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雷锋包”背出鱼水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雷锋包”背出鱼水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肩挎“雷锋包”,走村入户访民情、解民忧——德江广大党员干部用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凝聚起富民兴黔的正能量。

田间走来“雷锋包”

3月6日上午,德江县堰塘乡党委书记冉茂邦等一行身背“雷锋包”,来到高家湾村3000亩科技大棚蔬菜基地,与驻村干部一起走进田间,指导村民进行科技栽培。

高家湾村综治站站长高应齐指着基地里的蔬菜高兴地介绍,目前基地已经接到20个大订单,有了这些订单,就能让村民们在家门口也能赚到钱,再也不用像从前一样外出打工了。这样,大家既少了外出务工的劳苦,家里的老人孩子也得到了照看。

村支部书记高腾刚和几位村民都感叹说:“村里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雷锋包’功不可没。”

村民所说的“雷锋包”,指的是德江上千名背着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雷锋包”,走基层、服务群众的党员干部。

3月6日清晨,德江县合兴镇白果村村支书党兴齐像往常一样,挎着“雷锋包”巡村走寨,组织“留守家庭”劳动力互帮互助干农活。

党兴齐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合兴镇正是“雷锋包”的发源地。

据时任合兴乡(即现合兴镇)党委书记、现任德江县县委办主任李兵介绍,2010年3月,在杭瑞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合兴乡需要征用850余亩土地、搬迁304座坟墓、动迁185户民房。为完成这些任务,乡里统一为178名乡、村干部添置了“雷锋包”。包里装着民情日记本、群众会记录本、手电筒、卷尺、钢笔、雨伞、干部上岗证等物品,方便大家走村入户做群众工作。

“让干部背‘雷锋背包’是对干部的鞭策,目的是激励他们时刻心怀百姓,务实工作,服务农村;提醒干部不要乱作为、慢作为和不作为,转变工作作风;激发大家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合兴镇党委书记吴飞说。

据统计,2010年3月以来,合兴镇170多名党员干部背着“雷锋包”走村串户,累计召开群众会1720余场,帮助村民解决民生实事1200多件。

“这样的干部,我们喜欢”

“这样的干部,我们喜欢。”提起德江县荆角乡角口村驻村干部赵竞峰,该村养殖户陈晓平赞不绝口,“像他这样办实事的,才是大家的贴心人。”

2011年,28岁的荆角乡农业服务中心干部赵竞峰,来到水溪村担任驻村组长。驻村后不到1个月,他走遍了全村8个村民组300多户农户家,摸清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2011年7月,荆角乡水溪村洋洼组和苦竹坪组200多名村民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得知情况后,赵竞峰在第一时间赶回离村子5公里远的老家角口村,向弟弟赵竞华借来一辆三轮车,免费为村民们拉运生活用水。

2012年,赵竞峰被调到角口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每天吃住在村里,与村支两委带着村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仅3个月时间,便栽植核桃苗600多亩、空心李200亩,帮助群众建起两个蔬菜大棚。

由于劳动力流失严重,发展烤烟生产一直是角口村村干部最头疼的事。今年乡里分给角口村200亩烤烟任务,为了落实任务,赵竞峰鼓励群众发展烤烟生产的同时,自己带头发展了50亩烤烟。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共发展了220亩烤烟。

2012年年初,荆角乡在全乡党员干部中开展“农民好朋友”评选活动,在入选的4名干部中,赵竞峰位居榜首。

“见到陈旭芳书记,我觉得雷锋又回来了!”合兴镇合朋村村民刘登华说。刘登华的儿子刘金灵是一位聋哑人。2012年3月在一次乘坐摩托车时不慎摔伤,造成肋骨骨折和右脚跟脚筋断裂。治疗期间,陈旭芳不仅捐了500块钱给刘金灵,带他到村卫生室看病,平时还经常上门关心他,为他做护理。这一切,让刘家父子感动不已。

