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专题四 状物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专题四 状物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讲 巩固基础

■冯贵征

【概念阐释】

状物”一词出自唐朝欧阳詹《建溪行待陈诩》:“空忆丽词能状物,每看奇异但相思”的诗句。状物的“状”,就是描摹、陈述形状的意思;“物”可以是动物、植物、器物等。状物的文章是以描摹形状、陈述缘由为主要内容的,不仅抓住具体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器物等)的特点进行临摹、描写,而且还寄托着作者的某一寓意,表达作者的喜爱或厌恶、歌颂或鞭挞的情感,有时还可以借物喻人或借物寓理,这就是常说的借物抒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例如:《松树的风格》通过对松树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像松树一样的人的敬仰,要做松树一样的人的志向。这类文章多借助联想和想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文笔流畅。

【经典阅读一】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院子的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

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转眼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阅读感悟

作者通过写自己对马缨花情感的变化,寄托了作者对于新旧两个不同时代的情感,全文以小见大,描景写物,真挚自然。文章的比喻新颖精当,语言清新流畅。文中 “光”与“影”的对比是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作者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真情,通过其细腻的描写和精彩的语言真切地传达了出来。

【经典阅读二】

梁实秋

猪没有什么模样儿,笨拙臃肿,漆黑一团。它那个嘴巴尽管有些近于帝王之相,究竟占面部面积过多,作为武器固未尝不可,作为五官之一就嫌不称。它那两扇鼓动生风的耳轮,细细的两根脚杆,辫子似的一条尾巴,陷在肉坑里的一对小眼,和那快擦着地的膨亨大腹,相形之下,全不成比例。当然,如果它能竖起来行走,大腹便便也并不妨事,脑满肠肥的一副相说不定还许能赢得许多人的尊敬,脸上的肉叠成褶,也许还能讨若干人的欢喜。可惜它只能四脚着地,辜负了那一身肉,只好谥之曰猪猡。

任何事物不可以貌相。可恼的是猪儿除了那不招人爱的模样之外,它的举止动作也全没有一点风度。它好睡,睡无睡相,它睡起来是四脚直挺,倒头便睡,而且很快地就鼾声雷动,那鼾声是咯嗒噜苏的,很少悦耳的成分。一旦睡着,天大的事休想能惊醒它,打它一棒它能翻过身再睡,除非是一桶猪食哗啦一声倒在食槽里。这时节它会连爬带滚地争先恐后地奔向食槽,随吃随挤,随咽随咂,嚼菜根则嘎嘎作响,吸豆渣则呼呼有声,吃得嘴脸狼藉,可以说没有一点“新生活”。动物的叫声无论是哀也好,凶也好,没有像猪叫那样讨厌的,平常没有事的时候只会在嗓子眼儿里呶呶嚅嚅,没有一点痛快,等到大限将至被人揪住耳朵提着尾巴的时候,便放声大叫,既不惹人怜,更不使人怕,只是使人听了刺耳。它走路的时候,踯躅蹒跚,活泼的时候,盲目的乱窜,没有一点规矩。

虽然如此,猪的人缘还是很好,我在乡间居住的时候,女佣不断地要求养猪,我终于买了两只小猪。她立刻眉开眼笑,于抚抱之余给了小猪我所梦想不到的一个字的评语曰:“乖!”她根据“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道理对于猪食是细切久煮,敬谨用事的,一日三餐,从不误时,等到“架子”长成“催肥”的时候来到,她加倍努力地供应,像灌溉一株花草一般的小心翼翼,它越努力加餐,她越心里欢喜,她俯在圈栏上看着猪儿进膳,没有偏

疼,没有愠意,一片慈祥。年关将届,她噙着眼泪烧一大锅开水,给猪洗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热水澡……

