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档案馆与图书馆利用对比分析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档案馆与图书馆利用对比分析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档案馆图书馆作为档案学与图书馆学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的主体,由于都是国家科学文化事业机关,担负着收藏保管文化资源,提供信息为社会服务的重任,同属于信息服务行业,它们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及管理手段等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同。近年来,随着档案馆向社会敞开大门,社会的档案意识不断提高,档案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所了解。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档案馆的利用人数却没有随着档案开放力度的加大而明显增加,与图书馆读者的人数相比更是相去甚远。

本文从档案馆、图书馆馆藏主体特性的差异上来分析他们的区别:

一、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差异较大

档案馆是接收机构,它是为了保存其服务主体的文件而设立的,它的藏品主要是其服务主体形成的档案材料。就档案馆的开放时间而言,图书馆和档案馆就有很大的不同。档案的开放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而规定的。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有三种期限:(1)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从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2)凡是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不少于30年;(3)涉及国防、外交、公安、国家安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档案,可以自形成之日起满50年开放。所以,档案馆开放的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些档案在一定时限内秘密程度较高,只有经过降密和解密后才能向社会开放。

图书馆是搜集机构,它可以从任何地方搜集各种材料,其收藏品有档案,更多的是图书资料。图书馆的开放是全方位的、无限制的。全面开放包括资源开放、时间开放、人员开放。(1)资源开放就是把图书馆所有的馆藏资源和设施向读者开放,尽最大努力实施开架借阅;(2)时间开放是最大程度延长读者利用图书的时间,我国的国家图书馆实行“365天,天天开馆”保证开馆时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收藏内容不同

图书具有商品属性,其内容必须对社会大众具有吸引力,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有科技的,也有文学艺术的,社会上任何层次的读者都可以在图书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档案则不同,它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它从形成者形成的文件中直接转化而来,不是事后另行编写和随意收集的间接材料,其内容不允许有半点虚构成分,因此档案不具备任何艺术性,可读性不强,它存在的动因不是为了吸引读者,而是记录历史,以备今后查考。两者相比,档案更具研究性,图书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再者,图书是经过对档案等原始记录进行收集、归纳、提炼后形成的二手资料,对于那些只想宏观了解,不想追根溯源的人来说,看图书当然要比看档案来得实惠。馆藏主体在内容上的差异,是当前图书馆读者的人数远远多于档案馆利用者人数的主要原因。

档案馆与图书馆收藏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利用者的差异。图书馆的读者中,多数人是为了满足兴趣,丰富知识,而进行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比例不大。任何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人,都可以找到他感兴趣的图书而成为图书馆的忠实读者。而档案馆的利用者或为调查取证、工作查考,或为学术研究、编史修志,绝大多数都有十分明确的查档目的,有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存在形式不同

图书是一种商品,一册图书只要市场需要,可以上百万册的印刷,在社会上广为流通。图书馆所保管的绝大多数图书都不是孤本,而是可再生的。而档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是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作为商品存在。档案具有唯一性,多为孤本,损毁后不可再生。因此,在利用过程中,档案馆会比图书馆更多地考虑到维护保管主体的完整与安全,即便对于开放档案,在利用、复制等环节上也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图书的特点决定了图书馆在图书被读者直接、反复使用过程中不必像档案馆一样为了怕保管主体在使用时被损毁而制定很多的“条条框框”,对读者进行太多的限制。就此而言,读者当然愿意去图书馆,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

由于档案和图书在内容、存在形式上的差异,造成了档案馆利用者与图书馆读者人数上的差距。虽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档案界社会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方式和设备落后也是造成人数差距的因素,但是如果只把眼光盯着后者,忽视了馆藏主体上的差异,甚至以接待人数多少作为衡量档案部门服务观念正确与否、工作得力与否的标准,那就太片面了。难道档案馆也像有些图书馆一样“365天,天天开放”,就可以真正的、长时期的门庭若市而不是门可罗雀了吗?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同志在视察档案工作时曾说过“我们讲档案开发利用,到档案馆查阅利用档案,不能奢望像开饭店那样有成百上千的人,挤得水泄不通,那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因此,现阶段档案利用工作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其在增加利用人数上绞尽脑汁,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利用质量上。这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在提供利用中提高查全率、查准率。

对于来馆查档的利用者,除热情的接待外,更重要的是准确快速地提供他所需要的档案。档案馆数字化是提高档案馆查全率和查准率最主要的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已成必然趋势。档案馆应成立专门机构、制定阶段工作计划、落实人员、组织力量对馆藏应录入档案进行目录校对、规范内容,对馆藏档案进行条目录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档案全息扫描。条目全部录入档案专用软件后将改变延续至今的原始的手工检索状况,提高档案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将更好地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提供准确快捷的服务。

2.了解社会需求,主动上门服务

档案工作不是孤立的,它必须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同步,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档案工作者不但要熟悉馆内业务,还要随时关注社会发展的动态,捕捉社会热点,根据需要主动上门服务。将“你上门,我来查”和“你需要,我提供”结合起来。

3.利用多种方式,提供档案信息

档案利用工作就是向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提供信息的方式很多:可以在馆内,也可以在馆外;既有外部利用,也有内部利用,可以因人因事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也可与学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可以编辑出版图书杂志,包括史料汇编等专业书籍以及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也可以利用信息网络传递档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档案信息等等。通过这些工作,使档案馆成为档案信息的“发射台”,公众不到档案馆也可以获得丰富的档案信息。

总之,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技术手段不同,信息服务体系是一个信息系统,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建立和变更,目前,支持图书馆公开信息服务所需要的技术基本成熟,根据用户需求建立图书数据库,读者可根据书目、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模糊查询及下载。而档案的公开服务需要建立在保密的基础上,档案的利用工作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绝不能片面地追求来馆查档利用者的人数,应该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如档案的特点、档案收集面狭小、资金紧张等和公众现在的需求方向,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档案的作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