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转型时期深圳工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转型时期深圳工业发展的若干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转型

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经济全球化是适应生产方式的转变,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保证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过程。其实质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体系的调整和重构过程。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全球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产业(企业)及地区发展的失衡。由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均为发达国家制定,而各国从这种全球产业模式中获利的多寡并不对等,发达国家依靠出卖专利和技术标准,赚取整个产业70%以上的利润。新兴工业化国家在高技术产业链中,包揽中间制造环节,仅能赚取20%左右的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处在高技术产业链的下游,承担初级部件生产或最后的加工装配,赚取的利润只有6%左右。可见,产业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转型,只有把握产业全球化的脉搏,才能真正分享产业全球化的利益。

转型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面临的必然选择。它包括发展模式由过去粗放式向集约化方向转变,也包括生产方式由福特制、丰田制向温特制生产方式转变。在温特制生产方式中,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分解使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相对独立、且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增值环节,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而是取决于充分发挥和确保自身竞争优势的环节。微软、英特尔正是通过分别制定视窗操作系统、中心处理芯片的标准和游戏规则,控制销售渠道,以关键技术主宰着整个产业链,成为市场垄断者。这一特点通过“微笑曲线”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来。在微笑曲线中,处在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其获得的收益是大不同的。处在产业链上游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和核心部件生产的企业,以及处在产业链下游从事品牌创新和营销管理的企业,都能获得很高利润,而处在产业链中游劳动密集型制造、装配型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

微笑曲线揭示了在产业链条中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服务等要素对产品附加值提升的重要意义。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科研力量,将资源集中在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维护品牌、维持市场标准、资金流动、加强服务市场等最能够创造利润的微笑曲线两端,而把耗费大量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市场风险大、折旧快的生产领域逐渐转移到其他地区,获得了最大的利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企业则通过模块生产落实着这些标准,集中在微笑曲线利润最少的中段。

2.深圳工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深圳市自成立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深圳的工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迅速发展,以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9.2%的水平,创造了世界工业史上的一大奇迹。至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723.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0.3%,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工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然而,多年来随着资源的快速消耗、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使深圳工业的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的困扰,突出反映在以下两方面:

2.1困境一:空间资源难以支撑扩张性的工业发展模式需求

工业作为对资源占用和需求较大的产业部门,其发展模式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尤其是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市、区、镇、村“四轮齐转”纷纷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在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及规划相对滞后的前提下,大面积的土地被出让或出租,“以土地换市场”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持续了近20年,使深圳原本狭小的土地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圳的城市建设用地从1979年的2.81 km2迅猛增长到2006年的723.6km2,年均增长23%,其中2006年工业用地为254.8 km2,占建设用地的35.2%,远远超出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的15%~25%。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工业扩张,而忽视了城市配套设施的同步发展,导致公共配套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综合服务水平不高、经济运行效率低下,城市功能结构日趋不合理。

另外,从剩余的土地潜力来看,截至2006年9月深圳未批未建用地约219.6 km2,如若考虑已选址用地将继续完善相关用地手续,则剩余可储备用地约185.83 km2,结合组团(分区)规划确定的用地功能进行对照分析,在剩余可储备用地中规划作为工业用地的可储备用地规模仅为24.2 km2。空间分布也十分零散,主要分布在山边、村边和海边。从近年来的土地供应情况来看,2004年工业用地年度供应量为14 km2,2005年为12.6 km2,2006年为7.6 km2,分别占当年建设用地的38.6%、35.3%和35%,工业用地依然是年度建设用地供应的主要部分,以此速度,几年后深圳将无新增工业用地可以供应。

2.2 困境二: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工业结构难以提高工业质量

在以制造业比重不断变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内部结构将出现阶段性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升级、不断向高端化演变的趋势。一是工业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转变,即所谓的重化工化阶段的出现;二是重化过程中出现以原料为重心向以加工组装为重心的阶段演进,即高加工度化;三是在高加工度化过程中,工业结构将进一步表现出技术集约化的趋势。按照钱纳里对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深圳已经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在这一时期深圳已经完成了传统工业化的基本任务,并出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高加工度化的某些特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

首先,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在“三来一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企业的主要资金和关键技术来自香港和其他几个发达地区,在技术方面多以引进为主,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高科技产业。近年深圳申请的专利数目居全国前三位,但多以产品的外观包装等为主,而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数目不多。这使得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整个产业的带动作用受到质疑。