看猪的一生,好像很是无聊,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临了还不免冰凉的一刀。有一个时期,我的居处与屠场为邻,黎明就被惊醒,其鸣也不哀,随后是血流如注的声音,叫声顿止,继之以一声叹气,最后的一口气,再听便只有屋檐滴雨一般的沥血的声音,滴滴答答的,落在桶里。我觉得猪经过这番洗礼,将超升成为一种有用的东西,无负于养它的人,是一件公道而可喜的事。

我养过几年猪之后,顿有所悟。猪在圈里的工作,主要的是“吃、喝、拉、撒、睡”,此外便没有什么。圈里是脏的,顶好的卫生设备也会弄得一塌糊涂。吃了睡,睡了吃,毫无顾忌,便当无比。这不活像一个“家”吗?仓颉泄露天机倒未必然,他洞彻人生,却是真的。

(选自《梁实秋选集》,有删改)

阅读感悟

本文的特色就是对猪绘声绘色、绘形绘态的生动描写。作者先写猪的相貌、食性与吃相,突出猪令人生厌的特点;接着写猪的习性之“乖”,写女佣对猪的“钟情”以及对猪的侍候之周到,最后写猪“不得善终”的结局,富有情趣。本文思路开阔,联想丰富;语言简洁,绘声绘色,令人捧腹。语言最具特色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在对猪的状貌的描绘中饶有兴趣地注入了一份人情,渗透了一份情趣,更是因为作者借此透视了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破译、趣解了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细节与因素,给人以无穷的审美愉悦。

【经典阅读三】

日 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在长沙路思治里十二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变得厚重、智慧和理智。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选自《冯骥才选集》,有删改)

阅读感悟

本文是冯骥才先生写的一篇颇有哲理的借物喻理型散文。文章开篇就说“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让人不由得好奇:为什么冯先生喜欢用日历而不用月历?难道日历与月历不是同样可以计算时间的吗?这样就巧妙地引出了真正要写的主题――日历。读罢全文,我们会被作者的文笔深深地吸引,我们可以读出冯骥才对日子的留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珍惜。我们也会发现:此时冯先生笔下的“日历”已不再仅仅是日历了,而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此时的“日历”超出了实体的“日历”,使它具有了抽象的“生命”。文章在充分挖掘“日历”真实意义的基础上将其虚化,这样就令“日历”有了更广阔的生命哲理意味。

第二讲 阅读鉴赏

■冯贵征

【鉴赏目标】

阅读状物类文章,我们要弄清楚它在结构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下面我们将从几方面来讲述状物类文章的阅读手法:

一、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

“状物”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状物类记叙文的写作顺序,或者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者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写静物一般按形状、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弄清了写作顺序,就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加深理解。

二、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

状物类记叙文,总是通过对个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目的。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喻理或托物言志。我们阅读状物类记叙文时,就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喻什么理,寄什么情。

三、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

在结构方面,这类文章通常采用按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的方法来安排材料。例如:《世纪宝鼎》一课就

描写了宝鼎的构造特点和艺术价值,我们可按这些给文章分段。

总而言之,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体会作者借这个物体所表达的感情。

【美文品读一】

秃的梧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房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是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那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它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薛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让它们酣饮风霜了。它们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们头顶上瑟瑟地悲叹。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树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的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选自《绿天》)

鉴赏品读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赋予了梧桐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生命力,揭示了人的一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作者以秃的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文中极力描写梧桐濒临枯死的状态,以及恶劣的环境,欲扬先抑,突出了本文的主题。作者为了把主题表现得更深广,除了正面歌颂梧桐外,还用“老柏和香橙”“年近古稀的老榆”从侧面烘托梧桐,形成鲜明的对比,再一次歌颂了梧桐的顽强。

【美文品读二】

琴手蟹

林清玄

淡水是台北市郊我常常去散心的地方。有一次我竟意外地在转角的地方看到一个卖海鲜的小摊子,摊子上的鱼到下午全失去了新鲜的光泽,却在摊子角落的水桶中有十几只生猛的螃蟹,正轧轧轧地走动,嘴里还冒着气泡。

