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日―英三语词汇语义通达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日―英三语词汇语义通达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验证中-日-英三语词汇语义通达模型,丰富语言模型理论研究。方法: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来探讨中-日-英三语者的记忆表征模型。本研究采用2×3×3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测试词类型(已学、未学)、学习阶段呈现的语言(中文、日文、英文)和测验阶段呈现的语言(中文、日文、英文)。因变量为正确率和反应时。整个实验阶段分为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测验阶段材料分为已学和未学两类。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做判断生物词或非生物词;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判断真假词。结果初步证明对于日语系学生的中-日-英三语的记忆表征模型为词汇连接模型,即,第二熟练的语言的概念获得要先经过第一语言的词汇认知。

【关键词】词汇语义表征模型;中-日-英三语;语言重复启动效应

随着经济的逐步全球化,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化,三语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民族语、汉语和英语三语教学、三语运用的现象更是普遍。因此,探讨三语者三种语言的心理词典就显得非常必要。研究者们对语言的研究也逐渐扩展到三语或者多语的研究,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在三语词汇语义通达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证明,语言的获得顺序、相似性、获得途径、情境和语言的掌握熟练程度影响语言的心理表征。在三语的词汇语义通达方式方面,研究者所得出结论不一致。李丽,莫雷等人基于语言的内隐实验范式设计了两个三语实验研究表明,熟练的双语者尽管已经形成了直接通达第二语词汇的语义表征的通达方式,却并没有将此方式迁移到对第三语词汇的语义表征的通达,他们仍然需要以第一语词汇为中介间接地通达第三语的词汇语义。崔占玲、张积家通过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考察了三语者的言语表征,结果表明三语者的语义是不对称共享分布表征,而词汇独立表征。王瑞明、张洁婷等采用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探讨晚期熟练中英双语者二语词汇在三语词汇语义通达中的作用,发现晚期熟练中英双语者在日语这种三语的语义通达中不会通达二语词汇,而在法语这种三语的语义通达中会通达二语词汇。近几年来,研究者逐渐将研究内容拓展到维吾尔族语、潮汕话、粤语等语言类型。

图1 三语记忆表征的三种分级模型

(C表示概念水平,L表示词汇水平,L1指一语,L2指二语)

然而,对于三语记忆表征如何共享的问题,前人运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的研究范式所进行的讨论还不是很充分。如,三语的语义通达模型是什么?第二语言和第三语言熟悉程度差异是否会影响其语义通达?本研究依据双语者语言记忆表征模型和被试第二语言、第三语言流畅性的变化,假设三语者的语言记忆表征存在三种可能的模型,即词汇连接模型、概念调节模型、修正分级模型(见图1)。为了验证中-日-英三语的语言记忆模型,研究者采用与莫雷、张继稼等人相同的实验研究范式,实验包括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其基本逻辑是,如果测验阶段对学习阶段已呈现过的词反应更快更准确,说明这些材料在学习阶段得到激活;反之,说明这些材料未得到激活。依据被试对已学和未学材料的反应是否存在长时重复启动效应,推断三种语言的心理表征。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为某大学日语系学生32人,中文系学生31人,为了消除性别差异的影响,选择被试的性别均为女。被试智力正常、听力正常,均为右利手。报告无阅读、听力障碍病史。做完实验后有一定的报酬。中、日、英三语的平均熟悉性为7.88、6.19、4.94,差异显著,P=0.001。中日英双语者对中文与日语的熟悉程度差异显著,t中-日=6.226,p

(二)实验设计

2×3×3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测试词类型(已学、未学)、学习阶段呈现的语言(中文、日文、英文)和测验阶段呈现的语言(中文、日文、英文)。因变量为正确率和反应时。整个实验阶段分为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测验阶段材料分为已学和未学两类。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做判断生物词或非生物词;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判断真假词。

(三)实验材料

正式实验材料由200对三语翻译对等词组成,平衡词长、笔画数和词频,选择汉语名词以及英文对应词若干对,生物词(鸟--bird,鸭子-家-duck)和非生物词(内容-中身-Contents,楼梯-段-Stairs)各半。200对三语翻译对等词匹配为五个材料系列(中-中、日-中、英-中、英-日、日-英),每个系列学习阶段都有10个生物词,10个非生物词,每个词只出现在一个系列中,并且在该系列中只出现一次,采用ABBA设计以消除顺序效应;每个系列在测验阶段,呈现学习阶段的词汇的翻译对等词(20个,生物词、非生物词各半)作为已学词汇,并添加等量生物词和非生物词作为未学词汇(20个,生物词、非生物词各半),再加上假词为填充词(40个)随机呈现。例如,在日-中系列中,学习阶段呈现的词为日语真词,测验阶段呈现的词为学习阶段呈现过日语词与之相应意思的中文词,另外添加10个中文生物词,10个中文非生物词,40个中文假词。这样在日中系列中,学习阶段有20个日语词,测验阶段有40个中文真词和40个中文假词。其他系列与此类似,只是词汇语言类型有所改变。

(四)实验程序

实验在惠普笔记本电脑上完成,刺激呈现和结果记录均通过E-prime刺激呈现软件完成。屏幕上一次只呈现一个单词。每个词呈现之前,屏幕上先呈现一个注视点“+”,持续500ms。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词的真假,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持续2000ms未做反应该词自动消失。在每个阶段开始之前都一个有反馈的联系阶段让被试熟悉操作程序。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之间有1分钟的休息时间,每个序列有两分钟的休息时间。在跨语言条件下,被试在测验阶段开始之前被告知语言的变化。填充材料的数据不计算。

