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个北京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姜文又来了,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走远。与前几年搞完一部戏立刻就消失的情况不同,可能是国内影视业和资本市场的规模化扩张,使得这位北方爷们儿近几年一直高调地活跃在公众的视线中。刚刚上映的《让子弹飞》,从开拍伊始便始终通过各大社区、SNS在网友间口耳相传,标准的“纯爷们儿制造”光是片花就令不少人看得血脉贲张。有趣的是,刚刚开播的《金婚风雨情》,也在会上不失时机地打出了姜文这张牌。导演郑晓龙透露自己的老朋友有意同自己合拍《北京人在纽约》的续集,一偿夙愿。不用露面,仅靠自己的名头便能震住影剧两大阵营,这号人物,非姜同学莫属。
姜文、郑晓龙、冯小刚、赵宝刚、王朔、英达、陈佩斯、葛优、谢园、梁天以及逝去的梁左,将这些名字罗列出来,你会发现一个何等有趣的现象。倒退十几年,上述这些大腕可全都混在电视剧行当里。《北京人在纽约》《一地鸡毛》《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和《我爱我家》等经典剧作,完全是仨俩一伙搭帮出来的。在那个谢晋与王扶林交相辉映的年代,在他们圈子里,跟电影界能叫响的导演也就是夏钢、米家山之类了,因为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几乎都是电视剧市场死死压制电影的一个时代。这些人不仅撑起了上世纪末中国北方电视剧的一片天,而且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圈子。如果再算上马未都、崔健、孟京辉和崔永元,这是一条多么明显的北京文艺青年主线。从这些人身上,你可以感受到几点特别明显的东西,那就是血性、不羁、狡黠和自省,这种骨子里北京人才独有的先天性格,也自然成为他们创作中挥之不去的筋骨和养分。
所以此次姜文的回归如若属实,自然有着比较特别的意义。因为《北京人在纽约》是他迄今为止主演的唯一的电视连续剧,通过该剧写实的表现风格,以及因题材而造就的广泛社会影响,甚至使得人们对电视剧的认可,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时至今日再回过头看,《北京人在纽约》对当年观众的文化生活和思想观念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如今许多号称“万人空巷”过的作品所无法企及的。据说该剧一经播出,便给当时风靡全国的出国热直线降温,许多曾经门庭若市、彻夜排队的大使馆门口,一夜之间变得门可罗雀。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北京人在纽约》播完后,姜文打车的时候,的哥看见他头一句便说:“你就是那个演姜文的吧……”这使得他听后哭笑不得,但心里一想,演员也确实如此,戏我难分,随即将这个段子告诉了王朔。而那句经典的“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更是成为当时街头巷尾都要聊起的金玉良言,调侃戏谑的同时似乎也在告诫着周围的朋友,“别走了,哪儿都不如咱北京好。”
如果说姜文重拍电视剧还仅是一个美好的预期,那么另一个北京人郑晓龙,则始终将双脚牢牢地铸在了这片市场上。近期,由他导演的《金婚风雨情》不仅顺利开播,而且因为该剧之前在各大地面频道已经取得喜人的收视成绩,所以郑晓龙更表示有可能乘胜追击,再拍摄第三部。与之前许多大牌电视剧高开低走的收视曲线不同,《金婚风雨情》凭借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紧凑的故事情节,一经播出便引得不少剧迷追看,显然,该剧走出了胜在导演的路线。