那些螃蟹长得十分奇特,灰色斑点的身躯,暗红色的足,比一般市场上的蟹小一号,最奇怪的是它的钳,右边一只钳几乎小到没有,左边的一只却巨大无比,几乎和它的身躯一样大,真是奇怪的造型。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买了二十四只螃蟹。回到家后它们还是活生生地在水池里乱走。

夜深了,我想到这些海里生长的动物在陆地上是无法生存的,正好家里又存了一罐陈年大曲,我便把大曲酒倒在锅里,把买来的大脚蟹全喂成东倒西歪的“醉蟹”,一起放在火上烹了。

等我吃那些蟹时,剖开后才发现大脚蟹只是一具空壳,里面充满了酒,却没有一点肉;正诧异的时候,有几个朋友夜访,要来煮酒论艺,其中一位见多识广的朋友看到桌上还没有“吃完”的蟹惊叫起来:“唉呀!人怎么把这种蟹拿来吃?”

朋友侃侃谈起那些蟹的来龙去脉,他说那种蟹叫“琴手蟹”,生长在淡水河口,由于它的钳一大一小相差悬殊,正如同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吉他一样――经他一说,桌上的蟹一刹那间就美了不少。他说:“古人说焚琴煮鹤是罪过的,你把琴手蟹拿来做醉蟹,真是罪过。”

这位可爱的朋友顺便告诫了一番吃经,他说凡物有三种不能吃说:一是仙风道骨的,像鹤、像鸳鸯、像天堂鸟都不可食;二是艳丽无方的,像波斯猫,像毒蕈,像初开的玫瑰也不可食;三是名称超绝的,像吉娃娃,像雨燕,像琴手蟹,像夜来香也不可食。凡吃了这几种都是辜负了造物的恩典,是有罪的。

说得一座皆惊,酒兴全被吓得魂飞魄散,他说:“这里面有一些道理,凡是仙风道骨的动植物,是用来让我们沉思的;艳丽无方的动植物是用来观赏的;名称超绝的动植物是用来激发想象力的;一物不能二用,

既有这些功能,它的肉就绝不会好吃,也吃不出个道理来。”

“我们再往深一层去想,凡是无形的事物就不能用有形的标准来衡量,像友谊、爱情、名誉、自尊、操守等等,全不能以有形的价值来加以论断,如果要用有形来买无形,都是有罪的。”

朋友滔滔雄辩,说得头头是道,害我把未吃完的琴手蟹赶紧倒掉,免得惹罪上身。

今夜重读“金刚经”,读到“一切众生,皆能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致升沉”时突然想起那些琴手蟹来,也许在迷与悟之间,只吃了一只琴手蟹,好像就永劫堕落,一直往下沉了。

也许,琴手蟹的前生真是一个四处流浪弹琴的乐手呢!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鉴赏品读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在《琴手蟹》一文中他就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琴手蟹”,显现出了博大的悲悯情怀。文中他借朋友之口说出“凡物有三种不能吃说”,指出人都是有“佛性”的,只是在迷与悟之间徘徊。作者认识到吃琴手蟹是有罪的,“把未吃完的琴手蟹赶紧倒掉,免得惹罪上身”,发人深省。文中呈现出的质朴、清新、悲悯的特点构成了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文章清幽大气,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富含哲理,清新明丽,意味隽永,在淡淡的语气中,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和认识。不得不说,林清玄的文章是值得去捧一盏清茶细细品味的。

【美文品读三】

巴 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选自《废园外》,有删改)

鉴赏品读

作者在浓重黑暗之下,发现的那一点点灯光给作者带来了喜悦和联想,它是光明的象征,也是人们的思想、希望、力量的象征。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指出灯光在作者迷茫时给予了指引。这灯光不是普通的灯光,是富有生命气息的,它能使人在困惑中得到鼓舞,在黑夜徘徊时找到归路。文章层层深入,表达了灯光不仅仅给人光与热,给迷途作者指引了方向,灯甚至能使人起死回生。文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灯的热爱,对光明的无限向往,对光和热的赞美,以及对漫漫长夜和冰冷的寒夜的憎恶。

