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对道教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对道教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道德经》十九章中的“三绝三弃”。十几年前,我在修炼时就有感觉(悟),道家对儒家根本不可能有摒弃和贬意。儒家来自于道家,儒教来自于道教,儒学亦来自于道学,中国文化的根底都来自于道家,儒道又怎么可能是对立的呢?我的这个突破性见解,直到2008年才被荆门市博物馆和《中国道教》杂志副主编王宜峨在该刊上发表文章所证实。

二、十多年来,我读了大量的丹经道书,感觉(悟)到,只要“体”字出现,都作动词讲,既使动词名词化,也得从动词人手去理解。否则,必然产生误识误解,或者偏离道经上所说的理法而误入“理论”的巢穴与漩涡中。

三、十多年来,我在修炼中悟到,天下所有的“理”都是“道”的“理”,所有的“德”都是“道”的“德”,以及何谓“道”与“德”及其来历和关系。“德”,来自于“体道”、“体心”的实践。但是,来自于体道的“德”,要更加贴近“体”的东西,化作人格化、社会化的语言及政策,方可实施并“教化”于人。为什么说“教化”不说成“教育”呢?这里隐含着“必须实践”一义。道的教化形成的“道教”,让现代人去实践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办学校和提倡道教修炼,在少数人中间逐步实现“实践”,逐步引导人们“学经讲经”、“讲经论道”,化作人格化、社会化的语言及政策,方可深入人们的心中,方可与道和谐共处,方可达到人类美好的终极目标。国家正在提倡“学经讲经”,“讲经论道”。2008中国崂山论道暨首届玄门讲经活动,在青岛崂山太清宫举办,从年轻道士和学员所谈的内容来看,依然偏离实践中的“体”而趋向于“理论”,更没有将“体”化作人格化、社会化的语言策略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近几年,《中国道教》上所发表的文章,除张继禹的文章没有偏离“体道”“体心”之外。其他人的文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些“理论”掺杂。

四、“孔子五十修真,七十得道”,是肉身在世1300多年的尹蓬头所言,从其它丹经上也可以看到,“四书”中也可得到证实。而从“四书”中可以看出,全都在讲“道”的“德”,也有很多地方就是在讲“论道”。不入修炼不具慧眼,难窥其真。有人说《孟子》暗中在讲“易”,不错,是在讲易学,“易”“道”、“道”“易”不分家。孔子五十修真,七十得道,在《十翼》中处处都可以领略到。

五、没有实修参悟(或说成“证”),不要“讲经论道”。否则,全是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