二、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只对测验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删除所有判断正确率低50%的被试,据此删除了4名被试(6.5%)。最终样本组成:日语系被试27名,中文系被试31名。在SPSS 19.0中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对反应时进行重复度量方差分析表明:(1)学习阶段呈现日语,测验阶段呈现汉语,F=0.052 p=0.822>0.05,已学条件与未学条件相比反应时差异不显著。(2)学习阶段呈现英语,测验阶段呈现汉语,F=0.617 p=0.439>0.05,已学条件与未学条件相比反应时差异不显著。(3)学习阶段呈现英语,测验阶段呈现日语,F=24.112 p=0.0000.05不显著,已学条件与未学条件相比反应时差异不显著。(5)学习阶段呈现中文,测验阶段呈现中文,a、F=38.653 p=0.000

对正确率进行重复度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学习阶段呈现日语,测验阶段呈现汉语,F=3.824,p=0.061>0.05,已学条件和未学条件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2)学习阶段呈现英语,测验阶段呈现汉语,F=0.014,p=0.905>0.05,已学条件和未学条件的正确率不显著。(3)学习阶段呈现英语,测验阶段呈现日语,F=1.915,p=0.178>0.05,已学条件和未学条件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4)学习阶段呈现日语,测验阶段呈现英语,F=1.078 p=0.309>0.05,已学条件和未学条件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5)学习阶段呈现中文,测验阶段呈现中文,F=9.942,p=0.004

为了进一步验证第二语言和第三语言之间语义通达的关系模型,对二者的数据单独进行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在反应时中,语言主效应不显著,F=0.32,p=0.579>0.05;测汇类型主效应显著,F=16.53,p

三、分析与讨论

本实验以第三熟悉的语言为英语的熟练中-日双语者为被试,依据表1的结果,在学习阶段呈现中文的概念决定任务,测验阶段呈现中文的词汇决定任务时,出现同语言重复启动效应,验证了前人已有的研究结论。在学习阶段呈现英文的概念决定任务,在测验阶段呈现日文的词汇决定任务,发现了显著的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但是实验阶段呈现日语的概念决定任务,测验阶段呈现英语的词汇决定任务,反应时与正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对这两个序列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日语条件下词汇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对这一结果说明在感知一个词汇的概念时,存在三语词到二语词再到概念意义的通达路径,而二语词汇的概念意义不需由三语词汇为中介直接表征。这个结论与李丽、王瑞明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

然而,在学习阶段呈现日语或英文的概念决定任务,在测验阶段呈现中文的词汇决定任务时,均未出现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这样情况可能存在两种原因:一是被试对于二语词汇和三语词汇的熟悉程度均较高,二者在获取词汇的概念意义时不需要转化为一语的词汇为中介,可以直接表征。那么,研究结果就是支持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模型为概念调节模型,但被试在实验前对三种语言的熟悉程度的自评结果显示,被试对三种语言的熟悉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可以判断这个假设是错误的。二被试对选取的中文词汇的熟悉度比较高,所以已学和未学的词汇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本实验中,日语到中文的启动量大于日语到英文的启动量,这样的结果可能因为日语与中文词相似导致被试在通达三语词汇概念意义的过程中,更多的通达一语词的词汇表征。

综上所述,三语者不可直接通达所熟悉语言词汇的概念意义,而要以第一语词为中介间接通达不熟悉的词汇概念意义,即三语记忆表征中的语义通达方式受三语者对不同语言熟悉度的影响。

四、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运用五个序列实验,初步探讨了中-日-英三语者词汇语义通达的模型,证明其模型为图1中的词汇连接模型,证明了我们的原假设。然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也发了这个研究的不足:首先,在被试的选择上,选择的被试均为女性,结论的推广性受限;其次,研究者发现选择“生物词” 和“非生物词”为词汇决定的任务,这两个概念被试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影响被试反应的时间和正确率。最后,听觉言语理解与视觉的言语理解不同是线性序列加工,本研考察的是视觉词的语义通达,目前已有研究者进行听觉词来验证非熟练潮-粤双言者的语义通达,获得双语语义通达的新论据。

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具体研究中的实验材料和被试的选择,更要注重根据我国本土情况,调整传统的实验范式与研究方法。以此,构建我国的多语词汇寓意通达理论体系,为日后的多语教学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崔占玲,张积家.藏―汉―英三语者词汇与语义表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3):559-562.

[2] Cenoz, J.Reseach on multilingual acquisition. In J. Cenoz,& U.Jessner(Eds. ),English in Europe: The acquisition of a third language.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2000.

[3] Hoffmann,C. Towards a description of trilingual compet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gualism.2001, 5:1-17.

[4] 刘丽虹,张积家,谭力海.双语脑的研究:不同的语言是否有不同的皮层机制? [J].心理科学,2004,27,759-762.

[5] 李利,莫雷,王瑞明.熟练中―英双语者三语词汇的语义通达[N].心理学报,2008,40(5):523-530.

[6] 李利等.二语词汇熟悉度在双语者语义通达中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1,34(4):199-805.

[7] 王瑞明,张洁婷等.二语词汇在双语者三语词汇语义通达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0,33(4):853-856.

[8] 热比古丽白克力,闻素霞.维吾尔族三语者的非熟练第三语的概念表征特征[J].心理学探新,2011,31(2):150-153.

[9] 陈俊,林少惠,张积家.潮汕话-普通话双言者的词汇习得年龄效应[N].心理学报,2011,43(2):111-122.

[10] 陈栩茜,张积家.粤-普-英讲话者的语义表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69.

[11] 马利军,韦玮,张积家.熟练普-粤双言者的长时重复启动效应[J].心理研究,2011,4(1):24-29.

[12] 麦穗妍,陈俊.非熟练潮-粤双言者的语义通达:来自听觉词加工的证据[N].心理学报,2014,46(2):227-237.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编号:HEUCFS2014)。

作者简介:丁雅芬(1989- ),女,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