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正在影响着我国高等职业教 育的改革与发展;高职教育应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大力 开展全面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收稿日期:2006―11― 20

作者简介:彭健(1968―),男,汉族,江西省萍乡人,华东交通大学讲师 ,主要从事管理学教学与研究

所谓高素质的人才,是指具有宽广知识基础和多方面能力的人,能够思维快捷地解决复 杂实际问题的人。人的素质会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和社会实践的反复磨炼逐步提高,高职教 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 越高的学历要求,为个人将来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而素质教育特别 强调人发展的整体水平,其着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和如何发展。

一、关于素质教育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农业经济社会到工业经济社会,再到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给我 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 力,再到重素质,表现为教育重心的转移,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从这个意义 上说,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

按心理学的解释,素质的原义是指“人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而且“主要是感觉器官 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这种先天的生理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条件,属于人的先 天身心品质,它要通过后天社会实践来发展、成熟和补偿。影响人们素质发展的基本因素, 包括遗传、体质、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认识与社会实践等,其中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 性作用。我们应当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时期,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促进 其身心品质和智能发展。高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青年学生通过学习以后具备参与社会生 活和职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促进他们身心品质的全面成熟和发展。

素质教育应当是这样一种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从而为学生 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其目标是通过教 育和训练促进学生内在的身心品质发展。这种建立在心理科学基础上的素质教育,是现代教 育学的基石,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内容。

二、职业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的。知识是形成素质和能力的基础,知识通过思维内化成为素质,素质在认知和实践过程中 ,外化为能力。教育学上的素质概念是指先天与后天的整合素质,这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基本 品质是人发展的基础。个体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教育训练和社会实践,逐步形成各种外在的 行为能力,成长为各种不同能级的专门人才。

1高职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素质的内在性,要求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 生良好的内在身心品质的养成和发展上。这种内在身心品质的养成和发展,是通过长期的知 识积累、艰苦的思考实践实现的。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和对信息的摄 取、加工、运用过程中,达到知识内化和情感意志品质的养成,形成内在的潜能。

2高职教育更应注重基本品质的培养。人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 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这种基本品质是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养成素质的融合,人的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 思维品质和精神情感的养成,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本方面。这种素质的基础性,为人的继续 学习和发展,为从事社会生活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素质教育。能力和素质比较而言,能力是不能覆盖人的 全面素质的,实际上素质比能力更内在、更根本。人的行为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 行为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基础,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 特定实践活动中的整合与发展。职业能力属于特殊能力,它不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简单 相加,而是个体在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通过知识和技 能的迁移和类化,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以特殊发展和整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职业能力。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合起来而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

三、在实践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个合格专门人才的成长,需要经历四个过程:一是学习过程,即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学 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专业实践过程,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形成多种 专业能力;三是职业能力训练过程,在实际的职业岗位实践中,通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 迁移和类化,形成特定岗位的职业能力,从而完成职业能力的初步训练;最后,再经过反复 社会职业实践,使这种职业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能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职业活动中遇到的 实际问题,成为一名合格的专门人才。前三个过程是在学校里完成的,最后一个过程是在社 会职业实践中完成的。在实践中我们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1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具 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应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了解构成这一职业岗位工 作的主要内容,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为主要依据 来安排每门课程,从而确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把如何形成职业能力特色作为整个课程体 系及课程内涵设计的主要目标,从而使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之间形成有 机结合,以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

2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社会发展使得职业岗位的外延和内涵都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具体工作的能力,还要具有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 应性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一定要重视必需的基础课的教学与改革。相应职业领域的 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而是包括知识、技能、经验等相关能力的综合概念,所以,必须十 分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教学。

3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不同的培养对象,应分析他们各自不同的优 势和缺陷,以便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弥补他们知识或能力的缺陷,达到预 期的培养目标。再者,在教学中可以实行学分制,使学生自定进度,自主地进行学习;在实 践教学中,还应对从事岗位不同的学生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指导。

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得创新,高职教育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 ,把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良好的内在身心品质的养成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 能力,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 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戚万学教育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张承芬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罗时英教育学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