第三讲 阅读理解

■冯贵征

【训练目标】

初中语文试题中涉及到状物散文的考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把握所“状”之物的特征,准确概括文章主题。同学们在阅读状物类的文章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句,全面准确地概括“物”的特征;分析其象征社会、人生的哪些方面;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2.表达方式的作用。状物类的文章往往将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其中。(1)状物时运用描写,主要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的。(2)状物类文章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不单独出题。(3)状物类文章中运用抒情,要注意作者借所“状”之物表达的感情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这个考点结合起来考查。3.把握文章状物时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状物时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或以时空为序,或以所状之“物”为线,或以自己的情感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如抑扬、虚实、对比等,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4.发展性考题。这也是状物类文章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所状之“物”;(2)对人物情感;(3)品味状物时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作者对所状之“物”的思想情感;②对所状之“物”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要有层次性。

【阅读训练一】

牵牛花

叶圣陶

亲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水门汀地没法下种,种在十来个瓦盆里。泥是今年又明年反复用着的,无从取得新的泥来加入,曾与铁路轨道旁种地的那个北方人商量,愿出钱向他买一点儿,他不肯。

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掺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

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是把瓦盆摆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光景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而且,这就将有一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

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工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再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有时认着墙上斑驳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驳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工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

阅读思考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掺和( ) 藤蔓( )

2.品味“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一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精妙。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在这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一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章写牵牛花并没有具体描绘花朵的美丽,而是把观察点落到了牵牛花那不被人注意的“嫩绿的头”上,你认为这样写是否恰当呢?请说明理由。

【阅读训练二】

白鸽

席慕蓉

邻居的少年养了一只小白鸽,放假的日子,他们两个常会在我的屋前屋后出现。从窗里,我可以仔细地观察而不会惊动他们。鸽子和少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瘦瘦长长的,都很年轻、很怕羞、又很孤单。

少年是寄居在他姑妈家里的,父母送他来的理由是:姑妈附近的学校比海边的学校要好,将来也许可以多读一点书,在城里也许可以找到一个好一点的工作,无论怎么样,都会比打鱼要强。

少年刚来到姑妈家的时候,黑黑瘦瘦的,只有一点点大,怎么逗他也不肯讲话,听说有时候一个人会躲在房间里偷偷地流眼泪。小男孩早上一个人背着书包去上学,放学回来也就一个人孤单单地坐在客厅的角落里,我去找他姑妈的时候,常常会被他吓一跳。他也不出声招呼我,只用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瞪视着我,好像一只受惊的小鹿。

那个时候,我的凯儿才一岁,慈儿五岁,正是绕在我身边最需要我照顾的时候。有太阳的日子,两个又香又甜的小宝贝总是一个在怀里一个在身旁缠着我。我们母子三人在巷子里依依靠靠地散着步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个大眼睛的小男孩,背着书包朝我们走过来。走近了仍然不打招呼,可是那双像小鹿一样的眼睛总忍不住多向我们望几眼,眼光里充满了羡慕。

小小的年龄,小小的胸怀里承受着的是怎样无奈的一种寂寞啊!小小男孩要面对着的,是怎样孤单和寂寞的一段童年,这样的一种缺失是没有什么可以补偿得了的啊!

