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布达拉宫》教学片段及点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布达拉宫》教学片段及点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第一次来南京,好多老师和我一样,也是第一次来到六朝古都,我们想今天上午去游览,你们作为南京的小主人,是不是可以向我们推荐一下南京的风景名胜呢?

生:南京的夫子庙。

生:南京的新街口,那里是购物天堂。

师:慢点说,让大家听清楚。

生:南京的梅花山,现在正好是春天了,那里的梅花盛开了。

生:莫愁湖。

师:我知道了,南京是一个有众多游览胜地的地方,但是你们的介绍还只是一个名字,要想让这样的景象丰满起来,那还要进行具体的介绍,今天我就来通过一个例子,来学习介绍的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布达拉宫》。

【点评】教者在教学开始就明确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就是“通过一个例子,来学习介绍的方法”,然后运用于对家乡南京的景象的介绍中,让所介绍的景点“丰满起来”。新“课标”的理念是书写在纸上的,如何把理念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真正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学生所经历的生活关系,确实需要老师尽心发现、设计和运作。郭老师不仅教学目标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而且开讲简洁清晰,直奔主题,凸显目标。

【教学片段二】

师:这篇课文有哪些好的具体的介绍方法?先来读一下要求,(出示自习要求:1. 默读课文,把你体会的到写作方法记在作业纸上。2. 小组交流汇报。)请四个同学为一组,读读课文。(学生自读,老师提醒每组来一位同学拿作业纸;表扬某一小组的合作学习,一人在发言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师:我看到大家每一组的作业纸上,都写了好多的内容,看来大家的收获还不少呢。我们先来交流,然后大家再补充。请组长把作业纸拿到前面来,我发现大家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每张纸上的字都写得特别工整。我想请两个同学上来,把大家都发现的相同的写作特点,写在黑板上。(生写)

师:在他们写写作特点的时候,我们来读一读课文,说一说你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

点评】在这一个片段的教学中,有很多细节处理值得我们关注。老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其中,执教者把合作学习的要求用表扬方式提出,巧妙提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认真倾听”很重要。同时,还顺势把书写工整也作为表扬的原因,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书写似乎常常被忽略,但老师没有忘记语文人的使命,关注学习习惯和思维。特别要指出的是,郭老师最为关注小组合作的成效,交流时要求把小组里大家意见比较一致的观点亮出来,流程处理形散神聚,围绕中心任务“写作方法”来展开,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方面考虑。整个运行举重若轻,在静悄悄中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教学片段三】

师:谁来说说自己想读哪一段,再给大家读一读。

生:我想读第1自然段。(生读)

师:读得真好,这么短的时间,能把课文读得这么好,让我感受到了你对布达拉宫的向往。

生:我想读第2自然段。(生读)

师:布达拉宫散发着美,你的朗读让老师也感受到了南京学生的美。

生:我想读第3自然段。(生读)

师:读得真好,我都不知道怎么形容了,三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享受,而且还是有条理的,都是按顺序来读的。看黑板,大家总结了什么内容?来读一读。

生:举例子、列数字、排比、过渡句、浏览顺序、总分总。

师:前两种是说明方法。(板书:说明方法)后面是——(板书:结构)除了这些共性,我还发觉这儿有一个小组独特的发现,想来是他们组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点评】高效的课堂是“实”与“活”的完美结合。“实”就是朴实、扎实,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活”就是生动、灵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发。郭老师是一位善于激励学生的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朗读都报以赞赏。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能协调指挥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读书,有的倾听,有的在黑板板演。这些不同的任务需要老师驾驭课堂的功力,才不至于手忙脚乱。郭老师的教学语言也很干练,不断地提醒、表扬、点拨、归纳……每一步都指向开篇的教学目标——究竟用什么好的介绍方法。在郭老师简明扼要的引导中,渐渐逼近这篇课文的关键点“游览顺序”。应该说,郭老师在关注言语朗读、归纳、发现的过程中,也很注意思维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核心问题,也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四】

师:(板书:顺序——方位顺序)我想请这一组的同学来介绍一下。

生:这是站在布达拉宫的下面写的……

师:这是第几自然段?

生:第3自然段。

师:那请你来读一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听一听,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生读)

师:听出来了,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从上到下。

师:你们觉得呢?

生:我觉得从下到上。

师:那你照着图片来说一说。

生:先写……再写……最后写……。

师:那我们再来看课文顺序。这是从下到上的顺序,那按他那个从上到下的顺序,行不行呢?那我们来看,如果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先写……再写……最后写……,那我们应该站在哪个位置来写呢?

生:我们应该站在高空俯视。

师:那课文中是“仰望”,那应该是什么顺序合适?

生:应该是从下往上写合适。

师:那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在写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个恰当的顺序。作者是从下往上看的,所以也就是从下往上写的,他这么一写,就把三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写作方法,我们再来读一读。

【点评】文章究竟按什么顺序写的?按照学生的理解显然有争议,争议点就是老师教学把握的难点。很多老师在公开课尤其赛课时,非常希望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生怕出现意外状况。而这位郭老师把学生的不同意见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处理得非常稳健,有条理。先让孩子读,边读边引导学生看图,然后图文对照,激起思维浪花,聚焦“俯视”和“仰望”,在语言揣摩中,致力于语言智慧的悄然绽放。从这个片段中,我们感受到读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桥梁,有效的读有目的的读让学生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郭老师灵动把握教学现场的能力。

【教学片段五】

师:(生齐读课文)听了你们的读,不但让我们领略了作者的写,还让我们感受到布达拉宫的——

生:壮观。

师:这儿有一句话,你们来读一读。(生读)

师:发现了什么?

生:用的拟人手法。

师:这是拟人的手法吗?

生:比喻的手法。

师:因为这是圣殿,所以用的是“捧着”,给人“至高无上”的感受,加上作者的感受,事物的特点就鲜明地表达出来了。

师: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你也试着用作者的这些方法来介绍一下南京。你们只要写一处就行了,用上其中的一个写作特点,谁写完了,就举手告诉我,然后我们来读给大家听。(生练习写南京的一处景物)

师:(指名读)你们发现南京的文化融入了什么?(哨声响了)

师:我们的时间到了,很可惜,课后你们把自己写的东西交给我,我们一起分享。别忘了把你们自己的介绍告诉我哟!

【点评】本课教学,老师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介绍顺序外,还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观察时独特的感受。新“课标”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我觉得郭老师很好地执行了这一理念,依据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基础,依据作品有特色的写作方法和语言个性,认真地带领学生完成“课标”对该学段的要求。在教学中,如果全面品读或讲解,教学目标未必能实现。而教者另辟蹊径,梳理出一条教学主线,目标简明,读写结合,有的放矢,教学效果当然很好。

(本课教学实录由刘春桃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周婷节选)

(郭荣,河北省唐山市唐马路小学青年教师;周婷,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