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看看小学语文中的母爱是什么样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看看小学语文中的母爱是什么样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是一个民间自发的教育学术研究团队,其成员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从去年9月份开始,这个团体自发成立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和母爱”研究专题,对目前小学教材中使用较广的3个版本教材-------北京师范大学版、江苏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版里的相关文章进行分析。

2009年2月,他们近20万字的研究报告《我有这样一个母亲》刊发在《读书月报----新教育》杂志上。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非完全在同其中的每一个观点,而是基于儿童教育的极其重要性,希望能借此引起注意,激发社会的广泛讨论。

蔡朝阳是浙江绍兴稷山中学的一名教师,负责母爱专题人教版的评点工作。参加此次母爱专题的研究,源于他起初为人父的感动,他想捍卫孩子“天生拥有自由”父的感动,而“现行的几套主流的小学教材,都存在很大问题。可以说,我们的孩子现在都是吃毒药。”

母亲要么苦大深仇要么道德完美

记者:总的来说,小学教材中的母亲形象存在什么问题?

蔡朝阳: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母亲形象不外两张脸孔:要么苦大深仇,要么道德完全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真实生活中的母亲。比如,苏教版中的《水》、《花瓣飘香》、《沉香救母》等文章,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的《母亲的纯净水》等,其中的母亲形象多是身体不健康的,这些家庭里一直若有若无地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而人教版《日记两则》和《看电视》、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和《妈妈的爱》里,里面的母亲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

但不论苦大深仇还是道德完美,有一点是是共同的,他们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涉儿童的世界,更甚的是以爱的名义,行璀璨之实。

还有一个问题,非常有趣,如果说这些教材中有更具人情味的母亲,多是外国母亲。比如说人教版中节选了《爱的教育》中有一段,命名《卡罗那》,那才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母亲。还有一篇托尔斯泰的《穷人》,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都选了,表达了那种基于人性的饱满的爱,读来叫人有一种深切的感动。

孩子基本都是不快乐的

记者: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孩子形象存在什么问题?

蔡朝阳:基本上都是不快乐的孩子,要么就是成人化的孩子,总之是非常态的孩子。这些孩子要么在恐惧中成长,比如北师大版中《花脸》一文;要么被工具化版的蓄养,只有回报父母才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尺,比如北师大版中《三个儿子》。他们被教育要“吃苦”,不断“吃苦”,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吃苦”,如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都有的《小狮子》。他们受到冤枉,无处申辩,母亲总是用似是而非的理由推搪,比如苏教版的《蘑菇该奖给谁》。

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儿童视角的缺失。周作人说:“儿童应该读文学的作品,不可单独读那些商人杜撰的读本,读了读本,虽然说是识字了,却不能读书,因为没有读书的趣味。”仅就这3套教材的课文来看,有赞美母亲的,有提倡发明的,有呼吁保护环境的,有歌颂伟人的,但大部分都重在说教,极少有真正符合童心的。

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里的《语文拼音儿歌》,都处处是教育与禁止:“大喇叭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如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哦,妈妈,我知道了!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要弄脏它”枯燥的说教,如何能让孩子明白,“爱”是什么东西,“祖国”又是个什么概念呢?

母亲的形象应该更人性化

记者:你认为小学教材中应塑造怎样的母亲形象?

蔡朝阳:我们挑选了一些篇目,从这些推荐篇目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一个母亲的期待。我们推荐《窗外的小豆豆》,因为小豆豆受到正南的辱骂,他妈妈仍是和蔼可亲地告诫她:绝对不可以区分说那个人是日本人或者那个人是朝鲜人。所谓人性,就体现在妈妈朴实的话中:“大家一样都是小孩子”。

我们推荐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在龙应台笔下安安的天真之处之所以打动人,正是因为龙应台将自己放在孩子的地位,她能发现并尊重孩子的天才。我认为龙应台这本书是所有父母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