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科院校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科院校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知识结构。在尊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对教学整体内容的调整、拓展、优化,使之更加符合其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SPSA模式引入、病案教学法的应用,以及适时导入生活事件以扩大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范畴等途径,对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新的改革、探索和研究,寻找适合工科院校微生物学教学的途径,来适应新世纪人才成长的要求。

关键词 工科院校;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39-02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已经从过去强调接受、继承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转变为强调主动探究、积极体验及发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学会学习是21世纪一个重要的生存概念,也是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微生物学的授课对象是生物技术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四年制本科学生,由于其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背景等都有其自身专业的特点,开创一条适应专业发展和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知识结构的教学道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考虑的新问题。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不仅对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时更新,同时对以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进行了新的探索、改革和研究,来满足和符合新世纪人才成长的特点。

1 教学内容的更新

内容设计专业化,在尊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对教学整体内容的调整、拓展、优化,使之更加符合生物技术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

1.1 把握横向、纵向、多学科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1]。其内容多而复杂,涉及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等众多内容,如何进行优化,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比如,在讲授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时,实时地将药理学知识、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及耐药性融入其中;感染与免疫章节,又应用到生理学和免疫学的相关内容。

随着生理学和医学的发展,人们要求了解微生物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了解微生物内物质的化学变化,能量的转化过程,还要了解这些过程及生理机能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这就使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紧密结合在一起[2-3]。因此,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多作横向、纵向、多学科的联系,加强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健康知识的补充渗透

如果说20世纪是以病为本、以医疗为中心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世纪。由于授课对象是生物技术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考虑到专业特点和未来工作性质,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知识和意识的渗透: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以及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实际上健康在现实的社会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医学的任务已不再是单纯地治病,而重在防病,因为疾病永远不会消失,但健康却可以把握。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健康意识,而且使他们的这种意识逐渐影响到周围的人群,并将进一步渗透到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中。这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和可观的局势,由此而来造就的将不仅仅是健康的个体,而是健康的群体、健康的社会乃至健康的中国和健康的全人类。

1.3 前沿科学的拓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不仅仅只限于书本,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完全代表时代的步伐,需要不断被扩充和更新。因此,前沿知识介绍的必要性尤为显著,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非常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前沿性知识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介绍,及时穿插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及热点话题,包括与微生物学相关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获奖情况等,在开拓学生视野和思路的同时,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也使他们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和奋斗目标。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目标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从2009年开始,对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新的改革、探索和研究。

2.1 SPSA模式的引入

SPSA模式是演讲(Speech)、演播(Performance)、研讨(Seminar)、联想(Association)的缩写。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以单纯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将精练的课堂演讲、有效的课件演播和广泛的师生研讨、丰富的知识联想融为一体,不仅注重内容的形象化、故事化,同时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探究性,并能在教学上抓住要领,突出重点,使讲课内容少而精、深入浅出、系统连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病案教学法的应用

将教学与临床知识密切结合,注重学生基础课学习过程中临床思维的培养。从临床角度探讨一些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适当引入案例教学为基础的课堂讨论,以病例、问题为先导,把微生物学和其他基础课(如生理、病理、免疫、药理等)联系起来。病例中包括对病人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实验室诊断、临床症状、防治、愈后等。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把病源微生物的有关知识和某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转归、防治等几方面进行纵向联系,而且要把本学科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才能正确分析问题[4]。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启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的灵活性,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探索。

2.3 联系生活事件,加深感性认识

联系鲜活的自然和生活现象,将抽象的微生物学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相关章节涉及微生物应用时,就会提及当你清晨起床后,深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喝一杯可口的酸奶,品尝美味的面包和馒头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享受微生物给你带来的恩惠;当你患某些疾病而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经受疾病的折磨时,那便是有害的微生物侵蚀了你的身体;但当白衣护士给你服用或注射抗生素类药物,使你很快恢复了健康时,你得感谢微生物给你带来的福音,因为抗生素是微生物的“奉献”;等等。可用实际事例来联系和巩固知识,使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又能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发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5],形成由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有效的积极主动学习的环境[6],并掌握事件中所蕴含的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3 结语

围绕学校的总体教育目标,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将教育理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渗透到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法手段的探索与研究中,构建主线清晰、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工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2]范蔚.当前综合课程设置的难点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6.

[3]陈燕飞.二十一世纪的微生物教学[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26-27.

[4]吕岫华,刘伟,白燕萍,等.工科院校《医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5):84-87.

[5]肖骞.激发学生对生理学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J].医学信息,2010,23(7):2073-2074.

[6]张士军,林耀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生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l(4):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