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商业银行钢贸贷款问题反思与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商业银行钢贸贷款问题反思与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13年以来,长三角地区钢贸贷款诉讼案件明显增多,钢贸贷款风险不再潜伏而浮出水面,引发银行业内和社会广泛关注。笔者试图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对商业银行钢贸贷款问题进行反思和检讨,探讨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改进授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措施对策,以增强经济波动形势下防控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的能力,促进授信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钢贸贷款 风险管理

2013年以来,长三角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钢贸企业案件数量显著增长。上海法院网开庭公告显示,3月18日—4月17日,上海地区就有23家银行209起钢贸商贷款违约案件陆续开庭。经历前几年钢贸市场开办热、钢贸贷款投放热后,如今纷至沓来的是钢贸市场关门热、钢贸商户“跑路”热、钢贸贷款诉讼热,钢贸贷款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已现冰山一角。作为商业银行,应从钢贸贷款的经营和管理中,深刻反思,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防止类似问题重演。

一、关于商业银行钢贸贷款问题的反思

(一)银行经营理念出现偏差易发经营风险

在钢贸贷款业务经营管理中,部分银行基层机构和经营部门市场、份额意识有余,风险、安全观念淡薄,未能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风险和收益平衡关系,过于看重钢贸贷款业务短期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存款、贷款、高端客户、电子银行以及银行卡业务等丰厚回报。背后也反映了部分银行发展战略不够清晰长远,经营理念发生偏差,讲规模、抢份额、重扩张、轻管理等粗放式、不审慎的经营思想抬头,政策导向过多强调市场份额和利润增长。对分支机构,不仅要求份额提升,而且要求位次前移,计划指标层层加码,指标完不成、业务上不去的分支行,主要负责人面临被调整的风险。“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由于考核指挥棒作用,考核结果关乎领导的“帽子”和员工的“票子”,导致分支机构经营行为扭曲,加剧了恶性竞争,甚至不惜放宽贷款条件。部分支行号称“钢贸支行”,钢贸贷款比重占一半以上。

伴随钢贸贷款大投放,随后而来的是钢贸贷款大量逾期、大量欠息并形成不良,大量的风险敞口无法获取补偿,辛苦多年的经营成果顷刻间化为乌有。

(二)新兴业务领域信贷投放失控易发集中度风险

2009年以来,国家积极鼓励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银监会提出了小企业贷款投放的监管目标,并对小企业不良贷款保持一定的容忍度。各地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钢贸市场一时间遍地开花。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作为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钢贸商户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重要的目标客户群体。很多银行在信贷政策导向上,将钢贸市场纳入鼓励投放的行业,只有单方面的激励支持,缺乏边界约束,没有细分市场和客户,导向不够清晰。授信管理上,对单个商户整体授信业务包括对公类贷款、个人类贷款、信用卡分期和透支等没有实行统一授信管理,对单个市场、地区和整个钢贸行业缺乏授信总量和风险限额控制,导致钢贸贷款一路高歌猛进,投放失控。

(三)经营模式相同且高度关联的客户群体易发系统性风险

钢贸市场经营模式基本相同。以福建“周宁模式”为代表,在钢材市场和商户引入专业担保公司共担风险基础上,由专业担保公司和市场法人企业为商户提供连带保证,实行专业化经营、集中化融资。市场、商户和专业担保公司基本是家族、亲邻关系,很多商户采取联贷联保方式融资。钢贸行业具有高度关联性,钢贸市场客户间、地区间高度关联,市场、担保公司和商户间高度关联。在经济疲软期,市场行情低迷,行业性危机凸现,现金流普遍紧张,群体性违约风险上升。只要某个商户不能偿还贷款,由于联保制度就会使多家企业遭到牵连,联保小组成员承担连带责任,或由市场专业担保公司代偿。这样单个商户的风险,往往会在多个商户、多个市场之间迅速蔓延扩散,一些商户从开始的“抱团还款”变为后来的“抱团欠款”,甚至关门、跑路。

由于钢贸市场业务运作模式相同,且高度关联,将原本符合大数定律的分散风险集中化、个体风险群体化,最终引爆行业系统性风险。

(四)一个地区特色贷款过度投放易发区域性风险

这次钢贸行业信贷危机在长三角集中爆发,具有非常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受经济环境、地理因素、政府扶持等诸方面影响,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国内最大的钢材现货交易市场,上海、苏州、无锡三地各类钢材市场各达40余家。

与零零散散的其他小企业客户相比,“钢材现货市场+专业担保公司+商户联贷联保”的授信模式具有批量化、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广受银行追捧和青睐。各家银行纷纷扎堆钢贸市场,多头授信,重复授信,最终造成钢贸市场过度授信。在钢贸市场业务区域高度集中的背景下,钢贸贷款业务及风险呈现区域高度集中的特点。