一学期一学期地过去,他也就这样地长大了。今年已是国中三年级学生的他,体格是比刚来的时候壮多了,声音也变粗了。但仍然是瘦瘦长长的,仍然有一双黑亮的大眼睛,仍然有点怕羞,不过,已经可以在相遇的时候向我微笑,并且很有礼貌地出声招呼了。

他养的小白鸽也因而成为所有小男孩的宠物,每个人都争着想要向它献殷勤。放假的日子,我们屋前屋后因而总是充满了孩子们呼叫鸽子的声音。

可是,鸽子总是独自高高地站在屋瓦的上面,

一动也不动,对孩子们的呼叫听若无闻。在澄蓝天空的背景之前,小白鸽的羽毛显得特别白,眼睛显得特别黑。

而在空中有鸽群飞过的时候,它的小小身影也因而显得特别的孤单了。

(选自《追寻梦土》,有删改)

阅读思考

1.给下列句中的黑体字标出正确的读音。

(1)每个人都争着想要向它献殷勤。

(2)在澄蓝天空的背景之前。

2.“小小的年龄,小小的胸怀里承受着的是怎样无奈的一种寂寞啊”一句中,两个“小小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读了本文,从文中概括出“白鸽”和“小男孩”有哪些相似点?

4.文章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5.分析文章两次写少年的眼睛所表达出的艺术

效果。

【阅读训练三】

一只木屐

冰 心

淡金色的夕阳,像这条轮船一样,懒洋洋地停在这一块长方形的海水上。两边码头上仓库的灰色大门,已经紧紧地关起了。一下午的嘈杂的人声,已经寂静了下来,只有乍起的晚风,在吹卷着码头上零乱的草绳和尘土。

我默默地倚伏在船栏上,周围是一片的空虚――沉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苍茫的夜色,笼盖了下来。

猛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 )着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啊!我苦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

过去几年的、在东京的苦闷不眠的夜晚――相伴我的只有瓦檐上的雨声,纸窗外的月色,更多的是空虚――沉重的、黑的长夜;而每一个不眠的夜晚,我都听到嘎哒的木屐声音,一阵一阵的从我楼前走过。这声音,踏在石子路上,清空而又坚实;它不像我从前听过的、引人憎恨的、北京东单操场上日本军官的军靴声,也不像北京饭店的大厅上日本官员、绅士的皮鞋声。这是日本劳动人民的、风里雨里寸步不离的、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的声音……

我把双手交叉起,枕在脑后,随着一阵一阵的屐声,在想象中从穿着木屐的双脚,慢慢地向上看,我看到( )的穿着外褂、套着白罩衣的老人、老妇的脸;我看到( )的穿着工裤、披着蓑衣的工人、农民的脸;我看到( )的戴着四角帽、穿着短裙的青年、少女的脸……这些脸,都是我白天在街头巷尾不断看到的,这时都汇合了起来,从我楼前嘎哒地走过。

“苦难中的朋友!在这黑的长夜,希望在哪里?你们这样嘎哒地往哪里走呢?”在失眠的辗转反侧之

中,我总是这样痛苦地想。

但是鲁迅的几句话,也常常闪光似的( )进我黑暗的心头,“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就这样,这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声音,一夜又一夜地从我的乱石嶙峋的思路上踏过;一声一声、一步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大道,把我从黑夜送到黎明!

事情过去十多年了,但是我还常常想起那日那时日本横滨码头旁边水上的那只木屐。对于我,它象征着日本劳动人民,也使我回忆起那几年居留日本的一段生活,引起我许多复杂的情感。

从那日那时离开日本后,我又去过两次。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的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的斗争中的朋友了,我心中的苦乐和十几年前已大不相同。但是,当同去的人们,珍重地带回了些与富士山或樱花有关的纪念品的时候,我却收集一些小小的、引人眷恋的玩具木屐……

(选自《冰心散文集》,有删改)

阅读思考

1.选词填空。

(1)猛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 )着一只木屐……

A.浮 B.游 C.停 D.漂

(2)闪光似的( )进我黑暗的心头。

A.刺 B.冲 C.走 D.映

(3)第六段依次应填的词语是( )

A.悲哀憔悴 B.忧郁彷徨 C.痛苦愤怒

2.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它的作用是什么?

3.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文章第八段中引用了鲁迅的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不计其数。请写出两个关于离别、送别的诗句。