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业集群视角下小城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业集群视角下小城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并揭示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然后结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从产业集群的视角深入分析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滞缓的原因,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 小城镇 发展滞缓 路径设计 政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外需疲软,依靠内需拉动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大中城市需求趋于饱和,而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滞缓,需求不足,导致需求结构出现严重的地域性失衡,这一现象必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促进内需增长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地域空间上来看,小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单元,尽管其经济发展存在特殊性,但也同样遵循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前,产业集群已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从产业集群视角分析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滞缓的原因,并提出加快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和本质

产业集群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把产业集群定义为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公司或机构集聚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1]。后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产业集群。尽管各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的定义表述不尽相同,但都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产业为中心的各个企业与非企业机构形成的网络体系;第二,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和非企业机构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第三,产业集群具有复杂性,其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还包括银行、商业协会、科研院所等机构,并组成了一个功能完善的有机整体。

产业集群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就有很多学者就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产业集群理论的演化看,可以把产业集群理论概括为五大类: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波特的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新产业区理论。马歇尔通过研究“产业区”的工业组织形式揭示了企业集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阿尔弗雷德·韦伯从企业区位选择的微观角度分析了运费、工资以及其他的集聚、分散因子,并通过建立区位理论模型定量分析了产业集聚的优势;克鲁格曼认为即使在自然条件十分相似的两个地区也会形成很大的区域差异,并用D-S模型解释了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迈克尔·波特把产业集群纳入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用“钻石模型”来解释一国产业集群形成的国际竞争力;新产业区理论认为促进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因是弹性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创新环境及网络,新产业区内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氛围,这些是传统产业区所不具备的[2]。

(二)产业集群的作用机理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将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人才效应,产业集群内部形成的网络组织和注重亲情、人情、乡情的地方文化传统使得技术、信息在集群内部扩散,这一方面培养了大批的产业技术工人,更重要的是在首先从农田里走出来的“能人”农民的指导下,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本土企业家;第二是产业关联效应,产业集群的关联效应一方面表现为通过集群内中心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延长产业链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解决本地区劳动就业问题;第三是创新效应,一方面产业集群内部的合作机制产生的信息流动、技术扩散等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机制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企业为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改进;最后是竞争效应,产业集群通过降低成本、促进创新、提高质量、提高效率等,提升了所在区域的核心竞争力[3]。

三、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形成了众多以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在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下,集聚人口并形成了较为繁荣的县域经济。然而,从城镇化率指标看,全国的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2%增长到2012年的52.57%。大部分小城镇经济发展缓慢,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丧失了作为次一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无法带动周边村镇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劳动力集中流向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这进一步使得小城镇劳动力资源短缺,而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由于人口的过渡集聚导致了规模不经济等城市病问题。

(二)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小城镇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从我国县域城镇化的进程看,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解除了对县城与集镇以下的户口限制,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这一阶段的农村人口转移表现为“进厂不进镇、进厂不进城”,小城镇工业得到大力发展;20世界90年代,我国进一步放宽了对区域人口流动的限制,大量的农村人口转而流向大城市,小城镇工业发展受阻[5]。以上事实表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一段时间里,县域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随后除极少数县域企业存活了下来,大部分县域企业纷纷倒闭,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陷入滞缓陷阱。对比分析那些容易倒闭与幸存下来的企业可知,那些容易倒闭的企业具有规模小、分布分散、产业关联度低的特点,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这些企业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大中城市企业的竞争压力下,必然出现人口外流,企业难长久;而存活下来的企业则形成一定规模、分布相对集中、产业关联度较高,以集群式发展。产业以集群式发展使得小城镇企业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同时小城镇企业也获得了一种自我更新与自我维持的能力,在保持与大中城市的产业联系中协同发展。

由上分析可知,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滞缓的原因首先是产业发展不足或缺失使得区域无法吸收足够的劳动力资源、聚集人口并维持小城镇经济持续发展。从不同类型产业的功能看,第三产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人口,从而有利于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但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不具备直接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一般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首先是基础性产业——农业占主导地位;然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并超过农业成为主导产业;最后,工业的发展导致人口集聚与配套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并逐步超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成为主导产业。因此,尽管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甚至有些分支完全脱离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但第三产业源于第二产业并且服务于第二产业。我国小城镇发展滞缓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无法吸收劳动力资源,不如说是因为小城镇第二产业缺失,使得第三产业发展缺乏服务对象。实际上,区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直接发展第三产业则缺乏服务对象与内部支撑。虽然也可以通过区际贸易直接发展第三产业,但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大都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国大部分小城镇不可能越过第二产业直接发展第三产业。而我国小城镇的第二产业又必须选择集群的方式发展才能持续。因此缺乏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是我小城镇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小城镇产业集群培育的优劣条件

由产业集群的一般理论可知,产业集群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产业集群内部网络体系。产业集群内部网络体系使得区域各个行为主体之间存在广泛而普遍的联系,这一方面有助于信息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区域内部贸易,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使得区域内部各行为主体为获得超额利润相互竞争,并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区域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长期有效的合作构成了区域内部经济循环系统,区域内部的竞争机制使得这种经济循环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充满创新和不断升级的循环。此外,任何产业集群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与区域外部产业有着密切联系的。区域外部环境必然会影响区域产业集群,区域产业集群必须适应区域环境并与其外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由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外部环境看,我国小城镇产业集群的培育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对产业集群形成的内部环境而言,我国小城镇产业集群培育存在有利的条件。我国的传统习俗注重亲情、人情、乡情,尤其是在农村表现的更为浓厚,农村中各个家族体系及与其有着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都存在着普遍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形成的关系网络是构建我国小城镇产业集群内部网络体系的基础。对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环境而言,我国小城镇产业集群的培育存在不利条件。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以行政界线分区而治的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这种破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以行政界线分区而治破坏了小城镇内部由传统风俗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导致小城镇内部各个村镇之间的利益分割;其次,破坏了各个小城镇之间以及与大中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利于区域产业的梯度转移与区域间协调发展。

五、加快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对策

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我国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大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要加快小城镇经济发展。积极培育小城镇产业集群是加快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培育小城镇产业集群过程中至少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培育地方产业集群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尽量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培育的重点;第二,培育地方产业集群要逐渐打破各个小城镇内外部之间的行政界线,促进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第三,培育小城镇产业集群要加强农民企业家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在产业集群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同过资源重组充分利用和配置社会资源,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全球价值链:一个关于文献的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5).

[2]张文忠.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6—113.

[3]王法.产业集群机理分析及治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1).

[4]白志礼,谭江蓉,曲晨.县域城镇化问题的特异性与发展思路探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5).

[5]冯奎,程泽宇.推进县域城镇化的思路与战略重点[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6).

作者简介:庄严(1990-),男,山东日照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