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构建西北地区生态道德的意义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西北地区生态道德的意义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结合宁夏生态移民的现实,构建西北地区生态道德,对解决西北地区生态危机和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意义与对策。

【关键词】西北地区;生态道德;意义;对策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得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而造成这一落后贫穷现状的主要原因均与这里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关。对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要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归根到底的措施还是人自身道德观的根本转变。而生态道德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由人类自己根据长远利益的需要,为修复和加固已失衡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提出的,目的是要寻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生态道德要求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对保护自然和生命的一种道德感情和道德习惯,从而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循保护环境。在西北地区普遍树立起对生态的道德意识,发挥道德在调控人们行为上的巨大力量,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提供道德上的支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宁夏生态移民的现实迫切需要生态道德

宁夏于2001—2004年2次试点搬迁宁夏南部山区的生态移民55866人,全部安置在宁夏引黄灌区境内的平原农村和三个国有农场,并计划到2020年底搬迁至30万人。1所谓生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系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整体性人口迁移。生态移民是站在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看成是保护国家的生态环境乃至人类的生态环境的一项有效举措。

(一)宁夏生态移民的背景

导致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恶化

宁夏地区的生态恶化问题尤以宁南山区最为典型。该地区处于我国北方的生态脆弱带,素有“苦甲天下”之称,其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除最南端的六盘山部分阴湿区外,大部分干旱缺水,山区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32.2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8,耕地亩均地表水占有量88.5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4.8%;而且天然降水量少而不稳,且干燥多风,常有“十年九旱”之说。据统计,平均1950年至1999年的50年间,每4.8年就有一次大旱。①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贫困问题,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严重地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的协调发展。

2.人口超载

20世纪70年代,宁南山区陷入人口超载的泥沼之中。宁南山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时期居高不下,人口超载程度不断加剧,甚至到了积重难返的境地。联合国沙漠化会议曾确定: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压力临界值分别为每平方公里7人和20人,到1999年,干旱、半干旱的宁南山区人口总量已达到242.97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79.8人/平方公里,人口超载3—10倍以上;宁南山区6县区人口密度达到111.33人/平方公里,其中隆德县高达220.3人/平方公里,超载10倍以上。②对于生态脆弱的贫瘠山区来说,人口严重超载,必然导致生存环境恶化,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环境的恶劣和人口严重超载使的宁南山区的生态问题积重难返。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生态移民,将宁南山区一部分人口迁移到黄河灌区自然经济条件好的平原地区,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宁夏生态移民产生的现实问题的反思

宁夏生态移民的主要目的是移民脱贫致富和保护生态环境。但是随着移民工程建设、农业开发和移民搬迁的不断实践,许多影响黄河灌区可持续发展和移民脱贫致富的深层次问题又逐渐显现出来。(1)移民人口数量增长快,人口素质低下人口的数量与素质,直接关系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例如1998年开工的红寺堡移民区,新灌区开发建设之前,境内常住人口近2.5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4.3人;现有人口16.2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5.6人。①人口增长速度远超出其它灌区,此地如果继续安置生态移民,这里将成为全自治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在这样一个城镇化水平很低、经济发展落后的偏远荒漠地带,搬迁安置如此众多的贫困人口,大大超出土地的承载能力。(2)移民区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在移民开发过程中,以红寺堡新灌区为例。自1998年在红寺堡新灌区开发过程中,原在红寺堡放牧的牛羊又移牧于周边荒漠草原,使其载畜量进一步超载;由于移民的迁入和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使滥采燃料和滥挖中药材的问题更加突出。随着红寺堡新灌区的开发,新开土地中的原生自然植被逐渐消失,目前境内及周边有甘草生长的地方,已被“地毯式”的翻了多遍,甘草已濒临灭绝。在国家投巨资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却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又面临新的压力。

由宁夏南部山区向平原灌区的生态移民开发中所出现的问题,引发我们对移民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深思:生态移民的出发点与目的都包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是符合时代和区域特点的。但为什么会出现经济上没有实现根本的的转变,却破坏了移民区的资源和环境。在诸多的因素中无可否认的一点是:在操作过程中,忽视了对移民的生态意识的培育,作为生态恶化的制造者和受害者,他们并没有建立环境保护观念,把保护环境和资源,尊重自然。维护生态作为自觉行为,也没有深刻认识到传统的生活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这对能否取得生态移民的最终成功,达到移民脱贫致富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构建西北地区生态道德的现实意义

西北地区是我国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在此区域构建生态道德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生态道德,有利于西北地区树立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

