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世外仙姝寂寞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世外仙姝寂寞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诗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紧密相关,是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它与刻画小说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抢眼的女主角,若要研究小说中曹雪芹代拟的女性诗词,就不能不从她的诗词读起。这些诗词对主要人物林黛玉的形象塑造以及悲剧命运的隐喻暗示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林黛玉;人物形象;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79-01

《红楼梦》中曹雪芹匠心独运,使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无一不为人物而生。同时曹雪芹惯用诗词来影射人物命运结局,一些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人物从一开始就被暗示着悲剧性的命运这种象征、暗示意义往往比较晦涩,就像“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字里行间,隐隐约约,使《红楼梦》中的诗词染上谶语色彩,这在黛玉的人物形象与她的悲剧命运上体现地格外明显。

一、诗词展现人物性格

黛玉心思极其敏感细腻,见落花,闻秋雨,观花色皆能触动其心底的伤情,由春景的短暂和风雨的凄楚再到花色的鲜艳都能让她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悲苦。黛玉善用歌行来睹物思情,让黛玉的悲情如浓墨洇染般层层厚重。如果说《葬花吟》是黛玉积郁幽怨的第一次集中倾泻,那么《秋窗风雨夕》则颤动着生离死别的怅惘,而《桃花行》进裂出了泪尽人逝的亡音,可谓悲到了极致。林黛玉她幼失护恃寄人篱下,聪敏、才学高,但又敏感、多疑、善感、爱使小性。这种思想性格自然流淌在她的诗作中,如《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竞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引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再如她的《咏菊诗》: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曾“魁夺诗”,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一一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

另一方面,从思想家的眼睛看来,林黛玉最可贵的是对封建正统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与嘲弄,这点在她的诗词中表露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葬花词》,这首绝妙好词,是颦卿述怀,又是她的自挽词,是她的光辉品质的集中体现。脂砚斋主人曾三阅其诗,“举笔四,不能加批”,可见它的动人力量。诗的核心,是表现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沽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品格。

二、诗词隐喻悲剧命运

在《葬花吟》中,黛玉诉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去。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在《秋窗风雨夕中》黛玉叹道”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在《桃花行》中,黛玉吟道”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黛玉的一生就是与泪水永伴的一生,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是浸透着黛玉悲伤的泪珠儿的。这既为了完成绛珠仙草向神瑛侍者还泪的誓言,似乎也是冥冥中注定的爱而不得的悲剧演绎。

黛玉的悲剧似乎是《红楼梦》中最让人揪心的一处了。正如曲子《枉凝眉》中所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黛玉则是个清高自傲的才女,贵族小姐特有的矜持和脆弱在她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黛玉将爱情看得神圣而单纯,同时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因此,宝黛的爱情是非常令人神往的,这爱隋犹如暮春桃花般伤怀凄美,美中不足的是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尘世的爱恋相知不过是一场迷梦,此生永远不能在一起,他们的爱情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中形成一种畸型。等到黛玉将泪水还尽,“木石前盟”的宿世约定也便破灭在了封建礼教的桎梏中。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曹雪芹利用这一有效的形式对黛玉人物形象及悲剧命运的暗写起到了极妙的作用,终使得黛玉这个人物能跨域时空,铸造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