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胰岛素应用的护理进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胰岛素应用的护理进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糖尿病;胰岛素;应用方法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453-03

中图分类号:R 587.047

文献标识码:A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生化特征的综合征,其主要缺陷为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从而引起各种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障碍。胰岛素能促进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异生,是糖尿病(DM)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自Bending等于上世纪20年现并首次在临床应用胰岛素以来,人们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胰岛素在制剂的改良、治疗方案的更新、注射装置的改善、护理措施的完善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本文就胰岛素应用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胰岛素种类及其运载系统

根据制剂的作用时间不同分短效、中效、长效胰岛素;根据来源不同分猪、牛、基因工程人胰岛素;根据纯度不同分为普通制剂及高纯胰岛素制剂。长效及中效胰岛素在5℃可放置3年效价不变,而普通胰岛素在5℃放置3个月后效价减弱。胰岛素的保存,最理想是放置在冰箱冷藏室内,温度保持在2℃~8℃,忌阳光曝晒及冷冻。如过期或出现结晶则不宜再使用。为探讨低温下胰岛素开瓶后安全使用时间,孙美红等[1]根据胰岛素每日抽吸次数分为5组,结果显示:瓶内胰岛素抽吸5针/日于第10日,4针/日于第16日,3针/日于第20日,2针/日于第25日,1针/日于第35日,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阳性,建议应在安全使用时间内使用。一次性1 ml注射器,可准确抽吸胰岛素,但需按剂量换算容量。B-D超细针胰岛素注射器为1961年美国B-D公司首先研制生产,1994年进入国内市场。它以胰岛素的单位数为刻度标志,注射器单位间距较宽,轻巧、持针方便,针头与注射器连为一体,严密无缝,针头细,注射时痛苦小;喷气注射器(无针注射仪)1966年开始研制,以无针无痛目的设计,利用高压爆发来推动胰岛素透过皮肤至皮下,可减少皮肤损伤和注射时的精神压力,游离胰岛素水平高,但作用时间短;笔式胰岛素注射器在丹麦问世,是1985年世界第1支胰岛素笔型注射器,它将胰岛素与注射器合二为一,携带方便,剂量能精确调整到1个单位,针头短而细,注射痛苦小。因剂量选择时有声音显示,视力障碍的DM病人也可自行注射。使用前应倾倒混摇多次,以充分混匀胰岛素悬液,注射后针头需在皮下停留6 s以上,压住注射笔按钮直至针头从皮肤拔出[2];胰岛素输注泵是较为精致的“闭环式”装置,含有葡萄糖传感器,可自动调节胰岛素剂量,多用于床旁急救和临床研究。皮下输注泵是“开环式”装置,可用手调或人工控制调节输注量,病人愿意和能够在家中监测血糖。使用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需要高度能动性病人,还需一个熟练的专业小组的参与和支持,不良反应是针刺部位易发生感染。有人主张将皮下输注泵改为插入腹腔内游离导管的泵给药[3],该方法可使至少50% 的胰岛素能经网膜吸收,但易引起腹膜炎。腹膜内胰岛素治疗与皮下胰岛素治疗相比,前者可改善基础葡萄糖生成,能使低血糖时胰升糖素和葡萄糖生成增多,通过生理途径给予胰岛素,减轻外周胰岛素抵抗[4]。国外有一种病人自行使用的内置胰岛素套管针[5],置于皮下可保留1周以上,病人只需用酒精清洁套管的注射孔,就可将需要的胰岛素注入。置管的最佳部位是腹部,多选用脐下或脐两侧距脐至少2.5 cm 的部位。

给药渠道及其生物利用率

移植胰及人工胰,从移植部分胰脏到整个胰脏,以至在多种部位用注射方法移植胰岛细胞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主要的障碍是不易获得足够的可移植组织,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6]。经皮静脉移植胰岛细胞代替胰段或全胰移植正在临床实验研究。国内采用改良的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7],胰岛素用量减少70.8%±10.6%,且葡萄糖负荷后C肽峰值是移植前的2.23~2.56倍。移植术前应着重进行饮食指导,强化胰岛素治疗,术后防止低血糖反应,进行局部护理,预防感染。也有通过气雾胰岛素呼吸道给药,Laube等报告[8]经呼吸道吸入的胰岛素雾化剂,一次吸入胰岛素1.5 U/kg,可控制餐后血糖

