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杜甫诗歌中老者形象表现的修辞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杜甫诗歌中老者形象表现的修辞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孙伟(1986―),男,陕西省咸阳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唐朝方向研究

摘要:杜甫歌中老者形象表现修辞手法不仅表现出多重的特征,而且将修辞手法与艺术方法结合起来,使得单一的修辞更具有内涵,更能表达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诗人以多变的手法来间接表现自己情感思想,但是这些情感思想已经转化为时代的声息。通过对老者形象表现的修辞进行研究,可以从细小的夹缝中窥探出诗人丰富的艺术与思想内涵,并将这种思想内涵与当时的历史时代结合起来,有助于深刻理解杜甫及杜诗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杜甫;诗歌;老者形象;修辞手法

手法作为表现诗人思想、情绪与心理的工具,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尤其是将本已模糊含混的情感或思想间接清晰化。杜甫的诗歌表现运用了多重手法,具体到塑造老者这一艺术形象来讲主要有:叙述(赋)、象征、对比、映衬、写实、写意等。

一、叙述与象征

杜诗《冬狩行》:“飘然时危一老翁,十年厌见旌旗红。喜君士卒甚整肃,为我回辔擒西戎。”借“老翁”之口说出诗人内心厌战的情感,却又以“喜君士卒甚整肃,为我回辔擒西戎”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诗人的战争心理,并且充满着矛盾的困惑。又《秋兴八首》之一中有:“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这些诗中,诗人以直叙的手法写“老翁”、“渔翁”等老者形象是现实中老者的常态,然而使老者的形象更加突出。

象征的手法在表现老者这一艺术形象时,具体是指借助人或物的某一显著特征,而写整个人或物类似于一种特写。杜甫经常以“白头”、“头白”、“白发”、“白头翁”等指代老者这一形象,也就抓住了老者的主要特征,而多有以细微处见精神的妙笔的特点。这也预示着老者这一形象的独特内涵:悲苦、感伤。将现实中自己的不如意与社会生活直接入诗,这也成为老者形象悲剧的根源。刘明华说:“杜诗写白发、头白、白头等诗句多达110处以上。”[1]如《逃难》:

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杜诗详注》卷23)

萧涤非先生说:“诗人从眼前的逃难,追溯到二十年来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可以说这首诗是后半生飘零生涯的概括总结。诗歌也反映了诗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那种感伤情绪。”[2]诗中的“白头翁”象征着诗人自己写出他逃难的生活。逃难对于古代的中国而言,大体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灾害;一是战乱。诗人以一位在“知天命”之年的“白头翁”,依然要逃难,不尽的感慨涌上心头:“南北逃世难”。他逃的不仅是灾难,也是一种世俗,这种世俗使他“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诗中言“白头翁”把悲彩化和感官化,形象地写出诗人在这种境遇中的尴尬与痛苦。字字句句都是带着血与泪的控诉,控诉这个世俗的无情,而违背“老者衣帛食肉”的伦常。

诗句中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老者,写出的是一份沉重与凄苦。这些诗篇几近都是苍凉的,是暮年的涩涩现实。固然这一切充满凄苦,而在文学成就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卷首说:“可贵的是诗人以无畏的胆识,强烈的责任感,深挚的同情心,把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动乱,特别是民众疾苦,作了丰富而真切的表现,的确弥补了以记录帝王将相更迭去就的正史之最大的缺陷。”[3]

二、对比与衬托

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运用妥帖的手法来表现某一相似的特性时,才能更加凸显诗人欲想表现的心理。如《听杨氏歌》:

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满堂惨不乐,响下清虚里。江城带素月,况乃清夜起。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玉杯久寂寞,金管迷宫徵。勿云听者疲,愚智心尽死。古来杰出士,岂待一知己。吾闻昔秦青,倾侧天下耳。(《杜诗详注》卷17)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寓居夔州所作。仇兆鳌说:“前以佳人起,后以杰士收,感慨无限。”[4]诗人以佳人起笔写出的一份青春朝气并寄托着希望,而至“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诗意大转美好的希望顷刻间倾覆,全诗无一悲字却处处是悲。这一层是诗意上的对比强调暮年之悲,营造出感伤的氛围。这在整个诗篇中形成错落感,一时间情感的巨大波动带来的震撼,引出的情感与思想的内涵无不深深揭示诗人内心的悲苦。《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诗意上的对比而产生的落差感来写悲,写出的悲其实更悲。在部分上,以“老夫”与“壮士”作比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上边这首诗是诗人以同类作比,抓住他们共同的悲的根点,使本已凄婉的诗境再加一剂苦药。这是一种沉重,一种人文关怀失落后的悲吟。

