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悲情阿里 第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悲情阿里 第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因为去过藏北,别人问起我的感受,我说那是一种被震撼的感觉,实实在在说,藏北的美是震撼的美,她让你深深感悟到“博大”的精髓。

阿里则不同,西行2000多公里,转过岗底斯神山、玛旁雍措圣湖,穿过札达土林,走进古格王朝遗址……,我始终没有感受到那种彻底粉碎心灵的震撼,有的却是难以名状的悲怆。坦白地说,阿里的美是悲情的美,她让你在深刻的体验“残酷”之后依旧深深地眷顾它。

古格王朝,断了线的风筝

阿里扎达县扎布让区境内托林镇西北的象泉河南岸,一座古城堡依山叠砌而立。这座古城堡残存着 879孔洞窑、445座房屋、58座碉楼、28座各类佛塔,西侧还有一盘旋的水道将山下水源引入山上。城堡的防御工事森严,障墙重叠,碉楼林立,从山下到山顶唯有一条暗道可以通行。这座气势夺人的古城堡,就是9世纪中叶吐蕃王国的末代赞普朗达玛的后裔吉德尼玛衮在此建立的小王朝――古格王朝。

站在古格王朝城堡遗址的最高处,俯瞰整座都城,我为她的完整所感动:一座曾经拥有10万余人的繁荣都城突然消亡,但几个世纪以来,却始终保留着都城毁灭的原态!

从山脚沿小路走,经过的红庙、白庙、度母殿和轮回庙4间古殿内,保存着许多色泽鲜艳的精美壁画,有些壁画上还涂着金漆。这些壁画描绘了吐蕃历代赞普和古格国王世系,记录了1038年阿里王意希沃迎请古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的情景和佛经故事。在山顶的坛城殿,壁画的主体大多为密宗男女双修佛,边侧绘有数十位形态各异的裸空行母。这些充分显现了古格王朝对佛教的崇尚。

山腰处有两条连接的隧道直通山顶。北面悬崖边的通道,仍保留着当年堆放着的鹅卵石,走过崖边通道,有一长宽各 40米的大院子,这是古格国王听歌赏舞娱乐之所。再往北行出现的一侧地面垫高,四壁皆空的院落,便是当年国王议事的宫殿。山顶处有一不显眼的小门,进门沿台阶可深入山体内,山内的通道很陡,只容一人上下。下行几十米后山洞扩展开来,有大小房屋几十间,最外层还具有透气、透光功能,据说这是当年古格国王冬天避寒的冬宫。

还有王宫寺庙的周围的10多个洞窟,当地人曾在里面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古代武器,诸如盾牌、盔甲和大刀长剑等。

在离古格王朝遗址约10分钟路程的山洞内,前些年的来访者还能目睹洞内堆满的数百具无头干尸。

但是,走过古格王朝遗址每一个“完整”,我的思路却越发不完整了,我无法回答自己的提问:洞内只发现了数百具无头干尸,即便说这些尸体是拉达克人杀害古格将士遗弃在此的,那也只是区区小数,10余万古格人哪里去了?遥望古格都城几乎看不到绿洲的沙漠化土地,我更愿意相信,是大自然惩罚了古格人,古格一带地理环境的迅速恶化导致的灭顶之灾可能毁灭了古格全族。

风筝断了,我们永远无法知道10万古格人的去向,坦白地说知道与否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以此为鉴,如果我们享受文明是以破坏大自然为代价,其结果必然如此残酷。

冈仁波钦,精神孤旅的中心

有很多神山圣湖,转神山、朝拜圣湖,是所有朝圣者毕生的追求,马年转冈仁波钦则更是朝圣者理想的夙愿。

冈仁波钦,藏语意为“雪山之王”,阿里人骄傲地称它为 “雪山雄狮”。它是阿里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6638米,虽不是最高的山峰,却地位显赫,位为众山之首。因为其形酷似金字塔,四壁对称,由南而望可以一睹山体上佛教万字格的著名标志:从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万字格。即便是在200多公里以外,只要晴天,依然可见冈仁波钦的雄姿,仍依稀可见山体上那象征着精神力量、昭示着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的佛教万字格。

冈仁波钦和围绕它的那57公里转山道上,随处都有众神灵和普通朝圣者留下的圣迹以及由此在朝圣者中间流传的许多神话传说,这些传说不仅叙说了神灵的故事,也描述了历史上的真人、甚至普通朝圣者的传说:

传说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米拉日巴曾经在冈仁波钦的直热布洞内闭观修行,并在冈仁波钦山上与本教高僧那如本琼接连斗法,在决定胜负的那一天,那如本琼起早骑鼓飞往比赛终点――冈仁波钦山顶,而米拉日巴却乘着太阳射出的第一道光率先到达,那如本琼一惊,坐骑滚落到山脚。传说言,冈仁波钦南面的那条冰沟就是当年那如本琼的坐骑滚落时留下的痕迹,而半山腰处的凹陷部分则是米拉日巴和那如本琼斗法导致。

传说一位背着孩子朝圣的女子路过转山道中的一池湖水时,蹲在池边低头饮水,孩子不幸从后背滑落湖中,为了超度孩子,也为了洗刷自己的罪孽,她围着冈仁波钦转山13圈,最后在道边歇息时化仙而去,她走后,在支撑着她的臂膀的那块石头上留下了一道完整清晰的臂印。

此外,人们敬仰冈仁波钦,还因为它是生命之源的发祥地。在阿里境内有四条河流,除孔雀河外,其他三条河--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都源自冈底斯山,并流向印度的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最终汇入印度洋,所以,信仰者们更加相信,冈仁波钦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神。

事实上,冈仁波钦的壮美只能远望,不可近瞧,走近冈仁波钦,才会突然发现它并不美,每一山、每一坡、每一峡谷都很普通,转一圈57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满眼见到的是没有绿色的荒漠和盖地的乱石,唯有潺潺流淌的泉水、雪水、溪水、河水能让你感受到生命还在的气息。朝圣者们来这里,不为赏山,只为转,佛教徒顺时针转,本教徒逆时针转。转山的有70岁老人,也有10岁的孩童,有男人,也有女人,有僧人尼姑,也有在家的修行者,人们彼此并不交流,而是怀揣着夙愿独自匆匆转。著名作家马丽华把这形容为精神之旅,十分贴切。

作为一个考察者,当我也像所有转山的朝圣者一样,历尽艰辛,以透支生命的代价,走过海拔5300米的乱石大坂,翻过海拔5760米的卓玛拉山,转完全程57公里山路时,我才突然体悟到,对每一个转山人而言,这是一次非常到位的精神孤旅,似乎是转山环境的残酷,使人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自己过去的超越。应该说,冈仁波钦是精神孤旅的中心,它让我萌生了一种仿佛回家的悲恋之情,对这贫瘠的荒漠产生了持续的感动。

我在寻找答案,冈仁波钦何以能够持续不断地吸引那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探险者?

莫非是环境的荒漠、气候的残酷、历程的艰辛在一个人身上聚合的穿透力,足以打动内心深处久睡不醒的本真?足以在迷惘中找回清醒的自己?足以从步履为艰中启动再坚持一下的毅力?也足以让一个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我终于寻到了答案:冈仁波钦的魅力就在这里,假使转山可以获得功德的话,其义应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