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城市肌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城市肌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有选择地保留现有的肌理,甚至挖掘原始的肌理,也可以用新的肌理去替换失去生命力的肌理,或者用新的功能去唤醒这种陷入困境的肌理,包括在原有肌理的引导下进行下一轮的开发建设活动,有效的将城市肌理理论融会于设计手段中。

关键词:城市肌理;城市形态;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 言

从城市肌理可以反映城市精神,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城市的建设和摧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旧的城市肌理和新的城市肌理在吞噬对方时却也在同时被对方吞噬。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如何将两者适当地结合起来成为了当代城市面临的巨大问题。

城市肌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将针对以上的问题探讨城市肌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发挥肌理对于生活,文化以及城市美学的贡献,并研究如何将其融会于设计手段中。

2 城市规划语境下的肌理

2.1什么是城市肌理

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2.2城市肌理的特征

(1) 城市肌理的形态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特征,城市肌理是一种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群体之间具有紧密组织关系的城市形态;

(2) 城市肌理的形态满足了审美的需要,它的审美特性是秩序与统一、韵律与节奏、变化与对比;

(3) 城市肌理具有拼贴特征,特别是大城市;

(4) 城市肌理具有动态特征,城市肌理能够以自身的组织规律向四周延展,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更替演变;

(5) 城市肌理具有文化特征、地方特征。2.3 城市肌理的形态要素

2.3.1城市级城市肌理的形态要素

(1) 城市肌理的骨格

城市肌理的骨格,包括道路网、水网、城墙、轴线,是城市级城市肌理的主要特征。

(2) 城市高度布局

古代城市,由于实际需要、建造技术、伦理等级观念的影响,城市形态结构在高度布局上表现得较为明晰。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典型景观是:民居建筑的高度较为统一,教堂的穹顶与钟塔突出天际,以表现宗教的神圣与权威。

(3) 其他要素

还有一些要素虽然不具有重复性特征,但是在城市形态结构中地位重要,它们或者规定了城市肌理的形状,或者成为城市肌理中的变异性、活跃性要素,这些要素包括重要建筑布局,自然要素等等。比如北京,除了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天坛、先农坛、日坛、月坛都是不可忽略的要素。

2.3.2分区级城市肌理的形态要素

(1) 城市肌理的骨格,包括道路结构和用地结构

由于尺度的原因,在分区级,建筑用地结构突显出来,与道路一同构成城市肌理的骨格。如果道路有分级,次一级的道路也成为分区级城市肌理的骨格。

(2) 建筑类型

建筑类型在分区级城市肌理表现为建筑在用地范围内相同的布局方式和相近的建筑体量。用地结构、用地形状与建筑类型组成一个整体。

(3) 界面

城市界面主要由城市建筑的垂直外表皮构成,它的几何形状由建筑物的平面形状与建筑高度共同决定。连续是城市界面存在的意义,也是城市界面概念中的缺省内涵。对于城市肌理来说,连续的城市界面清晰地表现了城市肌理的主要骨骼——道路,同时也控制了作为基本形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断裂的界面则不能形成城市肌理。

(4) 街道剖面型式

在分区级尺度,街道除了重要的线型要素之外,街道的宽度已经不可忽略。街道的宽度与界面的高度构成了街道的剖面型式。街道的剖面型式是城市的特征之一。

(5) 建筑材料和屋顶形式

城市肌理作为城市景观在视觉上表现为整体的鸟瞰效果,因此由统一的形式、材料和色彩所表现的屋顶和外墙是构成城市肌理的重要要素,古城的城市肌理也体现了城市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征。

3 影响城市肌理演变的因素

3.1 意识形态与政治形象

英国学者莫里斯(Morris)在《城市形态史》一书中指出:“所谓规划的政治对城镇形态曾有过决定性的影响”,意大利已故著名建筑师罗西(A.Rossi)则认为:“城市依其形象而存在,这个形象是出自某种政治制度为达到其理想形式而构筑的”。上层建筑的介入有助于按统一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城市建设。总的来看,受上层建筑主导的城市的设计建设、布局结构和空间组织具有很大的均质性,容易形成总体特色,但也有统一有余、多样不足的缺点。上层建筑是几何型城市肌理的主导影响因素。

3.2 工程技术及城市建设过程

城市作为巨大的和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受到建造技术的影响。首先要有定位、定向、测量等工程技术的支持,才能在城市的营造中充分表现社会的观念和意识形态,满足社会统治和城市生活的物质要求。城市的规划可以是整体的,但城市建设过程必然是从局部开始。受财力和建造方式的影响,筑城都是从一块或几块地做起,逐渐扩大成一个区域,最终形成整个城市,有一个生长过程,城市的生长是一个动态过程。

