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滨水区工业遗址的调查与再利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苏州古运河段为例,调查和分析了如何对城市滨水工业遗址的改造和再利用,如何在注重推进产业调整、经济发展一些大背景下的同时,还要重视城市空间的重构、城市功能的整合、历史遗产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城市的形象塑造等多方面的问题,实现传统滨水老工业区域的更新与复兴。
关键词:苏州古运河;滨水工业区;遗址;改造修复与再利用
Abstract: Taking Suzhou ancient canal river as an exampl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how the city waterfront industrial sites in the rebuilding and reusing, how at background of promote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city space, city function, the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ilding and city image shaping of many aspects problem, realize traditional waterfront old industrial area of renewal and rejuvenation.
Key words: Suzhou ancient canal; waterfront industrial area; site; transformation of repair and reuse
中图分类号:K878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0-0020-02
正文
0前言
“京杭大运河”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区大多依靠大运河这条经济长河发展而来。又在苏州古城,苏州由于地处水网密布的太湖流域,水源充足的地理环境和科学发达的农田水利,使得当地先人在与水的周旋中造了独特和杰出的水文化。
但是苏州运河周边工业的发展、经贸的繁荣、人物的流动,在给运河滨水区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建设失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诸多新的问题。许多运河滨水区的环境容量和生态载力不堪重负,由于过度地追求功利的开发,优美的水岸线被破坏,人与水疏离,滨水工业区变成遗址也走向荒芜。
在城市发展中,滨水老工业区长久以来是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是城市发展的边缘地带。然而,在苏州城市规划与开发的时代背景下,滨水老工业区的再开发也越来越被重视。加强对古运河滨水工业区的改造和再利用,对城市空间的重构、城市功能的整合、历史遗产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城市的形象塑造都有着重要意义。
1江南古运河的历史特征
活
江南运河不像山东济宁以北的京杭大运河,更不像隋唐大运河,这两段运河都已死了,凝固了;它,江南运河,却真正是活的。这种“活”,是随处可见的,似乎不用特别费力去寻找,遍地都是,四通八达,发达得很。从某种义上说,有江南运河,才有新长江三角洲,这是一点都不夸张的,那里的高楼大厦,高耸入天,而且林立,通通源自运河船上的石材、沙料。天天运、时时运,直到现在还在运。
网
江南自古多水,长江三角洲,原来就是沼泽地,是水的天下,那里有众多的江河、湖泊、溪流、沼泽、湿地。它的结构是人类的文化积累和传承,利用自然水系为主,必要时在一些节点上,在拐点上,在关键部位上,挖凿一些贯通一气的运河,形成一张水道大网。这恰是江南运河独一无二之处,和北方的运河一点都不一样,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路
在江南水乡中,以河代路是它的另一特点。在古代船是主要交通工具,所以江南是船和桥的天下。桥多意味着水道发达。 在不太远的过去,这里家家有船。城市中如此,乡村更是如此。那时船的普及度,宛如后来家家有自行车,和现在许多家有汽车一样。河就是路,路就是河,运河就是江南的路。
变
江南运河是活的,其另一个活的标志就是变,它不断地变化,甚至变得面目全非。江南运河的变又有自己的特点:明显向着两个互相背离的方向在变化着。第一是改道,就是远离闹市,想法绕到城外去。另一个是向小里变,由于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兴起,导致一般的水道衰退,或被填死,或废弃不用,水网不复存在,桥大多被拆除。那些穿城而过或环城的运河也不再有运输功能。这两种互相背离的变化,让江南运河的面貌在短短二三十年之内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苏州古运河滨水工业遗址现状
基地1选择的是地处素山桥与西环路高架交汇处,北面不远有苏州体育馆,靠近苏州市残疾人康复大楼。(见图1)原是一化工厂,现在废弃无人问津。周边有金色花园等小区,以及一所中学。随处可见破旧景象,及简陋民房。(见图2)
基地2在福运路与南环路高架交汇口,两面都是运河。(见图3)可以说是道路交通和河道交通的纵横交叉形成的孤立地块。曾是工厂的仓库遗址,靠近运河便于运输。现在也成为了废弃之地,失去价值便无人管理。
图1 图2图3
(1)水污染严重,河道功能遭到破坏
苏州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但是,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和严重的水质污染之间的矛盾,使得水资源丰富的江南水乡仍然沦为水质型的缺水城市。虽然近年来,苏州关停并转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但内城河水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反而有继续恶化的趋势。每天大量排入河道的生产污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船舶废油等。虽然现在因河运的衰败,工厂都迁移出去,但还是留下了古运河水质污染的问题。这也是我们需要一直关注的根本问题。它一日不解决,那么苏州乃至整个运河体系联系的整个河运体系,都会一直面临着水质以及生态河道问题。
使用功能退化、物质环境恶化
古城苏州人民的生活与水系密切相关,河道密集的地方也是居民区最密集的地方,而随着滨水河道的交通运输功能由优势转为劣势,原本依赖水运、水力的工业搬迁,许多码头、货运仓库等相关设施也废弃不用,滨水产业岸线也逐渐衰退。河道污染、市政设施落后、整体居住环境较差,加之可以提供的就业量较少且层次偏低,与现代城市生活、工作需求差距较大,滨水区已不是市民居住的宜人地段,传统的使用功能不断衰退。
(3)原留工人安置和桥洞文化等遗留问题
在工厂从古运河边搬走后,留下的不光光残破的工业遗址,还有那些本在工厂工作的打工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些遗留人员在被工厂抛弃后无处可归。于是一个个简易的破陋小屋出现在废弃的工业遗址上,它们向我们述说着运河交通的衰落所带来的种种破败。这些原留工人应得到新的安置,对地块的再利用也有着深刻意义。同时在基地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生产,就像桥洞文化。我称它为桥洞文化,是因为它们通过桥洞给我们表述着城市的那些漏洞和土地利用的可悲。还有种种问题,这些都可以看出解决城市滨水工业遗址的复杂性。
(4)运河文化的保留与土地再利用的冲突