生态道德不但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具有道德属性,而且强调人和社会对自然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生态道德规范从社会领域延伸到自然领域,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觉悟和行为习惯。

可以说,西北地区历史和现在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是由于人们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引起的。目前西北地区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大多还停留在自我保护的意识水平上,对生态环境的深层关注还远远不够。大力倡导生态道德来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育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伦理道德,倡导生态文明,努力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变成每个公民自觉的行动,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才会大有希望。

(二)构建生态道德,有利于西北地区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道德与可持续发展在形成原因和社会功能方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和法律的等多种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控制对自然的继续掠夺和破坏,这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历史性转折,实现这一转折,有赖于生态道德观的确立和普及。

我国西北地区在由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化急剧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地区贪图近利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因为经济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振兴西北地区,绝不能再走“吃祖宗饭,夺子孙路”的道路,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保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走一条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永续不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构建生态道德,有利于西北地区改变传统的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面对着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对环境的干预过大的西北地区人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破坏了生态以至影响到物种的延续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圈的完整。而这些都是违背生态道德主旨的,继而影响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符合生态道德的正确认识是,对资源的利用要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能超越资源的承载能力。面对西北地区的现实情况,要以理性的心智、道德的方式对待自然资源,在西北地区倡导一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生态道德观念,为西北地区的持续生存与发展作出贡献。

三、构建西北地区生态道德的主要对策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必须构建西北地区生态道德。为此,提出主要对策如下:

(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生态道德建设

1、合理利用开发资源

合理科学地利用、开发自然资源与科学地保护自然环境,都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而应采取的措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推进西北地区生态道德建设必须做到:①在利用开发一些可再生资源时,必须保证做到消耗、使用与培植、养育相结合的原则,以保证生生不息,长久地为人类服务。②对不可再生资源则要尽量充分地综合利用,并建立有效的回收利用体系。

2、保护生态环境

现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削弱了和谐社会的资源。为此建议:①当前西部开发应以生态保护治理为先。治理的重点是以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来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②加强西部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适当扩大保护范围和保护面积,要规范旅游资源开发的行为,努力发挥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切实加强生态道德的宣传教育

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存亡、兴衰和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大事。因此,必须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并纳入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与此同时,在加强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建设中,积极推动生态道德的社会实践,努力使生态道德规范转化为广大学生的自觉实践。

1、加强生态道德观的教育

生态道德观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科学的人与自然观。培养学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从价值上给予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思想,自觉遵守生态道德原则。并结合西北地区环境恶化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缺乏生态道德性的无节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导致。

2、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是指人与自然正确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感情、意志、知觉等的总合。要意识到西北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腾飞,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系统,人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分子,应当与自然界和睦相处、善待自然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自觉的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

(三)着力相关制度建设,营造有利于培育生态道德的社会环境

针对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要从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环保科技创新等方面构建起相关的制度体系,以有利于培育生态道德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的途径把它落实在实处。

1、建立建全生态保护法律制度

相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而言,生态道德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弱势道德,也就是说它对现实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的干预力量还太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控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就必须借助法律的刚性力量与道德的柔性力量的互补。应加强生态保护立法并严格依法贯彻执行。要广泛宣传《环保法》、《森林法》、《草原法》等,在此基础上加紧制订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以若干法律为基础,各种行政法规相配套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生态保护的违法犯罪行为。

2、政府行政机关建立和加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制度

构建生态道德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责任,这种包括来自民间的、政府的、还有国际之间的努力中,把培育生态道德社会环境的责任落实在政府刻不容缓。结合西北地区具体情况,行政机关可以做到:①一些优惠政策或补贴要恰当使用,要利于人们节约能源或使用再生资源。在污染治理上,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提高环保监管的力度和水平。②在生态保护监督管理上,政府要以改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治理沙漠化和石漠化为重点,加强西部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适当扩大保护范围和保护面积.

我国经济落后和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西北地区,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倡导生态道德。在广大的西北地区,将生态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作为一种社会规定,对所有人提出的新的道德要求,同时也表现为每一个人所要履行的道德义务。久而久之,当它被普遍接受和实行,就会成为西北各民族具有的风尚和习俗,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那么西北地区经济腾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明天就指日可待了。

注释:

①桑敏烂.宁夏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发展研究[OL].新华网,2005-11-10.

②马明,周鸣和,等.生态移民理论与实践研究[OL].新华网,2005-11-10.

作者简介:王娟(1976-),法学硕士,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