3.3居住形态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场所,人类的聚居结构必然通过城市形态表现出来。城市肌理往往蕴涵了动人的生活气息,正是因为它体现了人类的聚居活动。

3.4 自然环境

自然条件主要是指地形地貌、气候等等,影响城市的选址、城市的形状、道路走向以及建筑朝向。

4 城市肌理的实例分析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一方面,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城市肌理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包括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4.1 苏州古城

自从春秋末年,吴王阖闾建城,苏州古城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秦汉以后城垣的范围位置基本未变。河道系统是唐以前就形成的。宋代绘制的城市平面圈《平江府图》,清楚地记录了当时城市布局,与今天苏州古城的主要道路和水系基本相符的一些重要建筑物和城门、园林等许多尚存,名称也沿用至今。苏州古城平面为南北长4公里多、东西宽3公里多的长方形。苏州古城历史上有水道总长82公里,有桥梁325座,唐诗上说:“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六十桥”。至今城内尚有河道总长34.6公里,桥梁168座。苏州城内河道纵横,状如网络,与街道网构成“双棋盘”网格,成为城市级城市肌理的骨格。苏州城的高建筑主要是古塔,有瑞光塔、双塔、北寺塔和城外的虎丘塔。对苏州分区级城市肌理的诗意描述是“小桥、流水、人家”,科学描述是由街道、河道、宅院构成的一巷一河、两巷一河、前街后河三种格局。粉墙黛瓦是苏州城市肌理的视觉特征。

4.2巴黎

巴黎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是在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公元888年成为法兰西封建国家的首都。巴黎发展至今经过多次扩建与改建。中世纪的巴黎以巴黎圣母院所在的城岛为中心。绝对君权时期,路易十四对巴黎中世纪城区的改造,主要内容有卢佛宫改造、凡尔赛宫改扩建以及一些城市广场建设。第二

帝国时期,豪斯曼的巴黎改建将中世纪形成的城市结构解体。豪斯曼建设许多宽阔的林荫道和放射形的广场,其中爱丽舍大道连接了卢佛宫、协和广场和凯旋门,成为巴黎的城市轴线。1889年巴黎国际博览会建造的埃菲尔铁塔改变了巴黎的城市轮廓线,成为巴黎的标志。战后至今,巴黎在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之中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景观。

巴黎的道路结构以豪斯曼改建的道路为主体,除了爱丽舍大道构成的城市轴线和一些局部的放射形道路,总体上没有规律。城市的高度布局明确,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埃菲尔铁塔和拉·德方斯的高层建筑群是城市的制高点;其他一些重要建筑如巴黎圣母院、残废军人院等等作为中等高度:最低的是高度控制得比较好的普通建筑,大多为五至七层。塞纳河蛇形穿城而过,是巴黎城市肌理中的活跃要素。如前文关于城市肌理的类型的讨论,巴黎在分区级尺度,有一些几何型城市肌理,主要由几何线型的道路与连续的界面、统一的建筑高度构成。从18世纪开始对建筑高度作出规定至今,巴黎在建筑高度问题上一直采取审慎的态度。而且建筑轮廓线的控制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形成了典型的巴黎建筑形式:在建筑檐口线以上有一至二层的退缩。

5 城市肌理研究的启示

城市肌理研究给了我们一个整体地研究城市形态的机会,在研究中发现城市的形态秩序依然重要。首先,必须要重视城市肌理,必须要注意城市肌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它是传承城市历史信息的一个载体;其次,要区别对待城市肌理的延续与突变,并不是说所有的延续都是好的,所有的突变都是不好的,要针对特殊地段、特定条件来决定采取哪一种方式。

肌理传承的是一种文脉,这可以从建筑的角度、空间的角度、人文的角度分别阐释。我们关注肌理是因为它是一种线索,能帮助我们解读城市内部道路、地块界线、建筑格局等各种不同的组合、排列,从这些肌理中挖掘潜在的规律。然后在当前设计目标的引导下,创造新一轮的城市肌理。肌理作为一种城市意象的表达,在城市设计阶段尤其需要被设计师所强烈关注并重点分析,进而为当地的城市更新与发展、空间形象的提升和锻造,人们生活模式的延续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判断和抉择。

参考文献

[1]雅各布斯·简.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罗伯特·克里尔.城市空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l.

[5]李 盈.浅谈城市肌理发展[J]. 山西建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