(五)企业骗贷行为易发银行违法放贷风险

钢贸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经营资金运营。大批钢贸企业以钢材贸易需要流动资金为名,以钢材市场为融资平台,往往通过大量的关联交易、虚假交易虚增交易量,造成市场交易虚假繁荣;通过虚假注资的担保公司,采取重复抵押、互保联保等方式,大量套(骗)取银行贷款,很快变身投资公司,将所得资金投向房地产、股票、期货等高风险行业或发放高利贷。按照新的司法解释,一旦企业被认定为骗贷行为,对应银行就是违法放贷。

一些银行信贷业务真实性和反欺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信贷业务操作不够规范,信贷人员不够尽职,给企业骗贷留下可趁之机。市场准入方面,业务准入部门迫于经营压力,往往降低准入门槛,放松准入条件,一些开业时间不长、入驻率不高、交易不活跃的市场趁虚而入。贷前调查环节,尽职调查不充分,对资本金来源真实性等重大情况未能深入了解核实。贷款审批上,审批人员往往屈从于领导和基层行的压力,独立性难以保证。贷款发放上,有些贷款抵押、担保条件没有落实就开始放款。贷后管理上,对贷款资金流向、押品状况等监控不到位,导致出现贷款资金挪用、抵押钢材丢失等风险事项。风险缓释上,很多贷款存在市场内担保公司过度担保、联保互保、重复抵押等现象,担保措施名存实亡,实质等同于信用放款。

二、关于商业银行钢贸贷款问题的启示

(一)转变经营理念

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实现由偏重发展规模、速度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坚持以EVA和RAROC为主导,降低规模和市场占比等粗放式管理指标权重,提高风险内控类指标权重,引导分支机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营转型,优化业务结构,夯实客户基础,降低资本消耗。改进经营计划编制方案,确定合理的业务增长水平,防止层层加码,杜绝不计成本拼市场、不择手段争排名等恶性竞争现象。建立与业务风险期限相匹配的薪酬约束机制,引入薪酬期权、延期支付等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薪酬体制,减少被考核对象的短期行为,促使经营行为与银行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实现各项业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重塑信贷文化

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弘扬“依法合规”、“尽职免责”、“风险管理创造价值”、“坚守风险底线和道德底线”以及“追求风险与收益平衡”等先进理念。坚持理论先行、制度现行、内控现行,在拓展新兴市场、开办新兴业务之前,要加强新市场、新业务研究,了解掌握新市场、新业务运行特点,知晓风险所在,统一风险偏好和信贷政策,出台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确保业务发展有规可循,风险防范有备无患。打破部门银行各自为政的旧体制,再造高效先进的流程银行新体制,将风险管理嵌入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技术、工具、方法,提升信贷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实现业务发展质量、速度、效益有机统一。

(三)坚持适度授信

对新兴领域授信业务,即便是鼓励发展的,也不能无限制地发展,应合理控制授信总量。根据行业发展前景和授信风险状况,科学确定行业授信限额,对周期性行业设置一定控制比例。对单一客户和集团客户,考虑企业现有整体负债水平,合理设置授信额度,应涵盖银行直接或间接提供资金并承担信用风险的各类敞口。对大型企业集团和项目,通过组建银团贷款分散风险,控制单个银行授信占比和融资金融机构数量。对高度关联的客户群体、还款来源依赖同类业务和商品收入、风险缓释来源依赖同一押品或担保人等具有同类特征的客户授信业务,需要通过限额控制,防范群体性风险。对某个地区,除控制授信规模外,还需要适度控制增长速度,防止业务式增长过程中风险不断聚积。

(四)优化资产组合

加强对宏观政策、区域经济和市场变化的前瞻性研究,准确预判宏观经济走势,主动调整行业、客户、产品、区域信贷结构。改变银行业单项风险管理模式强、组合风险管理弱的现状,重点加强相关性风险研究,分析不同客户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资产组合之间以及不同风险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叠加、蔓延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优化资产组合配置。建立科学的资本预算和资本配置机制,强化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总量的约束,遏制分支机构的业务扩张冲动,引导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波动情况下抗风险能力。

(五)规范信贷管理

建立健全授信业务真实性管理和反欺诈机制,不断完善贷款“三查”制度,筑牢违法放贷风险防火墙。针对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银企信息不对称以及少数企业的骗贷问题,应健全贷前尽职调查机制,尽职调查更加关注并多方核查授信主体、项目、业务背景、资金需求、用途及材料真实性,有效识别和主动防范企业骗贷风险。贷款审批环节,应对贷款用途真实性、额度合理性、担保有效性等实质性风险进行严格把关。贷款发放环节,应严格贷款发放及支付审查,实施贷款合同、担保合同法人面签制度,核查法律原件,落实授信条件,把好放款关口。贷后检查环节,从考核导向上引导信贷经营管理人员重视贷后管理,更加注重现场检查和实地调查,重点监控、排查贷款资金流向和押品风险状况,及时发现风险信号,及时采取中止授信、提前收贷、追加担保以及逐步退出等针对性措施,防止风险蔓延和损失扩大。

作者简介:尹正茂(1970-),男,安徽人,本科,从事银行风险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