《金婚风雨情》的剧组核心毫无疑问是郑晓龙,这位从事影视制作、导演工作已经将近30年的北京人,历来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北京人独特的处世哲学,作为创作电视剧的精髓。两部“金婚”即便是超长的篇幅,渗入其中的爱意交融与大量写实的生活细节,以及对当时社会背景深入肌理的展现,一点一滴都透露着上一代北京人不卑不亢、乐观克制的生活观念。所以不难理解,郑晓龙带领的,成立于1982年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这么多年始终是反映现实生活和紧跟时代旋律的忠实舵手。中心每年制作和出品的电视剧,大都成为在坊间有口皆碑的佳作,无论是早年的《便衣警察》《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皇城根儿》《北京人在纽约》《无悔追踪》,还是近年的《春草》《我是老板》等剧,都将表现主题的焦点定位于当代都市人的具体生活之中。而郑晓龙长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情趣,也特别符合老百姓的观赏口味。纵观郑晓龙出品的剧作中,既没有惊艳乍眼的帅哥靓女,也没有不合时宜的洋车洋房,更秒杀难堪入耳的港台音和娘娘腔,他用最朴实的视角和语言,勾勒出现代人所处的社会万象和冷暖人间。
这么说并非夸大其词,最近有关电视剧演员收入过高的争论甚嚣尘上,广电总局有意压制虚高的片酬,而包括陈道明在内的多名“出头鸟”自然成了靶心上的红圈。这时候郑晓龙老师又发言了,不仅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踊跃跨入敏感区,亲自解析高片酬的成因和个案,并且还郑重其事地声称限制片酬恐难做到。“其实,一般演员的片酬还好,是那些明星演员的片酬过高了,而这正是明星制带来的结果。让演员降低片酬的可能性几乎是零,难度确实比较大,因为这是市场选择的产物。”能如此真心实意地交代自己想法的,一个陈道明,一个郑晓龙,至少他们是站出来了。
沈好放,北京人,中日混血,他的父亲便是著名导演沈剡。沈导拍片有三个特点,一是喜欢改编优秀的文学作品;二是导演技法朴素,拍摄题材大多是反映老百姓的生活琐事和社会变迁;三是爱和话剧演员合作。按照这位导演以往拍摄过的《三国演义》《二马》《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九九归一》等剧的路线,他这么发展下去,本有可能和郑晓龙、杨亚洲一较高低,角逐本土电视剧的“国民导演”。可惜到2004年的《任长霞》主旋律了一回后,他的作品就鲜有再现以往那种自如的风格和影响力。
好在今年正在热拍的《安居乐业》,一听名字就知道,沈好放又回归到了自己熟悉的平民居家题材。在之前的媒体采访中,已经头发花白的沈导对当下平民剧扎堆的现象,以及空洞单薄的内容实在不满。而这部仍在拍摄中的《安居乐业》,不仅将焦点再次集中在年轻人创业、房贷压力、百姓拆迁对峙开发商等热门话题,而且选取的演员也都是李念、印小天和张默这样的新生代,老将求变的心态可见一斑。其实对于今天的观众,这类电视剧已经谈不上新鲜,更遑论对其焦灼的现实处境产生什么触动了。倒退十几年有部电视剧叫《找不着北》,王志文、何冰、高圆圆等主演,算是上一代创业人的情感剧吧。拍那部剧的导演也是个北京“导二代”,滕华,这几年拍出的《双面胶》《蜗居》叫得很响。但他的作品明显就是那种严丝合缝对准当代都市人心态去的,不像现在的老导演,还得四处求经验,找感觉,怎么着才算贴近年轻人,拍着就累,看着更假。所以面对中规中矩的《安居乐业》,我们的沈导能否再找到当年拍《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那种对都市小人物敏锐的生活触觉和节奏感,也未可知。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北京导演在深谙市场规则的同时,又非常注重保护自身的艺术个性与作品风格。所以即便十几年过去,你依然可以从一个人身上按照其所拍就的电视剧,按图索骥,完整地了解他的志趣喜好、文化观念和传承脉络。也正因为身上这种共性,他们之间才容易结成交情和圈子,从而三五成群地帮衬着、合作着。但真正能检验出他们合作成果的,只能是市场。郑晓龙出品的作品基本没跌过,沈好放每年一部的效率也能保证导筒发热,而姜文,其实他从来就没离开过电视剧,随着他们的逐渐归队,北京导演间特有的那种朴素、怀旧的家长里短、锅碗瓢盆又将拉开序幕。
既然冯小刚导演已经再度拉上了王朔,在酒桌上一笑泯恩仇,那么姜文和郑晓龙的再续前缘,还真挺值得期待的,如果他们的《北京人在纽约2》能跟得上现在精英移民的热潮话题,或许真能印证一句话:人老心不老,拍啥啥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