其次,从产业国际分工及产业链的角度看,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以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优势为主,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落后。有研究者将深圳的工业增加值率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和韩国、菲律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增加值率相比较,深圳的工业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70年代水平,也低于韩国80年代水平,与同期马来西亚、菲律宾相近。很显然,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对高科技产品的加工和组装,产业价值链中的主要价值增值环节被国外垄断,也就是说,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具有高端性,其发展容易受到技术专利上占垄断的发达国家的掣肘。从一定意义上讲,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仍具有劳动力密集型的特征,这种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会构成对整个工业产业质量提高的隐患。

3.思考与建议

高增长与紧约束成为深圳工业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也是深圳产业转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这一矛盾存在于产业转型的全过程,制约着产业转型的各个方面。破解这一矛盾,是产业转型成功的关键,也是推动城市转型的动力所在。针对深圳空间资源难以为继以及工业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围绕工业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采取“开源节流、驰张有序”的土地供给政策,彻底转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工业的发展模式与土地资源的供应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过去土地资源供应充裕,工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空间资源急剧扩张基础上的,是典型的“以土地换市场”的发展模式。如今,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应采取更为严格的土地供应政策。所谓“开源节流”,一方面要加大对已建设用地的潜力挖掘,许多早期建设的工业区,产业层次较低、效益较差、土地利用程度不高,通过存量用地的改造来提高利用效益;另一方面,对新增用地要严格控制,贯彻落实国务院2006年31号文件,实行工业用地的招牌挂出让制度,严把土地“闸门”,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以有效控制工业用地低价竞争、低成本过渡扩张。通过土地资源的紧约束“逼迫”产业优化升级。所谓“驰张有序”,就是指在紧约束供地的前提下,对于新兴工业、重大产业项目等,土地供应应留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补偿新兴产业的土地使用费,为其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3.2加快旧工业区的升级改造,促进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

首先,将工业区的升级改造与空间整合有机结合,引导零散工业企业进园发展,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共享。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促进工业的集中发展,针对深圳当前工业用地遍地开花、零散布局的态势,一方面,要加大对工业区的升级改造,将周边若干小工业区整合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通过完善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配套设施,提高园区的建设水平,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创造一个高效便捷的环境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差异化的调控政策,引导零散分布的工业企业逐渐向集中成片的工业园区集中,共享园区的各类设施。而置换出的零散工业用地则可以结合旧城、旧村改造,为城市居住或配套设施的建设提供空间支持。

其次,充分挖掘工业用地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促进工业生产由“低产田”向“高产田”的转变。加强对工业区的效益评估,对于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低于《深圳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要求的,要引导其整改,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劝其退出。同时要加大对现有企业“零地招商”的扶持力度,通过一系列产业优惠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增加投资力度,并向以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和产品展示等产业链两端发展。通过改造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投资强度等,推动产业以高附加值的新兴制造业替代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真正推动深圳工业由过去以“三来一补”为主的“低产田”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精尖的“高产田”转变。

3.3加快推进工业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引导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以现状产业空间分布为基础,结合不同产业的集聚发展要求和深圳优势产业促进的需要,确定一些优势产业的集聚发展空间,如引导黄金珠宝产业在水贝工业区集聚、通讯设备产业在龙华-坂雪岗高新区集聚、汽车电子产业在观澜北部工业区集聚等。通过产业的更新换代,全面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依托,以研发平台为支撑,以集群化、品牌化为方向,全面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发展要求,引导企业向管理规范化、产业链条化的现代工业园区集中,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和品牌化。同时,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设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基地或特色产业园区,通过集聚基地挂牌命名等方式,予以必要的集聚引导和政策扶持,形成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

3.4建立劣势产业的退出机制,加大产业空间置换力度,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挪空间

淘汰劣势产业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立新型工业体系的迫切需要。首先,通过工业区的升级改造为产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全新的平台,一方面有助于引进和发展先进制造业及相关配套的生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劳动法、环保法、安全法、税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淘汰污染重、资源消耗大、劳资矛盾突出、税收少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政府引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退出企业释放出的土地资源,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挪空间;其次,对于淘汰的企业,政府从鼓励的角度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包括土地置换优惠补偿政策、产业转换资金和财税支持政策等;第三,产业的此消彼长要符合市场规律,不应强行人为推进,避免出现产业的“空心化”和产业结构的“虚高级化”。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中要把握好劣势产业退出的节奏,在调整中保持平衡,在平稳中实现升级。

(作者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