在工厂搬走后遗留的工业废墟,残破不堪,但不可否认它也是运河遗留的文化遗产的一部份。在现代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加强的大背景下,运河文化的保护也被放上桌面。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但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必然之路。现代服务业以其专业化、信息化、知识化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它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更新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如何很好的处理文化遗址保护与土地再利用的冲突,一直是被关注的改造关键问题。
3苏州古运河滨水工业遗址改造措施
(1)关注水污染的治理,恢复古城水文
“先治水,然后规划,然后建筑”,贝聿铭先生这句话阐明了治理水污染与滨水区开发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城市污染调查认为,大约90%的城市排水系统和暴雨季节的污水溢出导致了河流的污染,古城内雨、污水系统合用且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排水方式,将雨污合流制改为雨污分流制,通过对雨水和污水的分流处理和排放,截留进入河流的大量污水,削弱对古城河道的污染。在运河滨水工业区可以建设公园、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在给市民提供休闲绿地的同时,也可充分发挥植被绿化在蓄积雨水、减少径流、自然排水和水域净化等方面的自然能动性,实现简单、高效、结合自然的污水处理方式。
滨水空间绿色再生,与城市空间的重构
苏州古运河滨水工业区周边原有绿化较少,河道两岸历来是重要的绿化场所。一些滨水绿地的建设局限于工程的要求,以简单的人工绿化代替河岸自然植被,大面积的人工草坪覆盖河堤,整齐划一的行道树沿河排列,样性和结构稳定性,不利于滨水区域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要实现滨河绿化生态功能的高效发挥,就必须注意绿化的生态建设。首先,完善绿化空间的结构、提高绿化景观的多样性,只有保证绿化结构的合理搭配,才能实现绿化生态功能的高效发挥。要舍弃那种整齐划一的、精心修饰的、以视觉观赏为主的纯美学设计,而应以生学理论为指导的生态设计。另外,绿地的布局十分关键,一般滨水区的绿地常沿河道等宽设置,既单也不能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而与相同面积的带状绿地相比,块状绿地由于集聚效应,更能充分地发挥绿地的生态作用。所以,在滨水区的空间布上,如果能优化平面布局和空间的组合形式,适当安排局部放大的块状绿地,将能更好发挥绿地的态效应,实现滨水绿地效益的最大化和空间形式的最优化
(3)文化保护与产业升级、工业改造同时进行
老工业区的改造以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快工业区改造步伐,特别是工业厂房的改造力度,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增添城市的活力,实现城市功能的调整和环境的改善。而古运河滨水工业是城市发展、运河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风貌的一部分,有些具有永久保存和利用的价值,利用好会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德国鲁尔地区是重工业区(见图4),曾经有许多废弃的工厂和设备。利用废弃的熔炼炉、厂房、仓库、铁轨、行车等布置娱乐、运动、文化场所,把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保留城市的历史轨迹,又形成了新的景观系统,通过改造建成了如今有名的杜伊斯堡北区公园。
在更新改造中最关键和难处理的就是保护问题,及被保护设施的利用问题。保护工作往往与近期经济效益、短期的政绩产生冲突,结果往往牺牲的是保护。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合理的、适度的利用是最好的、最有效的保护方法。
在上棉八厂区域范围内,相传民国10年(1921年)前后建有二层砖木结构、呈条状的楼房11幢,是原永安二厂职员住房,即现在的二纺老工房。其建筑形 式独具一格,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上棉八厂滨水区域的魅力所在(见图5)。上棉八厂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滨水工业地块,对有历史见证意义的工业厂房建筑进行再开发利用,同时也对二纺老工房进行保护性改造,开发传统工业文化展示与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
(4)因地制宜,多样发展,各有特色
因地制宜是要我们调查每块基地,对其本质和条件以及周边现状,做出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每块基地都有其特殊性,相同模式只会带来单一性,有时甚至会变得不合理。合理的对每块地进行分析讨论是每个设计师应有的素质。在对基地1,2进行选择时,我们就选择了不同地理环境的两块地。在调查问卷后,我们对数据进行总结。发现周边居民对于不同区域的用地要求有着不同的想法。(图6)
多样发展是要求我们要多方面的利用好地块,它不光可以做公园,也可以做市民广场或者商业街。在市区用地紧张,市民广场很是紧缺。而在郊区,少的则是商业交流。把绿色生态,商业发展,文化保护,市民活动等统统综合的全面设计,才能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每块用地的文化特色,这对城市的形象塑造和文化影响力都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特色化的设计更能体现出运河文化的多样性,运河文化才能一代代永不衰竭。
4结语
在这次对苏州古运河滨水工业遗址的研究调查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滨水区才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在城市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我们要在在保护和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坚持立足于地块现有的史文化内涵,并融合当代时尚与艺术,营造后工业时代的滨水地区新环境。同时影响到城市空间的重构、城市功能的整合、历史遗产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城市的形象塑造等重要问题。所以,对城市滨水区工业遗址的改造与再利用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宝山区地名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2.哈尔滨传统工业城市的更新与复兴策略 ,2004
3.上海市宝山区区域总体规划,2005-2020
4.美国城市设计案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张庭伟.冯辉,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6.河川治理中心.刘云俊,译.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阮仪三,刘浩.姑苏新续——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