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颜色级代替品级:棉花质量评价体系的重大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颜色级代替品级:棉花质量评价体系的重大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棉花颜色改革的由来

在2003年国务院批复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就已明确提出,“为适应仪器化检验和现代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要研制全国棉花颜色图及其应用软件,并制定适应仪器化检验的棉花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明确了棉花颜色分级作为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在我国要建立科学性、普遍性、权威性检验。

国际上棉花分级所采用模式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棉花颜色分级体系,而且美国的棉花分级标准和方法在世界上居于主导地位,标准也称之为“万国标准”。美国研究棉花颜色分级体系起步早,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开始对棉花颜色进行研究,并了美国棉花颜色图。此后,又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多次对其他特征图进行修改,颜色分级体系也比较全面,颜色图的划分也比较成熟。在美国棉花颜色分级检验已基本实现了仪器化。

而我国棉花质量评价体系,是以感官检验为主,以仪器检验为辅的“品级检验体系”,是GB 1103—72棉花标准的核心,棉花标准虽然经历了1999年、2007年两次修改,但都没有触及这一检验体系的核心指标——品级。品级指标不是棉花本身固有的特性,是由成熟程度、色泽、轧工质量三项指标经检验员大脑综合而成的指标,而这综合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正是这一特点带来了它的先天不足,一是溯源性差,二是无法从感官过渡到仪器检验,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棉花颜色级正是在品级指标这些不足和缺陷的基础上开始研制的。颜色级的特点就是溯源性强、覆盖面广、仪器可测试性高,而且具有统一性、覆盖的全面性,符合纺织配棉特点,可以解决长期以来棉纺采购结价与配棉两张皮的现象。所以研制棉花颜色级指标取代品级,就可以保证颜色级的最终溯源性,顺利地过渡到仪器检验,从而实现科学性、普遍性、权威性检验。

研制棉花颜色级的重要意义

推行棉花颜色分级体系是客观全面评定我国棉花质量的需要。棉花品级是棉花外观和内在质量的综合反映,与棉花使用价值关系密切,也是当前棉花贸易结算的主要指标,至今已经实行了39年,为客观评定棉花质量、促进棉花贸易以及纺织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加工环节大包型皮棉的质量逐包实行仪器化检验,研究表明,仪器设备无法检验棉花品级,但可以对反映棉花颜色特性的相关物理指标进行表征,所以进一步推进棉花质检体制改革迫切需要废止棉花质量品级检验指标,代之以对棉花颜色和轧工质量两方面外观质量和其他内在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定。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棉花标准已经修订两次,棉花内在质量指标已基本实现和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的接轨。对棉花颜色、轧工质量等外观质量考核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到能否按照改革的要求尽快实现棉花质量的客观全面评定。

推行棉花颜色分级体系是适应我国国情、满足棉花贸易的需要。我国棉花的产业链涉及到棉花生产、收购加工、质量检验、流通贸易、纺织使用和进出口等多个环节,加上我国棉花分散种植、收购加工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棉花流通中对棉花质量的感官检验和仪器化检验两种模式必然长期共存。在棉花收购加工环节,对籽棉质量的检验会长期实行以感官检验为主的方法。对加工成包皮棉的质量的检验将实行前面的仪器化包包检验的方法。因此,客观上要求推行棉花颜色分级体系既要推行适用棉花仪器化检验的中国棉花颜色图,又要推行适用于感官检验需要的棉花颜色、轧工质量实物标准,以满足棉花流通中客观评定的不同需要。同时,推行棉花颜色分级体系也是发挥我国棉花质量传统优势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棉花主要是手摘棉,棉花的颜色特征要优于机采棉。据资料统计,我国有近80%的棉花颜色能够达到美棉一级的标准。因此推行棉花颜色分级体系,有利于增强我国棉花的国际竞争力。

推行棉花颜色分级体系是适应现代纺织工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纺织工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促进纺织工业健康发展,促进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当前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推行棉花颜色分级体系,全面实现棉花质量仪器化检验,提供全面、科学、准确、高效的棉花质量检验数据,对于促进纺织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配棉方式、改变棉纺产品结构、保证棉纺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颜色级的研制过程及进展情况

(一)初步摸索阶段。2004年,农业、纤检、供销、纺织等部门专家研究制定了《棉花仪器化国家标准(草案)》,引入了棉花色特征级指标及棉花色特征图,将棉花色特征级分为3个类型、13个级。此时的棉花色特征图是在对2.5万个国棉样品用HVI检验得到的色特征数据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美国棉花色特征研究相关资料研究得出的。由于色特征分级是基于数据分析,而不是针对棉花实物确定等级和类型,因此很不完善。

2005—2006年,加大了对棉花色特征分级体系的研究力度。主要思路是:采集HVI检验数据、籽棉样品测试数据、各棉区大田采样,测试棉花颜色数据,通过分析研究这些数据,实现调整完善棉花色特征图的目的。由于这些工作也是基于数据分析来调整色特征图,没有对棉花实物标准开展研究,经过两个年度的试验,发现这条路行不通。

2007年,棉花色特征研究工作思路进行了调整,依据色特征图制作实物标准。当年,研制出了第一套中国棉花色特征级实物标准。当时的实物标准只制作出白棉类型,共5个级、20个样块。当时的分级方案仍为3个类型、13个级,同年试制了20套。

(二)探索阶段。2008年,有关部门在河北平山召开会议,对实物标准进行了评估,并达成了色特征分级研究的新思路。对纤检系统内部培训部分学员。当年试制了50套,同年,在纤检系统内部开展小范围的实物标准验证试验工作,纤检机构5家参加了验证。

2009年,针对2008年验证试验结果和相关研究工作,进一步对色特征实物标准的分级进行了调整。确定了4个类型(增加了淡点污棉类型)、15个级的分级方案。同时在2009年试制了100套,验证单位由原来的纤检系统,增加了棉纺和棉花加工,扩大了验证覆盖面,扩大到棉纺厂和棉花加工企业两个行业,增加了企业和机构数量,验证单位纤检系统5家,棉花加工企业4家,棉纺厂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