陈旭芳是2007年分到合朋村驻村的,2011年5月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肩挎雷锋包,倍感责任大。”陈旭芳说。

因为自然条件限制,村里的一些村民组发展仍然落后,细塘坪和青球树两个组的80户250人当时仍靠挑水喝,生活用水极不方便。

2012年,陈旭芳抓住德江县委组织部对口帮扶合朋村的机遇,积极争取,为细塘坪和青球树两个组争取到5.5万元的人畜饮水资金,动工实施饮水工程。

为民争背“雷锋包”

三年来,没有文件“推广”,没有政府“发动”,没有领导“要求”,仅仅是群众期盼,干部自愿,发源于合兴镇的“雷锋背包”已经背在了德江县千余名县、乡、村党员干部肩上,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载体。

青龙镇大丫口村地处偏远,发展缓慢。3月7日上午,镇党委书记张观光带着驻村工作队来到这里。自今年青龙镇“领导联片、干部驻村”活动开展以来,张观光已是第六次来到他联系的大丫口村。

3月4日,德江县科技局局长曹永直与该局派驻高山乡阡丰村驻村工作组组长曾宪强、派驻旋溪村驻村工作组组长沈建华等一行5人,分别与阡丰村、旋溪村召开田间会议,就如何开展好村情调查、民情调查、产业发展、春耕生产进行讨论。明确要求驻村干部找准帮促切口,针对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更多更实在的关心和支持,并适时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同时,要求驻村工作人员,必须吃住在农家,工作在农家,每月不少于20天在村工作。

“要动感情、动脑筋、动真格,下得去、住得下、帮得了、有实效。把握村情、把握特点、寻找商机,要为村里的需要找出路,而不是为自己的总结找出路。”曹永直写在民情日记本上的这段话,是他驻村帮扶的真切感受。

对于曹永直来说,驻村帮扶不仅帮助了群众,自己的收获也不小。帮扶经历让他感受到乡村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只争朝夕谋发展的激情和力量,这种激情和力量随后成为推动他前行的精神动力。

如今,“雷锋包”已在德江县20个乡镇推广开来,干部下基层人人争背“雷锋包”。

“我们调研发现,干部背上‘雷锋包’后,这种无形的职责要求,比很多严厉的处罚规定的约束力要强得多,也有效得多。干部从内心里需要这种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德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娄玲说。

正因为如此,在德江,每一个身背“雷锋包”的党员干部,都不是“被规定、被发动、被要求”,而是自发自愿申请的。

三年来,德江县背上“雷锋包”的县、乡干部总数已超过1000人,占整个德江党员干部总数的1/10。这千余个“雷锋包”干部的出现,没有一个是通过组织硬性要求的。按现在党员干部申请的速度,德江万余名党员干部背上“雷锋包”,只需要一年左右时间。

“‘雷锋包’正逐渐成为德江广大党员干部的集体名片,成为党员干部下基层亮明身份的最好方式。”德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黎兴权说,“‘雷锋包’在德江的流行,最主要的原因是群众接受并喜爱这种方式。通过多年宣传,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已经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所乐见。德江将党员干部的职责用‘雷锋包’这个载体进行表达,群众更容易接受,工作也更容易开展。”

这句话,在合兴镇朝阳村村民朱文怀那里同样得到了证实。他说:“现在遇到什么困难,只要看到‘雷锋包’来了,心里就踏实了,觉得有了希望和依靠。”

“‘雷锋包’干部,做的是小事,听的是真话。只要你眼睛向下,群众就记得你的好,体谅你的难处,拿你当自己人。”德江县委书记张珍强总结说,“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只要重视为民,处处为民,我们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责任编辑/任玉梅)

编者手记

“雷锋包”不大,承载的东西却很多:有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有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服务的情怀和点滴付出,有新时期干部群众的鱼水深情……“雷锋包”,是雷锋精神的时代演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是干部群众构建“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