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就业状况关系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就业状况关系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受教育水平是人力资本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就业特征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到2010年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61386075人,比2000年的144390748人增加81.03%。如此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群体,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对流入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流动人口群体,公众的普遍印象是这一群体素质低、受教育年限低,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流入地城市的社会治安水平和整体人口素质。然而,实际统计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总体趋势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根据以往研究,受教育水平是人力资本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就业特征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特别针对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与职业选择情况做一问卷调查,希望借此分析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并为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和政府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次对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调查主要在重庆一地展开,通过相关企业单位和街道办事处共发放问卷调查1500份,回收1322份,其中有效问卷1109份。

一、流动人口的年龄和学历构成情况比较

从表一、表二可以看出,重庆地区的流动人口群体整体非常年轻,20-29岁的青年劳动力占到一半以上,15-19岁和30-39岁年龄段人数总和占近40%。这也反映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动规律:青年劳动力多流往城市,而老年劳动力则倾向离开城市返乡生活。在流向城市的青年劳动力中,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人群占比很高。超过了7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受教育水平。同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截至2011年,在全国流动人口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人数已经超过15万,本科生超过300万,越来越多受过本科教育的人加入了流动人口大军。

二、不同受教育水平流动人口就业差异

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劳动力职业选择和获得的重要因素,对流动人口劳动力尤其如此。在此次问卷调查中,笔者特别关注了不同受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就业状况。

由表三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情况与其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流动人口大多从事建筑业、制造加工业等较低层次的劳动;而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流动人口其职业选择范围相对较大,职业自由度较高,也更多的从事相对较高层次的劳动。

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收入状况基本遵循“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越高的规律”。其中接受过大学(含大专)以上教育的人群有63.26%的月收入在1500-2500元,有31.36%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这一数字超过了高中以下受教育程度人群。当然这也与不同人群从事的职业有关。但是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其月收入的主要区间还是在1500-2500元之间。不同的受教育水平的收入差异并不十分明显。这也说明我国的教育回报率相对不高(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的教育回报率大约在2%-3%左右)。比较低的教育回报率也说明我国城乡流动人口依然在从事工资待遇非常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和建议

1.提高教育回报率有助于刺激劳动力自觉接受教育。从重庆地区的流动人口年龄、受教育水平调查结果来看,总体上流动人口是流出地人口中的精华,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受教育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流入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和年轻的劳动力。但是,我国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回报率整体不高,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上升空间有限,没有办法通过不断增长的劳动报酬换取在城市中稳定生活的足额费用。因此,一旦流动人口年龄超过40岁,通过体力劳动获取报酬的能力下降,城市生活成本又逐渐提高,流动人口留在城市的意愿就逐渐下降并选择返回农村生活。同时教育回报率与劳动力自觉接受教育的意愿正相关:若教育回报率越高,就越刺激劳动力接受教育;反之教育回报率越低,则越反向刺激劳动力提早结束教育参加工作。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经济结构向新兴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需求大大增加。因此,保证合理的教育回报率对经济的长期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的教育回报率水平要远低于欧洲中西部及俄国等国家同时期的教育回报率。这除了受制于人口因素和转型期的经济结构之外,也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相关。在绝大多数流入地城市,户籍是收入获得的重要分水岭。一方面相对高层次的工作只提供给具有“本地户口”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与户籍相挂钩的住房、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福利又无法惠及到城市的流动人口。在本次问卷调查中,笔者专门针对大学以上学历人群设计了“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与本地市民享有相同待遇”选项,结果是选择“子女教育”的占10.4%,选择“医疗服务”的占11%选择“文化生活”的占31.9%,选择“住房保障”的占9.9%。这说明,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也很难享受到与当地居民一样的福利待遇。这种福利保障上的差别更加拉大了流动人口的实际收入与应得收入间的差距。因此。流入地政府应该以更加开放和长远的态度对待流动人口群体,尽量减少流动人口在福利获得上的差距,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时多向流动人口倾斜,给予流动人口相对稳定的城市生活预期,保证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长久发展。

2.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流动人口劳动力资本水平。作为义务教育的有效补充,职业技术培训对流动人口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其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授工作技能和新的知识使流动人口胜任从农业生产转为非农就业后的相关工作。通常接受过相关行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比未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在寻找工作和工资薪酬方面更具优势。研究表明,职业技术培训对工资的贡献率达到30%,职业技术培训的回报率远大于教育回报率。(马岩等:“我国城乡人口教育回报率研究”,《人口学刊》,2012年第2期)因此,无论是劳动力流出地政府还是劳动力流入地政府都可以通过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对于劳动力流出地来说,政府应该加大教育公其资源的投入,除了保证更多的劳动力人口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外,可以根据本地流出人口的职业选择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竞争力。而对于劳动力流入地来说,流动人口职业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安于已有岗位,主动接受培训的意愿并不高,尤其是受教育水平本身并不高的流动人口,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引导其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由于流动人口人员组成复杂、知识层次参差不齐,组织职业技术培训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政府应该大力推行社区教育和企业培训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和企业内部的各类教育资源,促进社区教育发展。同时。进一步开放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在规范其管理的基础上,扩大培训范围,提升培训层次。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