映衬与对比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对比中突出要表现的对象。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老者形象在表现过程中不会显得单薄,而是有“红花绿叶衬”的艺术效果。如《百忧集行》中: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诗详注》卷10)

这首诗以“安史之乱”为时代背景,写诗人自己的居所、老妻、子女的不同窘色;写出的是一种贫饥、苦难,一种为人父母内心的酸痛;也是杜甫在自责的同时,以自己的家庭的遭遇映衬那个时代;以自己的生活映衬平常百姓的苦难生活。这种生活是哀伤的,却又是拘谨的,没有痛斥的勇气。诗人将这一现实以不同的形象陈列出来,尤其是他塑造的自己老妻的形象在对比之下显得更加丰满,此时把一种不言自明的情感色彩化,很清晰、很直接地把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断然诉诸笔端。

三、写实与写意

宋人胡宗愈说:“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5]这就是后人界定杜诗为“诗史”较为合理的解释。至明代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6]才明确地指出了杜诗以“时事入诗”的首创地位。而这种以诗为载体来写实、抒情、写意,把历史与现实结合,且又不同于历史保留了诗歌所独特的言志抒情的传统。如《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杜诗详注》卷5)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从凤翔回州羌村探望,历尽艰险终于与家人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组《羌村三首》。第三首中诗人写“父老”“问我久远行”引出诗人自言自身的艰难经历,又以“四座泪纵横”表达了对诗人的同情与理解。这是借写诗人的实际遭遇但深层次写出社会凋敝寂寥、人民疾苦之象,把写实与写意结合塑造出真实的人间冷暖的温情。仇兆鳌说:“叙饮中问答,皆乱后悲伤之意。莫辞四句,代述父老之语。请为二句,致谢父老之词。歌罢而叹,公伤乱也。听歌而涕,父老酸心也。”[7]萧涤非先生说出了这首诗的深层内涵:“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来处不易,故曰艰难。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8]

杜甫把写实与写意交织写出他内心复杂的情感。这不仅感人,而且令人同情。这不仅具有现实的纪实性,而且有历史的佐证性。所以杨义说:“杜甫就是把历史思维的优势注入到诗歌里面,给诗歌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痛切感。以诗兼史,化史入诗,诗史相融。”[9]

杜诗将现实生活的现实性与诗歌创作的表意性结合,写出的是现实生活的历史变迁与他情感的起伏的结合,写出的是人民的心声。

四、总结

杜诗里表现老者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的方式既继承了前人的艺术手法,也融进个人的艺术创造力在内,使得老者形象的表现更趋复杂化,这突出的表现就是表现老者形象的方式是把修辞手法与艺术方式结合起来,在表现的同时隐含着无尽的意义。

本文第一类与第二类手法都包含写实与写意成分,但是第一与第二类手法侧重于杜诗老者形象的表现手法层面,但在第三类手法(是艺术方法)是对第一与第二类手法的深化或者细化。通过这三个层面作为基础来理解老者形象表现的复杂性与真实性特征,并且有助于深刻理解特定时代下诗人以及劳苦大众的忧怨与不平。通过对老者形象表现手法的研究,以图从细小的夹缝中窥探诗人丰富的艺术与思想内涵,并将这种技巧的运用与诗人的情感思想结合,尤其是当时的历史时代结合,有助于深刻理解杜甫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巨大影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参考文献:

[1] 刘明华.杜甫研究论集.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22.

[2] [8]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92、84.

[3] 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8.

[4] [5][7](唐)杜甫.杜甫全集.(清)仇兆鳌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480、2242、391.

[6] [明]胡震亨.唐音癸.见[清]纪昀等总纂.台湾商务印书馆编审委员会主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唐音癸二十六.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民72-75[1983-1986].

[9] 杨义.杜甫诗的历史见证品格及其审美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