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几点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几点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区域性、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之一,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不少题目,尤其是综合题都是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事物、原理、规律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探究,综合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1.注重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很多学生都觉得地理课是所有文科科目中最难学的,一开始就有一种畏惧心理,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因此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畏惧、厌学心态,是我们上好地理课的第一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趣的实例,哪怕是身边的一些小事,都为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规律、认识人地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在讲课时,若能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例或者最近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就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中,就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想知道的知识。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很关心跟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事情,一些他们本身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比较喜欢表现出他们的“博闻强记”,显示他们对社会信息的掌握度。一旦这种热情被激发,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愿意继续学习地理知识,甚至会积极实践所学知识。

在讲中国气候单元中关于降水这部分内容时,正好是我们这一地区持续了多天的阴雨天气,学生出行不便。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以最近几天的几张气象云图为导入,让学生自己看天气情况跟气象云图上的云系变化情况是否相符,除了我们这一地区之外,从图上我们还能否看出中国哪些地区也有降水。这样的设计引起了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些问题是他们近来比较关心的。接着,我针对学生十分关心未来几天天气变化的心理,再次提出问题:根据现在的气象云图和之前一段时间云系的变化情况,我们能否试着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的热情很高,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候老师只要适时地给予积极的评价即可。在这一过程中,尽量放手给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学生会看的、能讲的,老师就可以不讲,还课堂于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正好满足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强烈追求,强调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通过这样的导入为学生接受接下来的新知识做好了准备,尽管这部分的知识比较复杂,但是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也就保证了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切实完成。

2.加强各区域要素联系的分析。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一般而言,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等,可以自然来推出人文。而自然各要素中也有相对更重要的要素,也就说一个区域总体特征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征。

例如美国自然条件中,位置和地形是关键的。因为地处中纬度,所以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海陆分布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使等温线大体沿海岸线平行:高山区等温线在地形(海拔高、气温低)的影响下向低纬突出:中东部在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下等温线与纬线基本平行;西部高山阻挡了太平洋水汽的进入,使西北沿海降水由西向东减少,高山区山间宽谷也因为在背风一侧而降水相当稀少,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不明显,美国降水深受大西洋影响。中部大平原对冬季风和夏季风都没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夏季风可以一直北上到达北冰洋沿岸,来自北冰洋沿岸也可以南下到墨西哥湾沿岸,中东部广大地区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中东部农作物容易受寒潮影响。

3.注意渗透人地关系思想。

3.1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区域的特征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的,故而往往从这里入手,按照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即其他特征是由此而引发)的和最具特色(即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区域特征,并以此找到主导因素。如西北地区:教材是由“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灌溉农业”、“地下宝藏”和“主要交通路线”五部分组成的。按照自然特征对农牧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分析,“气候干旱”应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

3.2贯穿人地关系,建立网络结构。

一个区域不论地理事物多么繁多、内部联系多么复杂,但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结构体系。这正是新教材教学原则、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区域地理结构教学的主体核心。因此,要围绕人地关系这个主题,将知识系列与知识系列归类联网,找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建立环境―资源―人类活动的教学结构。仍以巴西为例,将上述内容横向归纳,就会清晰地表现出这一结构体系。

3.3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

以充实的地理事实材料为依据,使地理知识“理”性的认识建立在足够丰富的感性知识基础之上。

为此要充分运用文字、数据、表格、图像等资料,以及投影、录像、电脑动画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3.4设置层层递进的课堂提问。

区域地理知识点、线、网的建立,实际上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三个步骤,这里还必须有教师启发引导的连续性问题。它是控制学生思路,训练逻辑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极重要环节。问题的设置应将整体教学内容串联,环环相扣、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问题的切入既可由基本点出发,推衍出相关的知识,又可逆向联系,追本溯源。

总之,丰富的资料与精心的设问,往往前后呼应,相辅相成,使学生形成一种在地理事实基础上的感知、理解、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式学习。如: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及影响下的农业生产,就是通过一系列资料与问题逐步得出的。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八股”式的教学方法,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对教学的模式、方法和具体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进而增强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