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准科学家”谢赫特曼获诺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准科学家”谢赫特曼获诺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已落下帷幕,各种媒体仅作为一则新闻加以报道,其教育价值将被重重的大打折扣。为此,作为多年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化学教师,如何利用好这则新闻及相关素材,挖掘其内容相关的教育价值,从而结合自己的教学,让其发挥最大效益。

【关键词】准科学家;谢赫特曼;中学化学教学;思考

一、准科学家的由来

1982年,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工作时发现了准晶体,这一发现打破了科学界关于晶体的认识,在当时引起极大的争议,晶体学权威、两届诺贝尔奖得主鲍林曾公开声称:“谢赫特曼是在胡言乱语,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在1987年,日、法科学家在实验室成功制造出能用X射线观察到的准晶体,证实了谢赫特曼的发现,其研究成果终被认可,彻底改变了化学家们对固体物质的看法”。

二、对中学化学教学的思考

1、鼓励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正如诺贝尔奖的精神,也是突出强调创新,要超越前人而有益于今人。学生创新的基础主要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所见信息的接受、分析、加工,从而得出的有用信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新人教必修模块一第29页习题2中谈到对5种酸进行分类,学生的分类远远超出参考答案的分类标准,如果教师先让学生对每一种分类进行自评或互评,再进行点评。实际上自评或互评就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自主学习过程,分类标准不同,分出的结果就会不同, 新的结果既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又培养了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意识。又如,利用课本上一些小栏目(科学视野、科学史话、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学与问等)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成问题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把所教的内容与STS联系起来, 让学生对问题充满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去查阅资料或作一些小实验,再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2、鼓励勇于质疑、求异,加强学生个性的培养。

就传统理论而言,固体物质要么分为晶体,要么分为非晶体。谢赫特曼的研究开辟了第三种可能,这正是科学家勇于质疑、求异的结果。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创新课堂环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但尝试质疑,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亲切、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处于一种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勇于质疑、大胆探索。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去加强学生个性的培养:例如在谈到物质的漂白性这个问题,学生可通过对比去探究Cl2、SO2、活性碳的漂白原理;又如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双氧水,让学生去探究红色褪去的原因, 教师去引导并进行逐个分析,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创新了思维、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得到了培养。如果教师结合教材、生产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去培养学生个性的例子还有很多。

3、利用获诺奖的故事,加强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3.1对学生态度的培养。

当谢赫特曼在遭到别人嘲笑、权威人士反对、甚至要求离开研究小组的时候,他深信自己是对的,并未动摇自己的信念,始终如一的继续研究,这是他对科学事业坚持的态度;当宣布他获诺奖的时候,他说“这一奖项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所有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的学者”这是他对名誉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他已获得物理、化学等领域共计10余个奖项,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态度决定一切,中学生做事的态度直接影响祖国的未来,如果人人都竭尽全力去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何愁国家不兴旺发达。教师应在教学工作、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多交流、多指导,让其端正态度,努力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

3.2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谢赫特曼从发现准晶体到被认可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面对枯燥的的科学研究、面对挫折时,他能热爱自己的工作,不被外界因素所困扰。 这正是他勤奋探索、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光辉品质。这正是现在很多中学生所欠缺的,教师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榜样性的教育,让他们了解科学家对科学事业孜孜以求、不计个人得失、持之不衰的热情和忘我的献身精神, 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逐渐培养其优良的意志品质。如在讲钠的化合物,介绍侯氏制碱法,可培养学生了解科学家不畏强权、执着研究的爱国情怀;在讲解硫和氮的氧化物时,教师可从大气污染物的角度让学生设计一下防止这些气体排放的方法和措施,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怀。

3.3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德新社记者在会现场注意到,谢赫特曼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激动溢于言表。“对我个人而言,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对科学而言,是伟大的一天。”这就是科学家价值观的真实写照。人活着究竟干什么,不仅仅是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有所追求、有所作为、有所奉献。化学教学中并不都能把学生培养成科学家, 但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各行各业有用的人,作为教师一定有责任帮学生建成一个能判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人身价值取向,再结合所学知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化学学科对于促进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比如在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好的例子(化肥农药的使用,促进农业的增收;新药物、新材料的合成,帮助人类战胜疾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既节约又环保等)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4、利用化学实验课, 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新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又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而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好实验课,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探究,也可以作一些家庭小实验,还可以走出课堂,搞一些与化学有关的调查和实践,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要教师用心钻研教材,不断加强实验教学,依靠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总之, 百年诺奖,还没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获奖。这也说明我们的教育、教学还得跟国际接轨,人才的培养得从孩子抓起,中学化学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一代代化学教师的不断努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时刻反思我们的教学,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造福人类作贡献的思想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为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人才优势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各地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