,并运用补脾土之气,润肺金之阴,自创培土生金法,远期疗效良好,复发率低。陈小宁教授认为治病求本、审证求因,首先需辨证明确,而不是一味取清热止血之药,应结合全身症状,综合分析。只有抓住疾病的本质,围绕本质采取治疗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孔维佳.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2~63.
[2]杨贺,李巍.慢性干燥性鼻炎的诊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2(15):4.
(收稿日期:2013-03-15)通讯作者:张俐,女,云南昆明人,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要从事老年心肺疾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