注射部位选择及注射方法

人体的皮下均可注射胰岛素,但最好选择远离关节、神经及血管的部位,如上臂的外侧、大腿的前外侧、臀部外上1/4、腹部等。注射部位的选择与交替,对长期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十分重要,可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的痛苦,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和并发症。多主张采取多部位轮流皮下注射法,选择臀大肌、上臂外侧、腹部及股外侧,每个部位划分15个注射点,按每日3次计算,每部位5天,后另换部位。明尼苏达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11],单纯腹壁注射时的平均血糖水平低于交替注射期,皮下注射胰岛素不同的吸收率依赖于它注射的位置,腹壁吸收率最高,其次才是上臂、股部和臀部。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提倡在一个解剖区域系统地轮流注射胰岛素。为使胰岛素缓慢吸收,多采用皮下注射。教科书要求皮下注射角度为30°~40°,因不同病人、不同注射点的皮下脂肪含量各异,单一的注射技术是不可取的[12]。建议注射前捏起皮肤,以估算最适当的角度。体瘦者应捏起足够的皮层,用45°角注射,体胖者可以以90°角注射。对将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极少数病例,需要迅速吸收胰岛素,可用长针头注入肌肉[13]。赵书云等采用垂直皮下注射法注射胰岛素,并与斜刺法比较,结果提示垂直注射法可保证疗效,减轻严重疼痛发生率,提高治疗依从性;注射针头的选择,应选用标准胰岛素注射器,1 ml标准胰岛素注射器的针头应为3/8或5/8英寸长,没有死腔,而1英寸25号针头有0.07 ml的死腔。只注射一种胰岛素时可不考虑死腔的存在,当注射混合型胰岛素时必须考虑死腔问题,因后抽取的胰岛素被抽进了针头,导致不能精确地确定每次使用了多少胰岛素[14]。为探讨在输入含胰岛素溶液时的血糖不稳定问题,司惠芳等人做了胰岛素配药方法的研究[15],结果是采用4.5号针头抽药,8号针头注入输液瓶,再回抽1 ml液体重新注入的方法,注入的药量值最接近实际药量;为了研究输液过程输液装置对胰岛素的吸附作用,侯惠如等人应用放免测定的方法,对不同输液装置、不同胰岛素浓度液体及不同输液速度对胰岛素输入的影响进行研究[16],结果表明,输液过程中胰岛素浓度越低,胰岛素输入量波动越大;不同浓度胰岛素吸附率虽有差异,但胰岛素的绝对吸附量相近,低浓度的溶液丢失胰岛素相对较大;应用配液袋输入胰岛素溶液,胰岛素吸附率较低;输液速度对胰岛素的丢失的影响不大。

临床反应的观察及其处理

低血糖反应,发生原因主要与医务人员使用胰岛素不规范,也与患者及家属对有关预防低血糖反应知识的缺乏有关,如过多的胰岛素、过量的运动、太少的进食、误餐、疾病或饮酒等。应用胰岛素时要做到三准(时间准、剂量准、剂型准),掌握病人进食情况,严密监测血糖,做好DM 教育 使用中长效胰岛素剂量偏大时,应指导睡前加餐。低血糖的治疗方案应依据发作频率、程度及个体情况而定,若每次低血糖在每日的同一时间发作,则需重新制定治疗及饮食方案。胰岛素过敏反应少见,可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等。可用抗组织胺类药物,重者需调换胰岛素类型,或采用脱敏疗法。邱秋玲报道1例注射胰岛素后全身荨麻疹病人[17],行脱敏治疗,自0.001 U开始皮下注射,无反应后每15 min加倍注射至12 U,后继续在三餐前30 min各皮下注射12 U,未再出现过敏反应。胰岛素性水肿多发生在胰岛素控制不良,糖代谢显著失调,经胰岛素治疗迅速得到控制时出现。可自然消退,给患者低盐饮食,限制水摄人,必要时予利尿剂。而如果每日胰岛素需要量在200 U以上,在1个月后可发生胰岛素抵抗,原因是抗体形成与胰岛素结合使之失去活性,或可能由于感染、皮下吸收不好引起。常于数月以至1年内自行消失,可更换不同种胰岛素或较纯制剂。注射部位可发生红肿、发痒、硬结、皮下脂肪萎缩等,据报道1例自行注射胰岛素的病人,腹部及右臀分别有8 cm ×8 cm、6 cm×6 cm 的皮肤凹陷[18]。采用高纯度胰岛素制剂,注射部位轮替,可防止其发生。注射疼痛的处理,主要是减轻药液温度对皮下组织的冷刺激,抽取药液后放置室温下5~10 min再注射;用酒精消毒皮肤要在蒸发后再注射;穿刺时要两快一慢(进针、拔针快、推药慢);使用标准胰岛素注射器。

参考文献

[1]孙美红,管芝玲.瓶内胰岛素反复抽吸后安全使用时间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1,7(4):246.

[2]郑美春,万双青.使用诺和笔的行为训练指导[J].淮海医药,2005,23(2):144.

[3]Lenhard MJ,Reeves GD.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nsulin pump therapy[J].Arch Intern Med,2004,161(19):2293-2300.

[4]李 利,王海燕.腹膜内比皮下胰岛素治疗能使低血糖时胰升糖素和葡萄糖生成增多[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1,21(4):219.

[5]向文青,曾伟杰,赵华妹.糖尿病护理进展[J].南方护理学报,2000,7(1):59.

[6]吴晓英,冯 洁.胰岛素新剂型的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2005,15(2):37-39.

[7]马玉桂.改良的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64-665.

[8]Laube BL.Benedict GW.Dobs AS,et al.The lung as an alternativeroute of delivery for insulin in controlling postprand glucose levels inpatients with diabetes[J].Chest,1998,114(6):1734.

[9]李小玲,李军谦,赵 洁.胰岛素经鼻给药的临床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39.

[10]郑亚光,范丽风.胰岛素使用中的若干热点问题(上)[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76-77.

[11]刘永娟.胰岛素制剂的合理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4,11(12):38.

[12]孙美红,栾诗璇,张俊蕾.胰岛素注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73-74.

[13]赵书云,楮明清.垂直皮下注射胰岛素31例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0,15(9):538.

[14]曾宪英,尚淑君,刘玲玲.胰岛素注射器针头长度对药物功效的影响[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0,19(11):523-524.

[15]司惠芳,魏丽霞,张 迪.关于胰岛素配药方法的研究护理杂志[J].2001,18(4):1.

[16]侯惠如,孟晓敏,吴素芬.输液装置对胰岛素吸附作用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49.

[17]邱秋玲.1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过敏行脱敏疗法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8,13(5):304.

[18]钟婉崧,峰,王秀容,等.1例自行注射胰岛素致腹部皮肤严重凹陷的借鉴[J].现代护理,2001,7(4):67.

(收稿日期:2007-01-22 修回日期:200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